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书法”被消解的虚空与苍白谈起
杨青雲文/图
张海评点刘明豫的书法说:刘明豫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探索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本质首先是诗与书的完美结合,不断憧憬和渴望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据笔者所知书家的书法审美是以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把民族特质的书法文化符号延展了一种触及物性的审美挑战。 按书家刘明豫的话说:爱书学书才能兼有韵与力之美,它必须在意和法中渐次形成字形流畅秀逸的触及物性……
那么,何为“触及物性”? 笔者通过多次观赏刘明豫在书法现场强化的“韵”与“力”和“意”含“法”的“触及物性”。按我们的理解,当这四种书法元素愉悦的视觉感官平易畅达人性之后,才是物性接受毫无拘碍的审美观念。它是将这一书法内涵走向审美多义的同时,合之两美朴拙的金石气息,传达给人一种意味感受的血肉丰满,骨法劲健,才能真真使“触及物性”的某种丰繁意韵达到诗人气概与书法相结合的大悟书道。书法意境和感悟随之也大大提升了书法有诗性才包含的灵魂,而他的每幅作品必定带着诗性灵魂的文化元素,这便是刘明豫画室何以书就“腹有诗书品自高”的缘由。 刘明豫有双关注生活的眼睛和一颗走近诗歌的心灵,谱写了诗与书合成的人文魅力,他一直说:他这样搞书法是为了积德养心祈安康。书家又何以从“养心”中积淀字如人,修身立德品自高;破与立,继承传统铸辉煌…… 刘明豫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抽出时间来一点一划地构架着他的书法梦。渐渐玩书法成了书家直抒胸臆的工具,细看他的作品,都是触景生情,一挥而就的佳作,全无功利之心。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便是在与友人吟诗作对的惬意中一气呵成。刘明豫的书法显示出一种审美倾向对书道层面进行心理式聚焦考察。当下整体性书法正在渐次衰落为乱书敢书的无人能懂之书,许多书法家已经在思考书法意义沦陷的历史与现实、权力与个体交织对应的书法分离,分离出一方面他们以书法为职业化的研究来做事。而在另一方面,一些不满足于传统艺术勇于创新当代精神的艺术家在探索与主流不同的书法艺术。如刘明豫对王岳川提出“文化书法”的质疑:什么是文化书法?中国的传统书法又何尝不是文化书法?王岳川又说:对于书法是自己玩还是代表中国形象? 按刘明豫质疑王岳川提出的“文化书法”,论家把玩书法上升到“代表中国形象”。是王岳川的书法能代表“中国形象”?还是刘明豫的书法能起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代表”作用?先不谈这个话题,重要的是刘明豫质疑的“文化书法”,换一种说法,中国传统书法去下它的“文化”成份,何以还叫“中国书法?”其实,中国人如果要谈什么带有学术性的理论问题,都要想尽脑筋把“文化”扯进去,至于你这“问题”是否有“文化”暂且不论。话又说回来,本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具体到“文化书法”这一概念提出的演进与不断完善,它的含金量到低在多大程度上被民众接受? “文化书法”是否就能代表中国形象?以此来延伸“文化”与“文明”的辩证关系——所谓的人类文明,简单地说就是把原本“整体”的世界一层层分开来“看”。当我们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方便的时候,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这个世界了,离真正的世界越来越远了,离“人心”越来越远了,而人文就是回复这种“整体”的能力。人文凸现“生成性”的思维方式,它不强调逻辑,有发达的直觉,所以靠人“心”最近;自然学科更具备“构成性”,逻辑和推理是其基本要求,所以他要尽量少的“人情”干扰。我们任何一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好比一个环,而人文就是那个无形的能将这个环连接起来、贯穿起来的“魂”。唯有这个“魂”,才是我们心灵的安顿、人性的恢复以及善良的归宿,才具备拒绝浮躁、不被物欲膨胀的能力。当今书坛的展览、拍卖、笔会搞得书家们不能安静下来创作、读书、思考,没有了内心的宁静,又怎么会创造出真正的书法?北大是一种学术、文化的象征,她有时确实超出了一个作为大学的意义。北大离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法这么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衡正安) 回到我本人论及的刘明豫书法现象,在北京的书法家中,刘明豫是我较早就认识的那种以玩与学“书”的精神值得深为敬佩。刘明豫既是艺术家也是策划家与商人,他是以艺术的纯粹和明净的心灵去追寻本真书法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艺术的崇高和神圣的魅力使他执著迷狂,孜孜不倦地作书论书并在学书中,将书法复杂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本身包含大量折射的美学丰厚意味,何曾是一个“文化”概念所能替代? 当我们现在的书法精神根基被渐渐掏空? 当中国书法所谓的“文化”只留下无穷无尽口号的盛宴,呈现一种无根的飘浮状态,一种文化意义被正在消解的虚空与苍白? 刘明豫书家以他特立独行对书法的悟性,尤其是书家对书法“触及物性”把玩的事实是,书家越来越不信任何“文化”能左右“书法”的论断。他只信自己的临帖与不断学书研书的水滴石穿精神。刘明豫执着地用“书法”这一载体来诠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书家对大千世界的无限热爱和极度渴望追求艺术的自由与自我存在的可塑性,如他的《明德至善》与《勤能补拙》:把行书与楷书互为彰显一种集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触及物性的异质涌动,它把行与楷涌动的神秘与玄奥隐喻着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丰盈的书法文化都受到的严峻挑战。因此,同为行楷书,亦是古今不同,今人亦不同,从而也更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与推崇。使我们时时感受到书法文化交织着某种期待与不安的兴奋,体验到一片经过书家过滤过的墨韵风景。但纵观当今书坛,能够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者却并不多见。而刘明豫书家的风格是来自一种书法语言提炼到较为纯粹把握的气势恢宏,骨力遒劲。“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早已成为书家如何习书做人的至理名言。 刘明豫认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将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断探索实践,方能博采众家之长,作品才能明显带有绵绵肉感,字势方正,字型肥美,笔画的起落转折非常明显,字内连笔和字间连笔较多,可见书写速度较快,有飞动跳跃的音乐之美。正如齐白石告诫其弟子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书法艺术也要寻门而入,破门而出。据笔者观赏刘明豫的作品中,运笔收放有度,且开始行中带涩,字形宽舒恬静,没有出现任何笔画牵连。如果再结合书家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来分析,不难看出他博观约取,兼采众长修习的厚重沉稳,清润不瘦。从作品整体视角上给人贵和含蓄,于纵横笔墨中蕴含端庄之遒劲,于秀美飘逸中展示内在之厚重。正如古人所云:“不灵之笔得其形,能灵善变得其神”,就是这个道理。 刘明豫现为中美国际书画名家联合会主席等职。其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各类书展,曾获得“国际知名艺术家”、“兰亭百杰”等荣誉称号。
杨青雲简历:笔名三道快枪。河南邓州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批评家协会理事。2014年主持的范曾研究项目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优秀人才。现为多家书画媒体机构和中央级报刊聘为高级研究员、副主编、专栏评论家等,其主要著作有《二月河评传》《范曾论》《杨启刚论》《深圳天堂的凹陷才是底层的底》《杨青雲书法与绘画论稿》《樱花结》长篇小说等。作者现为北京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北京陈香梅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范曾研究会会长。《范曾研究》杂志执行总编。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峰会,有北京50多家媒体报道。其中有北京《旅游商报》《中华英才》,和日本《关西华文时报》,日本财经周刊,英国《大英华文报》,美国《芝加哥论坛》《纽约时报》《台湾新闻报》《台北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日报》《世界日报》《联合早报》等整版报道“范曾研究高峰论坛”的新闻。专一为范曾写40多篇评论文章。联系1912182336@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