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观点:陪你读懂王阳明的“心学”

 djkz 2015-04-29

国学观点:陪你读懂王阳明的“心学”

(2014-06-17 22:01:46)
国学观点:陪你读懂王阳明的“心学”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初接触王阳明的读者,最为关心的是为何王阳明拥有如此之多的信众。王阳明的崇拜者最为出名的是蒋中正,蒋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听说日本天皇明治维新,极其推崇王阳明“心学”,故而出口转内销,使其在中国发扬光大,后江山易手流落孤岛,讨厌草山之名,有落草为寇之嫌,于是更名为阳明山,台北阳明山名胜之名便由此而来。其实上溯一些时代,清末的曾文正也极为推崇王阳明,但曾国藩在军事上的水平却实在不敢恭维,没有学到分毫,但曾在写日志、看面相方面颇有心得,是实践于“心学”的典范。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梁启超,也颇为欣赏王阳明的学说,可见并非“无法无天”的唯心主义,反而是保皇派可以运用的显学。
当代人只知道有一个日本军人东乡平八郎很崇拜王阳明,这个见识就太肤浅了,日本人对中国所有的古代文化其实都崇拜得紧哪。我就曾亲眼所见,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安碑林,颜真卿多宝塔碑面前,几个日本老头老太跪着磕头作揖,随从翻译向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解释道:他们说,他们练习了颜体一辈子,今天终于见到了祖师爷的真面目,心中激动所以跪拜。放在当今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笑话,其实我也打心底也有点瞧不起日本人那股子小器劲头,但当你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的文化之后,还是会不由得生出强大的敬畏之心了。
王阳明本就不是个文弱书生,反而颇有武学兵法的奇才,别看样子长得瘦弱尖削,其实却有极强的洞察力和行动力,所以科举高中之后,先后干过工部、刑部、兵部,都是武职文做的技术型岗位。古人的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后世认为他是真正的三项全能冠军,毫无争议。王阳明是从立功而起的,弹压江西民变,平定宁王之乱,不是治理事功而是赫赫武功,是响当当的“杀人放火金腰带”。当代通俗历史作家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这样描述王阳明: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王守仁就属于这一类型,他不但会打仗,还打出了花样。
他的用兵方法可以用两个字形容——诡异。
别人打仗无非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兵多就打,兵少就跑。王哲学家却大大不同,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从来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
不按常理出牌也就罢了,有意思的是,这位仁兄还有个不合常理的习惯,即使兵力再少,他也敢出战,士兵不够他就玩阴的,什么挖坑打埋伏,那是家常便饭,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绝对优势,把对手围得如铁桶一般,也从不轻易发动进攻,如果时间允许,总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诱使对方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
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也会被他整死的。
公正地讲,在日常生活中,王巡抚确实是一个正直忠厚的老实人,可到了战场上,他就会立马变得比最奸的奸商还奸,比最恶的恶霸还恶。
江西的土匪们很快就要面对这位王大人了,真是一群苦命的人啊。”
“邦家昏乱,安有贞臣”,王阳明之所以能立下如此惊人的战功,与上层领导的昏庸荒唐也是不无关系的。而他不但是天赋异禀,而且业务专精,把内战打得如此之精妙,把剿匪做得如此之完胜,无论是曾国藩,还是蒋中正,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而日本人所看重的,正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补充于他们“武士道”精神,使得野蛮之学变得富于文化含量,是典型的“流氓有文化”,这才是“心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人评价帝王将相通常会用“文武双全”来作为誉美之词,这个评价的背后,作为文人能统兵的极少,但作为武人能写字的则相对较多。这里并非是迂腐的文武歧见,而是想从根源上对王阳明文化热上作一个透彻的分析。王阳明不是业余时间才学习儒学的,除了应试教育的四书五经之外,他还喜欢与和尚道士交往,又喜欢读朱熹的“格物致知”的理学著作,他的早年是一位非常有实践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守仁格竹”可以说是他的钻研精神登峰造极、乐极生悲的典型案例,据说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他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现代人不知道应当怎么去评价这件事情,但至少不应当去嘲笑古人的钻研精神。但我们应当去思考,为什么弗莱明爵士观察一团绿色霉菌时,可以发现“青霉素”?为什么巴甫洛夫在观察狗流口水时,可以发现“条件反射”?为什么富兰克林可以观察空中的闪电时,发现电荷原理进而发明了“避雷针”?而我们的阳明先生却没有看出竹子的奥妙?不仅仅是“虚心有节”、“竹报平安”这么简单吧,说不定他心中在恨恨的骂朱子门徒,不过是些竹笋,是一帮“嘴贱皮厚腹中空”的巧言令色之徒。
而他在“龙场悟道”的那一夜,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顺利转型,后世这么记载,潜台词想说的是,阳明先生是先悟道,后立功。为什么打仗打得好?是因为主义思想学得好!这么去定义王阳明,非但降低了他的格局,而且立论上牵强,这种治学的方法,也正是明清两朝文人所诟病的“野路子”,所以“心学”虽然搞了《传习录》,但始终没有太火,是文人的传统思维限制了这门学说的发展。
“心学”到底讲了些什么?有几个人是从头到尾读完了《王阳明全集》的?大家通常是断章取义,借前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就连我也不能免俗。但走马观花一遍,还能留下一点印象,通常还剩下两个词,一个是“致良知”,一个是“知行合一”,也算是不离阳明先生的大旨。不如摘录原文看看: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求知与跋涉,其实都属于是人类作为万物灵长的基本社会能力,并非像阳明先生说的那么玄乎。知与行虽然有对立,但两者本就是一体,从来没有分开过。是旧时代统治者的思维缺陷,强行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造成读书人都是腐儒,而行动力强的人又没有资格受教育。
同时也可见阳明先生是口述一派,不爱作古文,都是大白话、大实话,而背后的主义思想却又有战功作为基础,所以一般的文人,就算辩得赢他说的话,却打不赢他的仗,而一般武将,又没有阳明先生的思想境界。这种跨界的能力,是“武人中之极文,文人中之极武”,就像当代人的段子,“长得漂亮的没我聪明,长得聪明的没我漂亮”,都是最惹不起的那号人。
国学观点:陪你读懂王阳明的“心学”

国学观点:陪你读懂王阳明的“心学”

知与行是人类最为光明正大的两种能力,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它的二分法非常直观,一类是善于学习理论,一类是善于实践行动。归根结底,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抑或重知轻行,还是重行轻知。
理论学习能力的强的人,可以去攻读高学历,去研发高新科技产品,去创造许多新兴的科研理论成果。他们的“智商”水平一般会优于常人,对于许多复杂高深的知识,他们掌握起来是非常得心应手的。
善于交际、行动力强的这类人,正是被当今社会当做“情商”高的一类人。他们的书本学习能力可能不佳,但凭着行动力强,社会关系复杂,可以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
因为社会发展的迅猛,越来越不依靠书本知识,而头脑聪明高“智商”的人常常被打入冷宫,在很多领域,反而是“情商”高的人逐渐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财富。人类长途跋涉的能力在不断进化发展,在最近的百年之内,从马车进化为汽车,帆船变成大轮船,出现飞机之后,更加缩短了环绕地球的时间。而火箭和太空舱,更是让人可以遨游宇宙太空。这个进化的过程,让人类颠覆了许多人文经典的观念。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最为准确的预见了未来的场景,他的先知先觉令人叹为观止。
人类的知识进步导致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电脑的出现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引领大家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通讯系统的进步,也让人的联络越来越方便,手机完全消弭了人与人的沟通距离,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隔阂。最为终极的发明,便是手机上网的模式,所有的知识、讯息、图文、视频都可以通过一片小小的屏幕来获得。古代的学富五车、汗牛充栋,在当今只剩下了存储器中的字节数而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人类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过程,而最近的一百年内,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已经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所有知识系统都需要一个重建的过程,旧有的观念都需要打破重来。
综上所述,“心学”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心中的知识信仰来改变行为模式,而特定的行为模式也可反过来提升人心中认识的境界。“心学”着眼的是人可以通过知行的手段,获得“内圣而外王”的极致境界,是一条值得人去修炼身心的登峰造极之路。知与行虽然被阳明先生与他的信徒们反复神话,但这些崇拜还是由人类的能力本身而来,尚属是健康积极的信仰,就好像某些国家还在流行原始的生殖崇拜,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供奉狐黄白柳、祭拜幽冥鬼神之说,要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精神,值得继续学习思考。

分享:

0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