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金白玉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炉顶的收藏, 试谈此种镂雕玉器是炉顶还是帽顶? (100.2.19)
春节过后决定北部文物之旅,在几天前就与小谢连系,表示周六要到北上到建国玉市,请其特地带来我可能有兴趣的较高档宋辽金元中古玉件及战汉高古玉件。(100.2.19)周六中午逛完光华玉市,下午赶往建国玉市,大略逛了一圈并无所获,再到其摊位,浏览一遍其摊上所摆玉件,并无中意的。再到摊位后方逐一鉴赏所特地带来的较高档货色,总共看了近十件中古及高古玉器,只对其中三件玉器留下深刻印象---一件出土汉代白玉带沁蚕佩,水料玉质,雕工细致传神,相当小巧长约3厘米;第二件元青白玉雕螭龙纹炉顶,玉质温润白净没任何杂质,属中型炉顶高约5厘米多;第三件青白玉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炉顶,玉质较差青白略带白花,但镂雕雕工较繁复。他表示此批货都是从台湾老藏家的旧藏所挖掘出来,现在要再从大陆进货,不容易找到东西可以,价位又可接受的货色,因此已好几个月没有去大陆找货了。
挑出这三件玉器,经询问价位,白玉带沁蚕佩,雕工细致传神,但相当小巧,要价却不低,只好放弃。最后只剩元青白玉雕螭龙纹炉顶及辽金青白玉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炉顶做抉择,元青白玉雕螭龙纹炉顶玉质较佳,体积较大,但要价高近两倍半,辽金青白玉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炉顶较小,玉质较差带白花,但雕工镂雕较繁复,年代较高,要价较低。最后决定选择这件辽金青白玉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炉顶。于是再度上手详细检视: 他表示前一手跟他确认是辽金玉器。
一、首先判断其玉种:
1.上手后手头又有重量感,表示密度较大,有符合新疆和田玉。
2.玉色青白色略带白花,得到卖家同意后,以美工刀在底部死角处试划,不入刀,表示硬度够。若入刀,绝非新疆和田玉;但若不入刀,也不一定是和田玉,因为较高品质的青海玉或俄玉仍不入刀。
3.观看玉件表面为温润柔和宝光,不像青海玉或俄玉,经加工抛光完成后上蜡具有贼光。青海玉或俄玉经盘玩反而带涩,有久盘不润情况。
4.若为青海玉会过于通透,其密度小手头会较轻,硬度较低会入刀,久盘不润。此件依特征绝非青海玉。
综合以上判断此件材质,在密度、硬度及上手温润感是符合新疆和田青白玉。此种和田青白玉属于中等用玉,以历代传世炉顶来看,元代用玉料材质最佳;明末普遍用料是中下级的灰白玉;辽金虽偶见玉质佳者,但普遍用玉是等级较差的青玉、黑白玉及墨玉,这显然跟其当时取得新疆和田玉料难易有关。此炉顶以用青白玉带白花材质来判断,较符合辽金的用玉特性,其断代还要看雕刻工具痕迹、皮壳包浆以及纹饰风格而定。
二、再以放大镜检视工具痕迹,判断新旧及年代:
古法以砣轮分段线条连成,慢工出细活边缘光滑;新件只见连续长线,快速切割边缘有崩裂情形。
检视此件纹饰阴刻线条,线条边缘光滑,其曲线是由短线条连成,由工具痕迹判断应是古法砣轮雕琢,应非以电动快速工具制作新品。
三、检视皮壳及包浆:
以放大镜观察玉件表面,若老件有制作抛光后凹凸高低的皮壳,有自然风化化学变化形成柔和宝光之包浆,且老件能观察到深浅不规则的使用留下磨损痕迹;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蜡贼光,及同方向规则性抛光痕迹。
检视此件有制作抛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壳,没有新制品的同方向规则性抛光痕迹,有自然风化形成柔和宝光之包浆,且表面上老件应有的使用后所留下的深浅不规则磨损痕迹,且皮壳包浆浓厚,应有相当年代的老件玉雕。
四、由玉的颜色及沁色:一般再白的玉,经岁月空气中风化及把玩手汗沁,均会留下带黄颜色,元以前炉顶一般为出土,非传世文物,会入沁。此件玉色青白色,并没有任何沁色痕迹,若真是出土文物,则为干坑出土未受沁。
五、由雕工纹饰:辽金元白玉镂雕秋山春水图炉顶之制法,均先以钻桿将粗胚穿透对钻很多孔,然后以线锯拉丝透雕轮廓线条,会留下拉丝痕迹,细节不会抛光,所看到的钻孔都会对穿,整个炉顶都是透空。而明末炉顶雕工较粗糙简单,镂空比辽金元较不通透,只用钻头未用拉锯,有钻孔痕迹,不见拉丝痕迹。近代仿制改用电钻,只见钻孔痕迹不见拉丝痕迹,整个炉顶只有外层镂空,炉顶未穿透。
契丹、女真均是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经济站主导地位,春水、秋山员为契丹族春、秋两季的渔猎捺钵活动。所谓捺钵,即契丹族本无定所,一年之中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迁居,所迁之地设有行营,谓之捺钵。女真族建立新政权后,承袭了契丹的旧俗,狩猎于春秋的娱乐活动,并将捺钵渔猎活动改称为“春水”、“秋山”。常见的“春水玉”表现为残忍场面,通常是海东青促天鹅图。海东青是一种神鸟,又名鹰鶻、吐鹰鶻,主要生长于黑龙江流域。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非凡,自古以来深得我国东北各民族的喜爱,有专人进行驯养,用以捕杀大雁及天鹅。
此炉顶镂雕青白玉镂雕镂雕海东青捕雁春水图,镂雕一只野雁在禾荷中穿梭躲藏,逃避上面海东青的追捕,雕刻流畅传神,形神兼备,镂雕较通透,有拉丝痕迹,较符合辽金元炉顶风格。
综合以上判断,此件为古法以砣轮雕制,表面已有老件的浓厚的皮壳及包浆,绝非近代以电动工具所雕制。至于其详细年代到底是明末仿辽金元镂雕春水图炉顶?还是元代?或者是有到辽金年代?个人认为此炉顶以雕工纹饰流畅传神,形神兼备,镂雕较通透,有拉丝痕迹,较符合辽金元炉顶风格,不像明末的较粗糙简单风格。若以用属于较中等和田青玉来看,则较符合辽金的用玉特性,不像元代普遍采用较优质玉料特性。能符合以上两者雕工纹饰及用玉特性,为辽金时期,所以此炉顶极大可能是辽金时期。虽然所用青白玉带白花玉质较差,但雕工生动传神。
询问其年代?他表示从皮壳包浆浓厚及用青白玉和雕工看为辽金风格,最少为元代。再询问其实际售价,他表示最低只能8折优惠,告知其平日惯例虽然单件8折价,两件以上7折价,但此件可惜玉色青白带白花玉质较差,只能接受7折价,他表示此件为熟识的藏家十几年前旧藏,因此价位已算较低,8折无法卖,最后议价以75折去尾数成交。
这种镂雕的玉件到底是炉顶还是帽顶?从明末万历时期学者就有两派看法,迄今据专家考据见仁见智见解仍分歧。一派认为传世玉炉顶是由元代玉帽顶,至明中期在古物新用的风潮下,选用传世元代玉帽顶嵌在木制炉盖上作为盖钮之用。另外有一派则认为炉顶本来就是嵌在木制炉盖上作为盖钮之用,从辽金元一脉相传,因年代久远木盖皆腐坏,以至出土玉炉顶到目前仍未发现连木盖,到明中期因好古之风,将市面上传世玉炉顶再度嵌在木制炉盖上作为盖钮,配置在宋瓷炉及三代铜鼎顶。因骨董市场需求量大,辽金元炉顶不足,所以到明末开始有仿古制作,然雕工较为笨拙,此说目前获得较多古玉同好认同,因此古玉界称此为”炉顶”,而不称其”帽顶”。至于清代时期是否有仿造?则没有记载或发现有可靠之实物,到民初时期好古兴起,则出现以古法砣轮雕制仿古炉顶,但年代近尚未形成较厚皮壳及包浆。二十几年前大陆开放,为应付台湾市场需求,开始以电动工具大量雕制仿古炉顶。
以下是专家的研究考据:
玉帽顶与玉炉顶 作者:徐琳
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对玉器的描述有这么一段话:“自唐宋以下,所制不一。如笛、管、凤釵、…… 炉顶、帽顶、…… 梳背、玉冠、珥、絛环、刀把、猿、马、牛、羊、犬、猫、花朵种种玩物,碾法如刻,细如发丝,无毫末踰距,极尽工致”。这里提到的炉顶、帽顶到底是什么东西?它们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来争论不一,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器物形制及其争论焦点
传世玉器中有一类器物,形似馒头状,下有象鼻穿,上为镂雕、透雕的各种立体圆雕图画,有山石、人物、花鸟等,不论其形态多异,均团为一体,不出玉纽之样。这类器物清宫旧藏不少,一些大博物馆如南京博物院也不少,有些是缀在铜炉、玉炉等香炉炉盖上的,有些炉已丢失,只留一炉盖,上连著这种纽。所以人们一向习惯将此物称之为炉顶,但从所有带炉顶的炉本身来看,多为明清时炉。另外,故宫还收藏有同类型的玉纽数百个,但未安放在炉盖上。
对于这类器物,历来争论的焦点在于两点,一是它们的制作年代,二是它们的用途。有人认为它们是汉代炉顶,因为清宫遗存的许多炉纽上带有入藏时的黄纸登记条,条上所记器物名称为“汉玉炉顶”。有人认为它们是唐代炉顶,也有人认为它们是宋代炉顶,还有人认为它们是元代的帽顶,而非炉顶。另外,还有一些古玩收藏家把这些炉顶只划分为明代与清代制品两类,认为古朴而生动者为明代,工整而华丽者为清代。
制作年代及用途
现在,学术界中已基本没有人将这类器物认为是汉唐时作品,因为它们与汉唐炉的形制完全不同。考古出土也无一例此实物。而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本人认为将这类器物说成是宋代炉顶也不妥,因为从宋代铜炉来看,多为仿古样式,纹饰也以兽面、云纹为多,而这类器物的总体风格是仿生型,多雕刻山石、树木、花鸟、春水、秋山乃至蟠伏的龙身式样,与炉体本身的仿古型艺术,应属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
另外,从现有已发表考古出土资料看,此类器物已出土多件,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白玉半圆形纽,光素无纹,为元代玉纽中之特例。另外几件与传世品中常见的镂雕、透雕者相同,例如上海青浦县元代任氏墓群出土的镂雕荷叶鹭鸶纹玉纽,江西南城县明益宣王墓出土的一对白玉镂空鸳鸯戏莲玉纽,上海西林塔明代地宫出土的多件镂雕、透雕玉纽等。
从中可知,目前考古出土者最早为元代,而在传世品中被认定为宋代玉纽的那些作品,与元代的这些作品形状又有不同,例如宋玉树下婴戏图纽、青玉人物纽,它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形状,宋代玉纽呈立的鸭蛋状,上大下小,上部也是镂雕、立体圆雕,底部扁平,底中间有一孔洞,似插在什么东西上。元代玉纽呈馒头状,下部为一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所以本人认为宋代玉纽与元代玉纽用于两种不同的器物上,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但不排除元代玉纽制作受到宋玉纽影响的可能性。
传世大批被认为是炉顶的玉纽中,有一些题材为鶻捉天鹅、山林群鹿等的作品可能为早期作品,其内容多为北方民族的生活写照,有著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可能是辽金时期的作品。但目前还无法从考古出土品中证实,所以暂时将此类玉器的制作年代归之为元。
那么在元代,这种器物到底为何用途呢?是炉顶还是帽顶?对于这个问题,包括其制作年代,明人已有争论并有记载。明人沉德符在《野获编》中对这场争论有如下记载:“近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至四寸者,价比三十年前加十倍,以其可作鼎彝盖上嵌饰也。问之,皆曰:‘此宋制’。又有云:‘宋人尚未辨此,必唐物也’。竟不晓此仍故元时物。元时除朝会后,王公贵人俱载大帽,视其顶之花样为等威,尝见九龙而一龙正面者,则元主所自御也。当时俱西域国手所作,至贵者值数千金。本朝还我华装,此物斥不用,无奈为沽客所昂,一时竟珍之,且不知典故,动云:‘宋物’。其耳食者从而和之,亦可晒矣”。沉德符在否定了炉顶唐宋说后,明确提出了元代帽顶说,并且帽顶也是区分等级的一个标志。明代去元不远,其说顺理成章,应该说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考其元代服饰,叶子奇《草木子》载“元代官民皆戴帽,其簷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又说“帽子系腰,元服也”。元初时政府也曾有过要汉人薙发的命令,所以元官民带帽很多。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輟耕录》中有载:“成宗大德间,本土鉅贾中卖红刺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十四万锭,用嵌帽顶上。”另记有一故事:“河南王卜怜吉歹为本省丞相时,...一日行郊,天气且暄,王易凉帽,左右捧笠待,风吹坠石上,击碎御赐玉顶”。可见元人有在帽子上饰珠宝玉器的习惯,虽然这其中的玉器是否包括那些出土或传世的镂雕、透雕玉图画玉纽还不能真正从考古中证实,并且在元人绘画服饰中也仅见光素无纹的帽顶,没发现镂雕、透雕的帽顶,但是,这不表明这些镂雕、透雕之器不是元人帽顶,因为迄今为止,还无一例科学发掘元代墓葬中炉与玉纽伴出的现象。另外上海嘉定法华塔元代地宫中出土的一件铜薰炉,为元代铜炉,盖上也无专门嵌纽作炉顶,而是盖顶整个镂空,顶盘一龙,与盖为一体,说明元人也并无把此类器物嵌在炉顶上。所以说在元代,这些玉纽极有可能是作帽顶用的。
明以后,随著人们头顶多用束发之冠而不再用帽,于是把许多元代旧帽顶改为炉顶使用,至使许多元代帽顶与炉顶相混杂,难以区分。另外,明代还仿此样式制作炉顶,如明益宣王墓出土的那件白玉镂空鸳鸯戏莲纽,它与故宫旧藏的明代青玉兽面纹冲耳炉紫檀木盖上的鸳鸯衔莲盖钮形制基本相似,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将此类玉纽都称为炉顶的原因。
钱裕墓出土的玉帽顶
无锡元代钱裕墓出土的白玉半圆形纽,高3.5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重80克,白玉质,表皮微有黄土色沁。光素无纹,表面抛光较亮。底部收敛,椭圆形底部上有一物件鼻穿,靠边缘处有一深铊痕。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它应为帽顶,其原因有三:其一,从钱裕墓出土玉器的整体情况来看,除桃式杯为日用器皿外,其他均为随身首饰、佩饰,不可能单单将一炉顶拿下陪葬。而墓中其他随葬品中除水晶小香炉佩饰外无炉形器,所以,其用途不应为炉顶。其二,钱裕墓中还出土有许多丝织品服饰,它们多已腐朽,一碰即破,当时抢救出一些袍、背心、裙、裤、鞋等,按理也应有帽。另外,此墓为夫妻合葬墓,在女棺中出土有银发罩一顶,想来钱裕本人也应有帽戴,可能帽本身为丝绸或竹笠类,早已腐烂不可辨认,所以仅留下这件白玉帽顶。其三,钱裕生活在南宋末至元前半期,他率乡人效顺元政府,又和地方官交好,其服饰也必受蒙古人的影响。此件白玉半圆形钮,玉质较好,为新疆和田白玉,抛光又亮,大小尺寸与所见玉纽相似,重量也差不多,器底又有一物件鼻穿,所以此应为钱裕生前所戴帽顶。但此件玉帽顶光素无纹,与常见镂空透雕或浮雕玉图画的帽顶不同,但却与元人画像上相似,是目前唯一一件出土的光素无纹的帽顶,当是反映元代玉制帽顶的另一种类型。笔者还有一个猜测:这件帽顶底部有一深铊痕,想来当时玉工想对此玉进行镂、透雕,但因其玉质极好,不加雕琢也已浑然天成,故留下这光素无纹的玉帽顶。
结语
帽顶、炉顶的问题较为复杂,到底是元代制作的帽顶流传到明代就用作了炉顶,还是本来此物就是炉顶,亦或是帽顶、炉顶本来就是两种器物,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要想解决此问题,还应做大量的工作,例如先排比、梳理一下这些器物,找出哪些是元代之物,哪些是明、清作品,在结合文献来论证哪些是帽顶,哪些是炉顶。 当然,如果能从今后的考古工作中直接找到答案则更好。
但2001年湖北明早期梁庄王墓发掘出土金帽顶共6件(金镶玉龙帽顶2件、金镶宝石帽顶4件),而金镶宝石帽顶与元成宗、元文宗画像所绘帽顶一致,应为元代皇室之物,现在此类器物是“帽顶”而非“炉顶”便可成为定论。而它们出现在了明初藩王墓中,可能是“本朝还我华装,此物斥不用”,或皇帝赏赐,或由其收藏。其中墓中还出土了多条金元时期的玉带饰,或亦经历了改制和转赐。
明初太祖基于政治考虑,于洪武元年(1368年)著手制定冕服制度,洪武三年易服色,恢复唐宋衣冠制度,蒙古人在冠上装饰珠宝玉石帽顶的制度被废除,后人逐渐淡忘其原始功能。降及明晚期,“以其可作鼎彝上嵌饰钮也”,前代的帽顶再度受到世人的青睞,纷纷取之镶嵌成炉顶。“近又珍玉帽顶,其大有至三寸,高有四寸者,价比三十年前加十倍······至贵者值数干钱。”可见当时市场价值巨增,元玉必定供不应求,仿制品逐渐应运而生,我们需要从玉雕工艺的角度仔细考量。
文章"试谈镂雕玉器是炉顶还是帽顶"由玉轩吟|中国玉石门户网提供,希望对各位玉友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