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滞于胞中 血府逐瘀主通
肝气不舒,血不得随气而疏泄,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色黑有块,行经量少,胸胁作胀,舌质紫,脉沉弦或沉涩。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川芎8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8克(去皮尖炒),香附12克,广木香5克,枳壳10克,泽兰叶12克,元胡12克,川牛膝10克,甘草5克。
若气滞夹寒者加乌药、小茴香,散寒暖下元而止痛;如血瘀夹寒者加紫油桂、炮干姜、艾叶,行血暖胞宫,但紫油桂用量宜少;如兼食滞者加神曲(炒)、麦芽(炒);肥人痰多者加半夏(姜炒)、橘红、茯苓。
如滞而兼热者,凉血调经汤治之。
方药:
当归 川芎 生地 川黄连 粉丹皮 郁金 元胡 炒桃仁 红花 白芍 香附 丹参
患者寇某,女,20岁。
近年每经前三五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有时阵发疼痛如刀割,卧床休息或服止痛药暂时缓解,经量少,滴沥不畅,血色紫黑有块,胸胁作胀,憋闷不适,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宜调气活血、行瘀止痛之剂。
处方:
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5克,鸡血藤12克,泽兰叶12克,丹皮9克,赤芍12克,桃仁8克(炒),元胡12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
上药于经前10日服之,每日1剂,连服2月。药后第1月痛轻,至第2月疼痛若失矣。
寒湿客于胞宫 温经除湿勿久
久居潮湿阴寒处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所滞,则于经前或行经时小腹冷痛,按之愈痛,经量少,色黑有块或如黑豆汁,舌质紫,苔白腻,脉象沉紧。温经除湿汤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吴茱萸6克,赤苓9克,苍术9克,桂枝6克,党参12克,川芎6克,泽泻9克,猪苓9克,粉丹皮9克,川牛膝9克,甘草5克。
本方温而不燥,攻而不伐,补而不滞,用之得当,甚有良效。如经量多加杜仲炭,去牛膝、粉丹皮。
患者尹某,女。
4年前经期冒雨涉水,感受寒邪,后每逢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痛时牵引腰部,不能工作,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有块。痛时腰腿憋胀不舒,腹冷,舌质紫暗,脉象沉涩。予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剂。
处方:
桂枝5克,乌药10克,吴茱萸5克,香附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红花6克,泽兰叶12克,川断12克,枸杞12克,杜仲10克。
嘱于经前1周服上方5剂,复诊腹痛较前明显减轻,月事30日来潮,量尚可,色红稍带血块,舌质紫暗渐有回转,脉沉细尚有涩象。再拟温经调气祛瘀治之,服3剂,寒邪散,气血行,痛经告愈。
血弱绵绵之作痛 补益更以疏通
素日气血不足或久病大病之后,气血两亏,阳气不振,胞脉失养,即于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面色苍白,四肢倦怠,懒言音低,月经色淡量少而质清,舌胖大而淡,苔薄,脉虚软。宜补益气血、理气止痛之剂治之。
方药:
黄芪12克,人参6克,当归12克,川芎8克,熟地12克(砂仁水炒),白术12克,茯苓10克,广木香3克,香附10克,白芍12克,生山药12克,杜仲10克,阿胶12克,炙甘草5克。
血海空虚 责之肝肾
禀赋素弱,或房事过多,肝肾亏损,致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血海空虚,见经后小腹虚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膝酸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无力。益肾调肝汤治之。
方药:
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阿胶12克,山萸肉12克,生山药12克,巴戟肉10克,何首乌12克,乌药10克,甘草5克。
若腰痛甚加炒杜仲10克,川断12克;腹两侧痛加小茴香10克(炒),橘核12克(炒),胡芦巴8克;两胁胀痛加青皮10克,元胡10克;夜尿多加桑螵蛸12克,益智仁12克,川断12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
另有验方:
理气活血汤:用治行经前腹痛,腰酸困而沉,经水色黑有块。
元胡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红花6克,桃仁6克。
水煎服,日2次,4剂痛可止。
新媒体编辑: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