股骨远端骨牵引可用于股骨骨折后的初级固定、辅助复位以及骨盆骨折后的治疗等。骨牵引针的插入部位选择不当,可导致牵引针穿入膝关节囊,引发膝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但迄今为止,未见股骨牵引部位与关节囊相互关系的研究。 针对此种情况,华盛顿大学的 McElvany 教授等学者进行了一项试验性研究。其研究假设为通过选择恰当进针点和优化操作技术,可降低骨牵引针误入关节囊和损伤动脉的风险。 研究人员利用 15 例防腐尸体标本进行了该项研究。包括 8 例男性尸体和 7 例女性尸体,平均死亡年龄为 75 岁,平均身高为 68 英寸。 在膝关节下面放置衬垫使其保持屈曲 35°。通过触摸找到内收肌结节、髌骨上极以及髌骨上极近端 2cm 的横行部位(SPP+2)等骨性标志。然后找到髂前上棘,将髂前上棘与髌骨中心的连线作为解剖轴线的平行线。所有线性测量均以此轴为基准。在上述股骨远端的三个部位由内向外分别插入 3 个直径为 2.0mm 的克氏针。向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侧位透视后,根据造影部位与克氏针影有无重叠,判断克氏针是否穿入关节腔。 在膝关节前正中切开,暴露关节囊表面,观察克氏针是否插入关节囊。在收肌腱裂孔处暴露股动脉,在其绕至股骨后侧的前方做标记(从内侧进针时可避免损伤股动脉),测量每个克氏针及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至改点的距离。 结果发现,在内收肌结节、髌骨上极水平以及髌骨上极近端 2cm 水平插入克氏针误入关节囊的几率分别为 29%(95%CI,13%—49%)、7%(95%CI,1%—24%)和 0%(95%CI,0%—12%)。在髌骨上极和髌骨上极近端 2cm 插入克氏针误入关节囊几率的 95%CI 无重叠,说明内收肌点误入的几率更大。 内收肌结节、髌骨上极水平、髌骨上极近端 2cm 水平以及股骨内侧髁关节软骨至股动脉水平距离(dB)平均数正负标准差分别为 7.4±1.8cm、5.7±1.7cm、3.8±1.7cm 和 11.4±1.7cm。 从内收肌结节至髌骨上极水平距离的平均数正负标准差为 1.5±0.6cm(0.7—3.2cm)。在髌骨上极水平插入克氏针误入关节囊的两例,其内收肌结节至髌骨上极水平距离间的在最小水平(0.7cm)。 研究人员在讨论中指出:在收肌结节水平插克氏针误入关节囊的几率最高,在髌骨上极水平较少,在髌骨上极近端 2cm 处为均未误入。当克氏针插入点与收肌结节的距离大于 0.7cm,克氏针不会误入关节囊。虽然越靠近近端,误入关节囊的几率越低,但是在髌骨上极近端 2cm 水平插入克氏针时,靠近了股动脉,有损伤股动脉的风险。牵引穿过髓内有降低热坏死的作用。综上可知,以大于收肌结节近端 2cm 的前提,在髌骨上极近端水平至其近端 2cm 范围内经髓插入牵引针误入关节囊的几率以及损伤股动脉的几率均较低。 研究人员建议牵引针的插入操作要点如下:将膝关节屈曲 35°;在内侧插入牵引针(确定针的入点比出点更容易);在插入点,从股骨前侧用插入针向后滑移直到股骨内侧的中间;不能从后侧滑移,以免尖端损伤股动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