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公评论 【广州赠别蒋秉南】诠释

 化雨先生 2015-05-0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评价至少能够令爱国者血管贲张;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博大则杂粹,精深则隐藏,令人沮丧,却是事实。

于是荀子指责:

“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非,不论曲直,以期胜人为意。。。”(1

于是【易】寓易简,意在人性之揭示;【孟子】致“放心”(2,主张心灵的解放;程朱理学明“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3),“明”在摆脱外在的束缚,回归人性自身。

陈寅恪同样感受到历史学的鱼龙混杂,尤其感觉到文化思想上的迷惘。19539月蒋秉南(蒋天枢)南下探望老师(4),陈寅恪赋诗【广州赠别蒋秉南】表达了自己对于史学事业的耿耿于怀。其诗:

  不比平原十日游,独来南海吊残秋。瘴江收骨殊多事,骨化成灰恨未休。

孙盛阳秋海外传,所南心史井中全。文章存佚关兴废,伤古怀今涕泗涟。

首联、感谢蒋秉南的远道探望。

颌联、对于事业未竟的怅惘。

颈联、仰慕晋人孙盛、宋人郑所南于史的贡献。

“孙盛阳秋”句,孙盛(公元302-373年),字安国,东晋史学家,著《魏氏春秋》二十卷等,阳秋即孔子《春秋》,晋时避晋简文帝郑后阿春讳改春为

“所南心史”句,所南即郑所南(12411318) 宋末元初诗人,宋亡,隐居不仕著有《心史》等。(“井中全”句另文)元代诗人倪瓒赞郑所南: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5

尾联、表达自己于史的关切与情感。在这一首七律中,春秋与心史是作为对偶出现的,也就是说,在陈寅恪看来心史就是春秋。

陈寅恪是史学研究方法的开拓者:

其一、陈寅恪主张心史,也就是以诗证史,从历代仕子的“诗言志”中揭示历史的真实,在种种“正史”或戏说历史中独辟蹊径,其实是为中华文化之精华的论证杀出一条血路。

其二、陈寅恪展开一个全新的视野,区别于皇家正史,民间野史,陈寅恪从仕子的角度看历史。在《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陈寅恪讨论了当其时中国的阶级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角逐发生在皇室贵族、世家豪族和非儒家的寒族之间,而胜利的是世家豪族。

壶公评论诠释其意,所谓世家豪族其实就是没有进入权力中心的仕子群体。世家豪族只是仕子群体的一类代表,所谓仕子群体,例如东汉党锢之乱中的以世家大族李膺为代表的太学生群体,明朝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等。

所谓正史,其实质是权势者或为权势者叙述的历史,陈寅恪的心史则是仕子视角中的历史。所谓正史,并不能真实、全面地表达社会历程,因为,对于历史来说,权势者--皇室贵族的经历永远处于被批判、被否定的位置,同时皇家历史总是表现为政治对社会文化的淹没。仕子的视角--陈寅恪的心史,于历史研究却也启开更为广阔的视野。

关于心史,“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6)。所谓“谷”,市面的解释是薪水,也就是说,碰到好的政府,你领它的薪水,为它做事是正常的;如果政府不好,你领它的薪水为它做事是可耻的。

壶公评论: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谷”即厕身其间,直道而行。把“谷”解释为“薪水”或“直道”是理念上的不同层次,即功利与信念的区别。而孔子的这一信念即是钱谦益的行为准则,也是陈寅恪评论钱谦益所依据的准则,“谷”因此表现为知行合一而论之于心。

辩证于此,壶公评论理解陈寅恪关于钱谦益的讨论种种。

壶公评论2014/2/18写东岩山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