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朱明:宁静淡远的文人画家

 七里山人 2015-04-29

再读朱明:宁静淡远的文人画家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363
     众人品鉴朱明作品
    朱明作品《一树梅花一放翁》
    朱明作品《戏剧人物》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三十年前,不问名利、不求闻达的经典文人画家朱明先生从文山师范专科学校回到玉溪,一群酷爱书画艺术的滇中青年得以拜之门下,言传身教,受益无穷。
    三十年后,虽然当年的莘莘学子已经过了不惑之年,虽然朱明先生也于五年前过世,但这群曾经受业于朱明的弟子依然不忘师恩,不忘教诲,勤耕于书画,问道于笔墨。
    4月18日,当年的弟子赖汝斌、王从亮、戴志、王毅、刘向东、余伟等欢聚陈氏浮雕文化会馆,不仅回顾了朱明先生的艺术人生,还对其作品进行研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广东社科院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荣平,新平的任永坤、龚其发也专程赶过来参加研讨活动,并对朱明先生的书画作品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1 甘于平淡的一生
    朱明(1920·9—2010·12),字重光,号苦萍,云南省文史馆馆员。新平县人,1938年考入云南省立昆华艺术师范学校音乐美术班。1940年,由昆明辗转跋涉到重庆,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任校长吕凤子先生所看重,收入五年制国画专科班,师从吕凤子、陈之佛、丰子恺、林风眠、吴茀之、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良等当代国画大师。
    学习期间,耳闻目染,勇猛精进,深得以上诸位大师的钟爱。潘天寿曾为其国画作品题记:“石涛为清代画人之善变者,纵横排奡不拘一格,此帧清疏略似云林,而以圆笔出之,又非云林真面目矣。重光研弟抚之而能得其意趣,至为难得。”傅抱石为其作品题记:“苦萍弟不远数十里过余山斋,问道之勤无以复加……倘能益其闻见,泽以诗书,则谁谓古滇将零落画史耶。”临毕业回滇时,林风眠评其作品时称“后生可畏”,并与潘天寿先生当场作画相赠。
    1945年毕业返滇后,朱明任云南省立昆华师范专科艺术科主任,此间与李宝泉、张家寿等人成立“云南美术会”并任秘书长。1955年后,调任文山师范专科艺术科主任、副教授。一生致力于教育,悉心培育美术人才,可谓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赖汝斌回顾说,朱明一生历经风霜,数十年隐没西南边陲,摒弃浮华,勤于笔耕。他本性质朴自然,不虚华,不求名利,一生淡泊明志,甘于清贫。又因历史上受极“左”思潮的迫害,1955年被错误地划为学术反动派。后来虽然平反昭雪,然而由于他不慕名利,甘于平淡,所以其高超精美的艺术作品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2 “书画印”三绝
    王从亮认为,朱明数十年僻处滇南,教书育人,砚田笔耕,传正统于边疆,续墨林之后继。其书法立高格,重理法,功力深厚纯正,格调清雅绝俗,入古出今而不逾矩,抒发己意而不野狐;其画作胜在笔墨,高在格调,美在韵致,深在意境。
    陈荣平观看了朱明的部分书画作品后说,他的作品承接了当代名师的传统笔墨精髓,融书、画、印三艺为一炉,意气飞扬却又沉静内敛,堪称“书画印”三绝。其画作以花鸟为主,人物、山水兼擅,继承发扬了吴昌硕、潘天寿等正宗浙派前辈的优良传统。朱明的国画、书法、篆刻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清、高、古、冷,气度非凡,造诣颇高。看了朱明的部分作品,让我想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我们天天说要创新,其实前人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而实际的工作,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继承而已。
    朱明的书法则用功于甲骨文的冷峻和怀素的草书。戴志认为,朱明的甲骨文功力醇厚,行草书天机流畅,用笔刚健奋疾而浑朴清逸,线条节奏轻重变化,起伏跌宕,令人印象深刻。朱明受到郭沬若的影响,得到其指点迷津,随后一生致力于甲骨文及书法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其作品《甲骨文轴》、《行草书轴》等,用笔刚健奋疾而浑朴清逸,取法怀素,具八大山人的笔意,线条真力弥漫,吐气如虹,如铁铸玉成,如铁丝握拔,在奔泻的情势中随机应变,化出奇妙,轻重变化,起伏跌宕,劲捍独至,新理异趣,开阖擒纵,百态横生,一股清超之气充满作品之间,充分表现了先生浑厚的修养和不凡的创造力,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朱明一生经历风风雨雨,其不平凡的一生与深广的学识修养,铸就了他的性情气质,升华了他的人格,从而滋养了他的艺术品格。赖汝斌认为,朱明一生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承接了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吴茀之等大师的传统笔墨精髓,在对传统的继承借鉴中,颇具英胆卓识,博操约守,善于取舍化合,法为我用,因意变法。如其作品《老树红柿》、《墨梅》,大胆蜕化熔铸,形成了神韵幽远、清逸俊雅、天机流畅的独特艺术风格,表现了一种解衣磅礴的时代气息,在传统的意蕴及笔墨的表现深度上,写出了自己的灵性与精神,至为难得。
    
    3 记者手记
    一次,记者与朋友们谈起朱明,有人感慨,朱明及其作品一直未被发现,是中国画坛的悲哀。
    是的,2010年,杭州西子湖畔的唐云艺术馆举办了“瀚海遗珍——朱明书画展”,吸引了四方同好共赏。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西泠印社副社长吕国彰等老一辈艺术家出席画展。他们认为,朱明是未被发现的中国经典文人画家。
    所谓文人画,是在形式构成中探索哲学,是在笔墨运用中体现生命和激情,因此,文人画的特征决定了从事者必须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必须有扎实的书法功力。经典的文人画通常的题材无非山水、梅兰竹菊等花鸟,不以猎奇题材,或者敏感言语来哗众取宠,更拒绝用装饰性强来夺目出众。朱明以书入画,有吴昌硕的笔墨精神,有齐白石的情趣高逸,更具当代精神,其画作笔墨淋漓,意气飞扬,优雅从容,沉静内敛之中有万钧之力。
    综观朱明先生的书画艺术,其作品魅力不在形式上的表面超越,而是在发挥了独特个性、掌握了非时尚笔墨技巧之后一种对传统认识上的质的超越。他的艺术不取决于新与旧的笔墨表面效果,而主要取决于深刻与浅薄的分野;他的笔墨超越了保守与创新之分、古典与现代之争,具有纯粹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神特质,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水墨画艺术,其境界立意高古、功力深厚,诚非一般善画者所能望其项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