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內在小孩的靈性療癒

 birilian 2015-05-01

內在小孩的靈性療癒



所有人生的困境,都是我們靈魂的召喚。

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一種福氣。(破碎重生)

家,是我們的庇護所,但家庭也會傷人。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人的父母是完美的。這個事實,你不得不承認。不認,你就受苦。


在我的敘事諮商裡,經常做家族治療,但是,你知道的,在我們「家醜不可外揚」的文化裡,你要叫全家人一起來諮商,簡直比登天還難。


那怎麼辦?來自家庭的傷、童年的創傷,只因家人不來、系統不變,就無法療癒了嗎?不。


這幾年,我的敘事工作發展出一種「一人家族治療」的諮商模式,家人能來最好,不然,你一個人來,只要你願意好好的說故事,透過脈絡性的理解與對話,同樣可以進行家庭諮商。當一個人開始說故事,生命就開始產生流動。一旦自己的生命流動,所處的系統(家庭動力)也會跟著改變。這樣的「靈性連動」,是我這幾年最驚訝的發現。


在敘事「脈絡性的理解」裡,讓我們回到自己當時生長環境的社會文化大脈絡裡,去理解自己的發生,同時,藉此更進一步,回到父母成長背景環境裡、去理解父母為何會變成這樣的人。透過這樣脈絡性的理解,可以讓我們明白:父母對我們的傷害,可能真的不是故意的,也不是衝著我們來的。「原來,不是我不好,父母不是不愛我,是因為他們給不出愛來。」這樣的新理解,可以幫助我們鬆動原本的「相信」,讓我們不需要再拿鞭子鞭打自己。

但後來,我也發現:不是每個說完父母故事的人,都可以完全從傷痛裡得到解脫、療癒的。


曾經,有一個私塾學生,她是一位研究生,她的論文就是寫自我敘說,她從小就是一個受虐兒,長期在一個暴力家庭裡長大了。透過論文書寫,寫自己的受暴故事,她想把小時候被虐待的自己認回來。


書寫的過程很辛苦,她邊寫邊哭,要去面對往事的不堪與傷痛,心裡其實很掙扎,百般不願,但她知道,她沒有別的選擇,這是她療癒自己內在小孩的方式。整整花了兩年,她才寫完自己的故事。


這是一個辛苦的歷程,但很值得。還有什麼比你「解救自己」更重要的呢?


透過故事的探索,她漸漸明白:不是她不乖、不好,原來她只是父母童年創傷投射的「受害者」。她並沒有錯。甚至,她還發現自己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長大,存活下來、沒有變壞、沒有自我放棄,還能夠唸到研究所,這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沒錯,我們得這樣看自己。

寫完論文後,她重新看見自己,她不只是一個家庭的「受害者」,她同時也是一個有能力在惡劣環境中,讓自己長大的巨人。


她是「壓不死的玫瑰」。這個隱喻,是當年她在私塾說故事時,我看見的圖像,所送給她的隱喻。


透過這些脈絡性的理解,確實大大「解構」了她對自己的負向信念,這也讓她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但是,這離真正的療癒,其實還有一段距離。


寫完論文,畢業、她順利考上心理師。


半年後我再邀請她回來說故事(故事是必須反覆敘說的),分享自己書寫論文的歷程與經驗。然後她告訴我們:寫完故事的那一刻,整個人都鬆掉了,她幾乎癱在椅子上,爬不起來,後來整整睡了三天。


她說:當長期壓抑在內心的羞愧、怨恨、不堪,被清理出來後,確實讓她感到輕鬆,但不久後,卻也有一種「空」的感覺。


我請她多說一點,什麼是空的感覺?


然後,她的眼睛緩緩地飄向天空,說:「雖然透過故事敘說,我認回了小時候被家暴的自己,同時透過脈絡性的理解,我明白了我的父母他們會這樣對待我,其實也有他們的苦衷與難處,我知道他們本身是匱乏的,他們也缺乏愛,這樣的理解,雖然有讓我好過一點,讓我不再自責或羞愧,但是,我也必須誠實說,幾個月後,我內心卻出現另一個聲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是我遇到這種父母?為什麼別人的父母都可以比較正常?為什麼?」


喔,原來這就是她所謂的「空」。


這個空,不是真的空,其實是對生命的發生、依舊存在著許多疑惑與不解,裡面有一種「無語問蒼天」的無奈。

老實說,我可以理解這種感覺,因為自己也曾有過這種怨嘆、抱怨過:「為什麼我要有這種母親?」

然後,我漸漸明白了,為什麼這幾年我的敘事,會走向「靈性」療癒的原因了。

其實,生命不是一種理性的運作,有些事是沒道理的,它就是這樣。生命的發生,是你無法用理智去理解、去控制的。對生命,有時我們只能「接受、臣服」,這是唯一的療癒之道。這幾年的靈性修練,讓我明白這件事。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百分之百順遂的,生命總是充滿意外、充滿變數。上個月一位做家排的朋友因罹患大腸癌剛剛走掉,兩年前他還來上過我的課,那時他還好端端的呀。


這幾年我經常在想:雖然我有一個讓我過的辛苦的母親,但是比我更慘的還很多(雖然故事是無法比較的)。我的朋友與學員中,還有更多小時候被家暴、被性侵,甚至從小無父無母、寄人籬下,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這種故事比比皆是。請問,他們為什麼要那麼倒楣,要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要有這種父母?你要怎麼解釋呢?

此刻,讓我想起【與神對話】這本書裡的一段話:

沒有巧合,

也沒有什麼事是因意外而發生的,

每件事和每件冒險,

都是你的靈魂招來你自己身邊的,

以使你能創造並經驗你真的是誰。


老實說,如果不透過這樣靈性的理解,有時候,我們還真難從不完美的家庭、從不堪的童年創傷中「走出來」。

敘事,可以幫助我們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我們的遭遇與苦難,讓我們產生多元的觀點,並對事件可以有新的詮釋與意義,讓我們從中看見人的動能與力量。這是敘事對人的療癒與貢獻。但我也發現:對有些人而言,光是這樣解構還不夠,那個創傷,還在、還會痛。

於是,我們必需加入一種「靈性觀點」。


這種觀點,超越頭腦、超越理性認知,它給出一種生命框框以外的看見。


在靈性的看見裡,讓我們對生命的苦難,有了新的洞見:原來,這一切,都是我們靈魂自己的選擇因為這個明瞭,於是給出一種安定、放下,於是我們才能「放過自己」,不要再鑽牛角尖。


在靈性的觀點裡,它會告訴你:我們的靈魂在投胎前,早已經決定了我要選擇怎樣的父母、怎樣的家庭,及我今生所要發生的事。這個「藍圖」是我們自己規劃的。


但為什麼我的靈魂要做這種選擇呢?要讓自己受這種苦呢?


嗯,好問題。


如果你去閱讀靈性書籍,它會告訴你因為我們需要去「經驗」一些東西,並在這樣的經驗中,「學習」一件人生功課。這是我們此生的目的。




以我而言,說完母親故事,並在這些年的靈性修練裡,我似乎明白了:我的靈魂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母親,是因為我需要去學習「包容」、學習「愛」這件事。

老實說,如果沒有這樣的母親與童年的匱乏經驗,我絕對無法成為可以如此深深同理他人的心理諮商師。聆聽故事,讓我很容易進入別人的苦難裡,去感同身受,因為,裡面也有我經驗過的苦。


生命因為不完美,反而叫我們得以靠近彼此。也因為經歷過這樣不完美的家庭及不完美的童年,於是更叫我認識生命,同時,也讓我在面對每個不完美的生命時,長出多一點的包容與慈悲心。


活到中年,我漸漸明白一件事原來人生走這一遭,我們不是來「擁有」什麼,只是來「經驗」什麼。在所有的經驗中,我們唯一想要擁有的,只有愛;而唯一需要學習的,也是愛。


(作者:周志建。本文摘自「擁抱不完美」一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