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股去散户化捷径:基金扩容十倍

 读者7869 2015-04-30

  A股去散户化捷径:基金扩容十倍

  ——注册制与机构市是A股慢牛的两大基石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说美国人不炒房,中国人大概能相信。但说美国人不炒股,中国人坚决不相信。是的,美国人确实也炒股,但只是少数人。美国股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机构市”,尽管它的散户来自全世界,但机构交易额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比重高达70%以上。与此相反,中国股市是高度封闭的“散户市”,我们的散户成交额占据了整个市场总成交额的90%以上。

  那么,大多数美国散户不炒股,他们都去哪儿啦?答曰:买股票型基金!人人买基金、家家买基金;富人买基金、穷人买基金;老年人买基金、年轻人买基金。这是美国家庭理财的重要法宝与主要渠道。因为证券投资基金是专家打理、集合投资,规模化经营,实践证明:基金投资平均收益远高于散户平均收益率。因此,这也是为什么中国90%以上股民炒股亏损的关联佐证。

  美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总规模突破15万亿美元,直逼美国GDP(16万美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净资产总规模突破4万亿人民币,与60万亿的中国GDP相差甚远!

  中国牛市为什么总是急吼吼、急不可耐,而且疯狂、短命?中国股市为什么没有长期投资者,只有长期被套者?与此相反,西方牛市却总是走得坚实、从容、长久而体面,在这样的市场里,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为伍,快乐投资与家庭理财相伴。

  中国股市的每一轮牛市,从来都是快牛、短牛、疯牛,其结局只有一个:牛市一哄而上、疯狂而短命;熊市一哄而散、绝望而漫长。实际上,这正是90%中国股民总是亏损的真正原因。我们应该让投资者清醒地认识到:股市是投资场,而不是赌场。

  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两大最严重、最关键的市场缺陷:

  第一,最严重的问题是:A股一级市场还不是“市场”。IPO核准制的实质是行政审批制,IPO节奏及IPO定价采用计划配置和行政管制,一切由证监会说了算,企业没有自主权,市场没有话语权,投资者也没有选择权,就连新股申购,投资者也没有自由。即便新股上市首日,所有新股必须统一封死在44%的涨停板上,这是世界上最搞笑的股市。它不仅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加剧市场失衡,而且严重破坏了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散户市”。A股散户交易份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90%以上,这与西方“机构市”(机构投资者占70%左右)格格不入。

  2014年底,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高达26万亿美元,其证券投资基金总净值超过15万亿美元,其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余额更是高达25万亿美元。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商业保险基金、慈善基金(基金会)、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资产管理者,投资公司、投资信托、单位投资信托,股票经纪商、自营商、交易商等机构投资者群体,这就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机构市”的风范!

  相反,2014年底,中国国内股票总市值虽为37万亿元,但证券投资基金总净值却只有4万亿元,我们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更是只有区区0.6万亿元。这就是中国“散户市”的制度根源。

  如果说,“机构市”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对等博弈、均衡博弈,那么,“散户市”则是机构与散户之间的不对等、非均衡博弈。

  在“散户市”中,机构投资者变成了实力最强的“大散户”,这些机构投资者在股市中的角色不再是“组合投资者”,也不是价值投资引领者,更不是股市的稳定器或中流砥柱,它们变成了“顺势而为”的投机者,它们借助自身强大的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充分利用散户的盲从和赌徒心态,通过“讲故事”、“编题材”发动“群众运动式”的全民炒股,并向散户进行疯牛传销,趁机造市暴炒,从中谋取暴利,最终却让散户抬轿、买单。这正是为什么中国牛市疯狂而短命的真正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90%以上中国股民炒股总是亏损的真正原因之一。

  要改变中国股市的这一现状,必须同时从两方面入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方面抓住目前的牛市良机,加速推进IPO注册制改革,另一方面,在我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必须加速证券投资基金大规模扩容。

  近日,《证券法》修订草案已进入人大审议程序,但进展还可进一步加快,争取让注册制在今年6月份开始试运行,让证监会尽早将IPO审核权下放给证交所,让证监会集中精力加强市场监管,严打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将IPO节奏和IPO定价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和投资者,让市场自动调节IPO供求,平衡IPO价格。

  注册制通过简化IPO审核程序、降低IPO门槛,可以实质性地提高IPO效率,降低IPO成本,相应地,也会大大降低IPO身价,它会使得单个企业的IPO募资规模大大缩减,超募现象基本消失,这样就会大大节约IPO资源,让市场化的IPO注册制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与此同时,IPO注册制不再需要政府行政审批与背书,哪些企业能够上市,哪些企业不能上市,以及它们的投资价值的大小,将更多地依赖于或取决于市场与投资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因此,在IPO注册制有可能伴有“泥沙俱下”的包容环境下,股市需要足够专业化的、专家化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因为只有“机构市”才能形成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对等、均衡博弈,从而形成理性客观的估值标准与估值水平。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群体。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大,因此,证券投资基金的品种创新与规模扩容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要加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扩容。因为证券投资基金既是最重要的集合投资者和组合投资者,同时,它也是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估值的引领者,而且它还是个人投资和家庭理财的最重要工具。事实上,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也是A股市场“去散户化”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这必将是一个十分必要而自然的过程。

  截止2014年底,全球证券投资基金净资产总额为31万亿美元,其中,美洲占57%,欧洲占31%,亚太及非洲地区合计仅占12%。中国正是这“三足鼎立”格局中的最大短板,因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总规模只有0.8万亿美元,不到世界的1/30,不及美国的1/15。这就是客观现实与巨大差距。

  因此,照此比较,为了配合IPO注册制的推行,或者说,作为IPO注册制推行的后续配套改革措施,我们在未来五年内至少应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值规模做大10倍以上,也就是接近8万亿美元的规模,这大体相当于现在美国共同基金规模的一半。这将会大大加速中国股市“去散户化”的过程,同时也会有利于提升市场有效性及中国股市对外开放的水平,同时提高中国股市的国际地位及国际竞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