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5-08-14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浮针疗法治疗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侧副带损伤

膝关节内外侧各有一条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胫侧副韧带,是膝关节组织的主要支柱。其浅层呈三角,是一条坚韧的宽带;深层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此韧带起于股骨内收结节远侧端,在关节平面4cm处,止于胫骨的内侧面。其后缘与关节囊相连,前缘与股四头肌扩张部和膑韧带相连。因此,内侧副韧带的布局能强力控制膝关节的所有活动。

外侧副韧带起于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小头。

病员有明显外伤史,伤后膝关节内侧或外侧疼痛、肿胀,有时有瘀斑,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走路用足尖用力。检查压痛点对诊断有帮助。

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压痛点在股骨内上髁,也可在胫骨内髁附着部。

膝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慢性内侧副韧带损伤,仅有膝关节内侧酸胀痛,压痛点在股骨内上髁或胫骨内髁。外侧副韧带损伤压痛点在股骨外上髁及腓骨小头。

X线检查:可帮助了解损伤程度。

二胫骨内髁炎

胫骨内髁炎是胫骨内髁的无菌性炎症的表现,临床主要为膝关节屈伸活动膝内侧疼痛,患者能明确指出痛点,痛点范围如小指腹大,距膝关节间隙1cm左右。以往曾将此病诊断为内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伸屈活动时膝关节内侧疼痛,疼痛局限于胫骨内侧髁骨凸部,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当受风寒湿侵袭或天气变化时,有预感或疼痛加重。

膝关节外形正常,无红肿,关节屈伸活动正常,于胫骨内髁骨凸部有明显压痛,范围大小尤如小指腹;当膝关节伸直或微屈位时,再使小腿外旋,可使疼痛加重。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可排除其它骨质疾病。

三、髌下脂肪垫劳损

髌下脂肪垫为三角形,位于髌韧带的后面,胫骨上端前面三角区域之间,有充填此腔,滑润关节的功能

膝关节前部疼痛、酸胀、沉重、发凉,当风寒湿刺激时,可使症状加重,疼痛可沿小腿前方传至足背与足趾,引起局部不适或疼痛;更多的是向膝关节后方放散,引起腘窝部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引起足跟痛,甚至走路跛行。

病程较长且病情严重者,可有膝关节松弛,股四头肌萎缩或肌张力减低,膝关节在伸直运动时疼痛加重,但膝关节不肿胀。

髌下脂肪垫试验阳性。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但可排除膝关节骨质性疾病。如膝关节结核、肿瘤等。本病应注意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四、髌骨软化症

本病主要原因是髌骨关节面损伤和劳损所致,多发生在青年人和中年以前,主要症状为膝前区不适和疼痛,半蹲位时疼著为本病特点,疼痛一般局限在髌骨后方。当膝关节伸屈活动时疼痛加重,如久坐起立、上下台阶时。早期疼痛呈间歇性,时轻时重,晚期持续性。病人感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有时髌骨下出

现响声。

检查膝关节一般无肿胀,股四头肌亦可无萎缩,髌骨处有压痛及叩击痛,向侧方推动髌骨时,疼痛加重。当膝关节伸屈活动时,髌前可触及细微摩擦音。股四头肌抗阻试验阳性。另外还要检查有无结构异常,如髌骨脱位及膝内、外翻畸形等。

X线片可见髌股关节间隙变窄、边缘骨刺以及髌骨关节面粗糙、硬化和残缺等。诊断不明时,可进一步作关节镜检查确诊。

五、胫骨粗隆骨骺炎

胫骨粗隆骨骺炎,又称胫骨结节骨软炎、胫骨结节骨软骨病、胫骨结节无菌性坏死。本病多发10~17岁的青少年,男多于女,特别是喜欢跳跃、踢足球、蓝排球、奔跑、爬山等运动时,易发生此病。起病缓慢,逐渐出现一侧胫骨结节肿大、隆起,局部疼痛。也可于一次剧烈运动后,局部微肿、疼痛,活动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尤其是上下楼梯、上坡时明显,严重者可有跛行。抗阻力伸膝关节时,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通过髌韧带牵拉胫骨结节骨骺,而产生剧烈疼痛。

局部压痛明显,伸膝乏力,并腿下蹲试验阳性。

X线检查:胫骨结节前方软组织肿胀,骨骺密度增高,碎裂或舌状翘起,有时可看到碎骨片向外移位,有的在髌韧带里看见分离的骨块,胫骨结节相对的胫骨部位变得凹陷,边缘不规则,有时骨骺下与干骺端愈合。

六、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也叫半月软骨,介于股骨两髁与胫骨平台之间,附着于胫骨两髁的边缘。作用是加深胫骨髁的凹度,以适应股骨髁关节面的弧度,使膝关节稳定。

1、多有膝关节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

肿:关节肿胀

痛:行走后关节内疼痛

萎:股四头肌萎缩

响:活动时关节内有响声

交锁:活动时膝关节突然卡位,经活动后可解锁

无力:特别是走下跛路时易跪倒

不稳:行走时有脱位样不稳感

3、检查时:

关节间隙有压痛,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时疼痛

麦氏试验阳性,研磨试验阳性,重力试验阳性

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名变形性膝关节病、退行性膝关节病、增生性膝关节炎、肥大性膝关节炎、软骨软化性膝关节病等,属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失调性活动性动力疾病,是全身性易感因素和局部机械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并伴有磨擦音,上、下楼梯时尤为明显。急性发作的病人,关节肿胀严重,触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从关节腔中可抽出大量淡黄色积液。

在比较消瘦的病人,可见关节四周多有隆起,正常关节圆滑外观消失。按压髌骨时可有疼痛和摩擦感。髌骨下脂肪增生、肥厚、硬化的病人,可从髌腱方触到肿块。若肥厚的滑膜、破裂的半月板、游离体或髌下脂肪垫在关节活动时长于两关节面之间,可发生关节绞锁。急性期的病人,股四头肌痉挛,后期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关节不稳,容易打软。由于周围骨赘形成和韧带等软组织骨化,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变小,严重者关节可固定于半屈曲状态。

X线表现:病变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阳性发现,随病程进展,髌骨后上角或后下角有骨质增生,外伤后,增生的骨赘可形成骨折。在髌骨中部与股骨髁相关节的部位可见骨质硬化,髌骨轴位片显示髌股关节间隙狭窄。胫股关节间隙可见一侧狭窄,狭窄的一侧关节边缘有骨刺形成,关节面软骨下骨质硬化,其下可见小的囊肿形成,胫骨髁间嵴的圆滑的外观消失,代之以高而尖的髁间嵴。

八、膝部滑囊炎

膝关节周围有许多滑囊,正常情况下囊内有少许滑液,以适应膝关节活动和肌腱滑动,当有炎症时,则渗出增多,出现肿胀疼痛。

临床常发生病变的有髌前皮下囊,位于髌骨与皮肤之间;髌下皮下囊,位于髌韧带与皮肤间;髌上滑囊多与膝关节腔相通;胫骨粗隆皮下滑囊,位于粗隆与皮肤之间;半膜肌滑囊位于半膜肌下端深面;股二头肌腱滑囊,位于股二头肌腱与腓侧副韧带之间;腓肠肌内侧头下滑囊等。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逐渐发现在膝关节附近好发部位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疼痛包块,皮肤不发红。表浅者扪及清楚的边缘,并有波动感;位于深处者,边缘不清,不易测出波动。如滑囊不与膝关节相通,按之肿块体积大小不变;与膝关节相通时,按压体积缩小。关节活动一般不受影响。但疼痛剧烈时,患膝不能充分屈伸。如有感染,则疼痛剧烈,且肿块表面皮肤有红、肿、热表现、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等。滑囊穿刺时,慢性者可抽出清晰滑液,急性多为血粘液,合并感染时可抽出浓液。根据临床表现、职业与工作姿势以及外伤史等,诊断多不困难。

九、腘窝囊肿

腘窝囊肿来源有二:即膝关节后关节囊和腘窝部滑囊,腘窝部滑囊最常见的是腓肠肌 —半膜肌滑囊,此滑囊可经关节囊的后壁小孔与关节腔相通。

主要症状为腘窝内肿块,病情发展缓慢,局部可有轻度酸痛,膝关节伸直时,肿块增大凸起明显,张力增加,触之变硬;屈膝时陷入腘窝内,张力变小、变软。半屈时肿块可上下、左右推移,有饱满波动感。如与关节腔相通,用力挤压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有些患者在关节做快速屈伸活动时,囊肿即可膨胀。膝充分伸直时,瓣膜孔关闭,肿胀一直不退;膝屈曲时,用力按压囊肿可使液体流回关节腔,囊肿变小。

十、滑膜皱襞综合症

膝关节内的滑膜皱襞增生肥厚、粘连,出现膝关节内结构紊乱,有疼痛、肿胀和不稳等临床现象,称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症。

多有外伤史。膝上和内侧间歇性疼痛是其常见症状。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膝屈伸时伴有弹响,为肥厚皱襞滑过股骨髁部所致。部分患者膝部活动时有摩擦感或阻挡感,病史长的病人可有股四头肌萎缩。髌上或髌内、外侧有

压痛,这些位置的差异往往表示滑膜皱襞的位置和严重部位。少数病人有关节积液。当关节软骨变性剥脱,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时,则可有膝关节交锁现象。 X线平片无异常发现,关节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十一、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受伤后关节内有撕裂感,关节松弛,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膝关节明显肿胀,关节内积血,疼痛,活动功能丧失,抽屉试验阳性。X线照片检查,有时可见胫骨棘撕脱之骨片。

十二、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

外伤后伸膝功能障碍,膝关节呈僵硬状,股四头肌腱部可扪到粘连成块的硬结,股四头肌收缩时髌骨不能上下移动或只有微动,局部按压有疼痛。X线照片应排除其它骨性疾病。

十三、小腿三头肌损伤

急性损伤即显示局部肿胀、疼痛、压痛,并有广泛性皮下出血,步行功能障碍,小腿屈曲受限。慢性损伤者肿胀不明显,只自觉局部疼痛,被动牵拉或主动的收缩小腿后部肌肉均感觉损伤部位疼痛。

十四、腓肠肌瑾痉挛与损伤

腓肠肌为小腿后群浅层肌肉,以内侧、外侧两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的后面,两头合成肌腹后,在小腿中份行成扁腱。

腓肠肌痉挛时,小腿后部肌肉挛缩、僵硬、疼痛;急性损伤者小腿肿胀、疼痛,局部可有瘀血,行走活动困难;慢行劳损者,小腿后面酸痛、发胀、小腿沉重。走路多以足尖着地行走,不敢用全足着地负重,否则疼痛,因而可出现跛行。检查:腓肠肌痉挛者,小腿后侧发硬、隆起;局部有压痛;慢性劳损,小腿后侧无明显肿胀,可触到硬块,局部有压痛。病程久者,可有肌张力减低,甚至发生肌肉萎缩。

十五、风湿性关节炎

多有链球菌感染病史。急期可呈多发性及游走性关节酸痛。多发生在大关节。可伴有肿痛和结节、红斑;慢性期仅感关节酸痛。化验检查:抗“O”在1:500以上;或血沉增快;或抗链激酶超过80U以上,或抗透明质酸在128U以上;或“C”反应蛋白阳性,X线片无骨质损害。

浮针治疗方法

1 浮针针刺方法:

对于膝部疾病引起的疼痛,病痛在腘横纹及髌骨以上者,进针点多选题取在大腿,方向向下直对痛点,病痛在腘横纹及髌骨以下者,进针点多选取在小腿部,针刺方向向上,膝前病痛,小腿部进针点应稍低,以免针尖刺激胫骨粗隆而引起疼痛和出血。

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压痛部位在髌骨深层髌韧带的两侧,因为知觉干涉的阻拦效应,若进针点取在小腿前缘,针刺的效应常常不能越过有一定坡度的髌韧带,因此可用小号针在髌韧带部位进针,可显效。

腿部病痛可根据情况选择进针点,若疼痛范围较大,可从上、下部分别进针,

或从一侧并排进针。

2 疗效

对于膝部病痛,浮针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较好,有时可收针入痛除之神效,但侧副韧带、交叉韧带损伤等疾病,因为韧带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差,效果一般,常需多次治疗。

对于半月板损伤引起的疼痛,浮针疗法可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需综合治疗。

伸膝装置外伤性粘连和膝部畸形等,浮针疗法效果欠佳,仅可用于暂时缓解疼痛。

膝部滑囊炎需多次治疗,多需配合其他治疗。

可用于缓解腘窝囊肿的疼痛,但不能使囊肿消失;若浮针治疗后,可提高局部痛阈,此时针刺或挤压囊肿可提高耐受力,减少疼痛感。

3 浮针体会

膝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浮针疗法是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对于前膝部的病痛,治疗时膝关节下方垫高,使屈伸角约成150度,这样便于进针。

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亦较好,但因常呈游走状态,需作持久治疗。对某些膝关节退变性疾病,有时虽无疼痛,但有关节活动障碍,此时,浮针治疗同样有效。

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时,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部分腿部病痛可能是腰部疾患引起,若单纯在疼痛部治疗,远期疗效可能欠佳,应注意加以鉴别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1)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2)针体在水平运动

(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

(4)留针时间长

(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

[]

疗效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 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

(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

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明确病痛点

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筋膜扳击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 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这方面的问题常常为医生们忽视,他们更多地关注影象学的资料,而不去自己地检查病人。比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人们往往以为突出的椎间盘是罪魁祸首,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认识都欠缺思考。有大量的资料表明,MTrP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原因。明确MTrP所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万面。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确定进针点

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迸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五点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量虹不要有关节

(5)可以不必拘泥此原则。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 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 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 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

针刺操作

进针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第一步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初学者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采用类似毫针刺法申的挟持迸针法。熟练者可以直接斜刺入皮。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迸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何若愚"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出针贵缓,急则多伤"。

第二步运针

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咖-35恤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

1.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区别于以往所有疗法的重要特色。对临床疗效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操作时以右手中指抵住患者皮肤,使针座微微脱离皮肤,医者稍稍平抬浮针,使埋藏于皮下的针体微微隆起皮肤。操作时耍柔和,有节律,操作时间和次数视病痛的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如果疼痛已经消失或不再减轻,则停止作此动作。扫散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用心去完成; 另外一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进针点和病痛处之间的范围内完全放松;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如果扫散后,疼痛依旧存在,可再选更靠近病痛点的迸针点,重新进针。进针完毕,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

留针和出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为安全起见,迸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有人对针座放置于皮肤上反应过敏,可以在其间铺置薄层棉垫。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孔口

或局部皮肤瘩痒,时间不宜过长;医嘱;a.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b.不要剧烈运动;;c.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d.若因为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旁边没有医生,;e.告诉病人起针时可能出血;[];针刺常见并发症;针体仅入皮下,没有较长时间的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一、皮下出血;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特色技术培训,符仲华老师最新发明浮针进针器,利用进针器,每位学员都能掌握浮针操作。现场发浮针练习,保证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