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生在陕西的历史事件(西周)下篇

 鲁风秦韵沐中华 2015-05-02

    发生在陕西的历史事件(西周)下篇


 虢公率师北伐犬戎(电视封神榜画面)

周懿王十年(前926年)乙未
   一月,眉敖朝觐,献纳贡物。己未,王命仲致归(同隗姓)乖白貉裘,懿王追述了乖白先祖辅佐周文、武王的功绩,嘉奖他应顺大命,辅助王室的行为,并祝乖国繁荣昌盛。乖白受王奖励,感到无上荣光,将这一盛事铭记在钟鼎上。
   周懿王十二年(前924年)丁酉
   益公奉王命,赐给师永洛水两岸土地(指商洛地区),与师俗父土地毗邻。
   周懿王十三年(前923年)戊戌
   六月,王命虢季子望管理王室内务,赐内官服。其后,王提升望为大师之职。
   翟人侵岐。
   周懿王二十年(前916年)乙巳
   正月,王命休为走马,赐服车,隶属益公。
   周懿王二十一年(前915年)丙午
   虢公率师北伐犬戎,败逋。
   是年前后,王委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六师将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管辖丰人兼九戏祝。
   申侯嫁女于大骆。井叔作文且穆公大钟,恒簋作于是时。
   周懿王二十六年(前910年)辛亥
   番(国在今湖北当阳县)菊生作媵壶,嫁长妇孟妃于周王室(后为夷王正妃番妃)【注:番生壶,人们通常认为是夷厉时器,不妥:1、从器形看,这种饰以云岩纹的壶,与孝王时器:几父壶,弭叔壶完全相同,同三年A壶(夷世器)基本相似,可早到懿孝交际之时但不能晚于夷世。2、字体与夷世器铭如番生簋铭笔体迥然而异,而与懿王时字体相似。3、据番生簋铭载:夷王时,番菊生以异姓诸侯管辖周室公族卿事,大史僚,位在三公,如与周王室没有姻亲关系,按周制是决对不许可的。由此推知,番生女孟妃必为王妃。按孝王妃为王京(小臣传卣)厉王妃为王和申姜,(噩侯作王A簋无论从器形文字看,应为厉王早年器,王A当为厉王原配,噩侯后来作乱,必与王A有关)。宣王妃为齐姜(《列女传》)。因此,番妃必为夷王妃,周中晚期器“王作番妃鬲”,“苏公作王己女(妃)簋”之“番妃”也证明这一点。大约由于某种原因,懿王传位给共王其弟孝王,孝王又传位给懿王太子(即夷王),番生女嫁给懿王太子是懿王26年事,其后,孝王死,懿王太子登极,其女为王妃,番生才能以周王岳父身份跻于三公之位。只有这样分析,番生壶与番生簋制作时代的差距才能得到正确解释。4、懿王在位年数,据史书所载为25年,与壶铭26年相近,夷王在位年数为16年,若将番生壶断为夷世器则年代相差太远。当然,这也反过来证明懿王在位年数不会少于26年。】。
   是年,懿王死,共王弟辟方立,史称孝王。
   周孝王元年(前909年)壬子
   正月丁亥,孝王令内史先正式册封蔡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王命蔡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严肃宫纪。
   孝王命申侯伐西戎。
   周孝王三年(前907年)甲寅
   三月初,孝王居周师录宫,命晨更继白俗父(已死)师氏之职,管辖邑人、萑小臣、守宫、宫犬、奠(酒)人和膳夫等。
   周孝王五年(前905年)丙辰
   西戎献马与周。
   周孝王七年(903年)戊午
   厉王生。
   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按指丹江)汉俱冻。
   周孝王八年(前902年)己未
   九月庚寅,孝王命史先册命扬(即夷世器A匜铭中的白扬父)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
   周孝王十三年(前897年)甲子
   九月戊寅,任命微为左史,赐服。微A作壶。A钟亦当作于是时前后。
   是年前后,孝王命同仲主管西宫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宫人,封察(弭叔)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
   非子居犬丘(西犬丘,天水市西南90里),善养马,孝王召使其主马于千渭之间(凤翔西),马大蕃息,孝王封非子于秦(今甘肃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大夫),复续赢氏族祀,号曰秦赢。
   周孝王十五年(前895年)丙寅
   孝王死,懿王太子燮立,史称夷王。
   周夷王元年(前894年)丁卯
   三月,既生霸庚申,叔氏(即虢公惠叔,虢旅之父)在大庙,命逆为虢叔公室冢宰,摄管公室仆佣、臣妾、小子和室家。赐逆甲五、戈和彤绥。
   四月,既生霸,王居下减(凤翔境)宫,命师事备于大左,管辖丰、A(苑?),左右师氏。
   约是年五月既望甲子,王京(孝王妃)令师田父到成周举行殷见诸侯大礼。
   周夷王二年(前893年)戊辰
   蜀人吕人来周贡献琼玉。
   周夷王三年(前892年)己巳
   夷王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戌,兵至俞泉(今山西雁门),获马千匹。
   周夷王五年(前890年)辛未
   夷王命师事追戎于齐,赐事五铜盔,饰五彩羽毛防面将军盔和画芮戈等。
   夷王猎于桂林,得一犀牛。
   周夷王七年(前888年)癸酉
   卫顷侯厚贿夷王,夷王封卫为侯。
   师A父管辖下的牧牛宫讼告师A父于方上宫,白扬父(见(扬簋铭))断其诬告上司,背主不忠,判罚鞭笞一千,黥面,后因牧牛起誓忠于师A父,遂减刑,改判鞭笞五百,罚金三百。
   师臾(即虢季子白)钟作于是时。冬,雨雹大如砺石。
   周夷王十一年(前884年)丁丑
   秋,虢季子白率师搏伐严允于洛(北洛水)之阳,斩首五百,执讯五十,凯旋而归,献俘于王。王嘉奖白,赐裘马、弓矢和斧钺。
   周夷王十二年(前883年)戊寅
   正月丁亥,虢季子白作盘,铭武功。
   三月丁亥,夷王居A辰宫,赐吴大望睽里。夷王命膳夫彝通知望睽,望睽奉尊王命并厚贿彝,戡划了赐给吴大的土地。吴大谢彝以玉璋、马两匹,谢睽玉璋、帛束,吴大作宝簋铭其事。
   周夷王十六年(前879年)壬午
   七月乙未,白大师赐伯克臣仆三十夫。九月庚寅,夷王赐伯克甸车、马乘,令克渡泾东巡至于京师(山西绛县北)①(《克壶》、《克钟》伯克与膳夫克不是一人。伯克可能就是师事簋铭中的作册尹克,《师克盨》铭中的师克,父名後仲後,为族名,成王时小臣单觯铭文是有後段,当为伯克先祖。膳夫克祖叫师华父,又名A季,“A”通“邰”,姜姓国。)。
   是年夷王死,太子胡(金文作献)立,史称厉王,
   周厉王元年(前878年)癸未
   正月,王居吴(虞)大庙,册命师酋承其祖职主管邑人,虎臣。西门夷、泉夷、秦夷、京夷和A身夷。
   六月,王驾幸成周,叔A父作盨。
   厉王初年,严允势张,广伐京师(此京师在彬县),武公率师出征,遣多友追击。时戎攻掠荀地(旬邑县),俘民人财物西归。多友追至漆水(岐山北),与戎大战,斩首二百余,俘虏廿三人,缴获戎车百乘,救出被俘的荀地百姓。再追于世(无考),及杨冢(无考),大获全胜,斩首百余,烧焚戎车无数,夺回被俘去的京师百姓。多友献俘于武公,得到丰厚的奖赏。多友作鼎以铭武功和荣耀。
   周厉王三年(前876年)乙酉
   五月丁巳,厉王命共叔子史颂东巡,视察苏(河南温县西)囟里百姓,苏君行贿于史颂。甲戌,正式任命史颂官司成周,监造新宫,储备宫用御品,以备王东征。
   十月,厉王东抵成周。南淮夷迁北掠芮国(华阴境),伐溟、昂、渗泉、敏阴,至洛水之阴(大荔县北洛水南岸)。王令敔追歼,至于上洛(今商洛地区)、析川(陕豫交界处,下流与丹江汇合),至于伊水班师。执讯四十,俘四百。献于荣白之所。十一月,献俘于王。
   周厉王四年(前875年)丙戌
   王命虢仲征南淮夷,不克。虢仲盨作于是年。
   是年前后,王命A为少辅。命师克同左右虎臣。命A(即师克钟铭中的士A)为家司徒,掌成周八师。命南宫柳掌六师牧,司羲夷阳佃事。
   周厉王十二年(前867年)甲午
   厉王胡作簋。胡簋,方座,双耳龙头高耸,端庄威严,铭文流畅劲秀。
   周厉王十三年(前866年)乙未
   正月,王南征淮夷,噩侯(国在湖北北部,河南南阳一带)驭方宴享厉王。不A簋,A生簋鄂侯驭方鼎记厉王南征事。
   周厉王十七年(前862年)己亥
   周厉王命师酋子询主管邑人,先虎臣而后至庸属:西门夷、秦夷、京夷、泉夷、华夷、由口夷和口夷,兼管成周走亚、戍秦人、降人和服夷。
   周厉王十八年(前861年)庚子
   十二月,厉王令尹氏友,史趁典给善夫克下列田地:野、井家匍田、唆(长武县有唆山)田及其臣妾;康田、巨田、陴原(彬县境)和寒山(千水旁)。并赐给井和送邑的人,景地井家奔走之徒等。
   是年前后,噩侯驭方率南淮夷、东夷,广伐南国和东国,至于历、内。王命武公率西六师、殷八师讨伐噩国,“勿遗老幼”。武公派大将禹率公戎车百乘辅佐武公攻入噩国境内。烧杀抢掠,老幼无遗,遂捕获叛首噩侯驭方。
   经过十几年征战,南淮夷暂时平服下来。南方百濮酋长派使节来迎“伟大”的周王,东夷、南夷朝觐王者廿六国。厉王作宝钟,铭记武功【注:《宗周钟》,一名《胡钟》。关于此钟制作年代,郭沫若因铭文中有“邵王”一字,遂定为昭王时器;唐兰则认为“邵”是形容词,作器者自署名为“胡”,“胡”即厉王名。此是厉王自作之器。今从唐兰之说。】。
   周厉王二十一年(前858年)癸卯
   秦嬴非子死。
   周厉王二十二年、秦侯元年(前857年)甲辰
   秦侯立。
   周厉王二十三年、秦侯二年(前856年)乙巳
   厉王令微纛摄司九陂。
   厉王命膳夫克赴成周,整顿成周八师。
   周厉王三十年、秦侯九年(前849年)壬子
   厉王好利,信任荣夷公,专山泽之利。大夫芮良夫谏劝王说:“利为百物所生,天地所载。匹夫专利就叫做盗,五仿效盗行,则周室必衰”。厉王不听,任荣夷公为卿事(即金文荣伯,任卿事后称荣有司),诸侯离心。
   厉王行暴虐,国人讥讽王政。召伯虎劝厉王说:“王命已使人民活不下去。”厉王大怒,任用卫巫,使监讥讽朝政的人,凡被告者均处以死刑。于是人人缄口,诸侯不朝。
   周厉王三十一年、秦侯十年(前848年)癸丑
   秦侯死。
   周厉王三十二年、秦公伯元年(前847年)甲寅
   秦公伯立。
   攸卫牧在鬲从田上放牧而不按约交租,鬲从讼告于厉王。厉王派虢叔旅审理此案。攸卫牧承认错误并愿割让田邑以谢罪。鬲从获得攸邑,称鬲攸从,作鼎以铭宠荣。
   虢叔钟作于是年。
   周厉王三十四年、秦公伯三年(前845年)丙辰
   秦公伯死。
   厉王监讽更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伯虎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为政之道,劝谏厉王,厉王不听。
   周厉王三十五年、秦仲元年(前844年)丁巳
   秦仲立。
   是年前后,矢王因需要在散地筑邑,作为交换条件,将矢国地井田和眉田的一部分划给散国使用。矢王作盘铭记其事。
   周厉王三十七年、秦仲三年(前842年)己未
   厉王无道,戎翟寇边,乃入犬丘(甘肃天水西南90里)杀大骆之族。王命伐戎,不克。
   是年,天灾严重,颗粒不收,国人汹汹噪动,而当政者沉于酒色,贪财好利,残暴地剥削人民。于是邦(国)人,百工(包括贵族)和王宫宿卫(师氏人)举事反对厉王。厉王仓皇逃于彘(今山西霍县),太子静藏匿在召穆公(伯虎)家。国人又包围了召公家,要杀死厉王的儿子。召公无奈,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静,交给国人杀死,从而保全了太子静的性命,平息了国人的怨愤。

 共和元年、秦仲四年(前841年)庚申
   国人共推共伯和代行王政,周、召二公辅政①(关于“共和”行政历来有三说:1、共伯和干王政(纪年);2、周召二相行政(周本纪);3、“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左传》昭廿六年)。笔者认为,从金文材料分析,至少周召二人是参预了“共和”行政的。共同执掌,称“共和”。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开始。)。
   共和二年、秦仲五年(前840年)辛酉
   严允侵宗周西部边境,召穆公率军追至洛地。
   共和五年、秦仲九年(前837年)甲子
   太子静外祖父申侯止公连年拖欠岁贡不纳,静母申姜派宫女质问召化纵容之罪。召伯虎殷记其事。
   共和十四年、秦仲十七年(前828年)癸酉
   大旱。
   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为宣王。
   共伯和归国。
   周宣王元年、秦仲十八年(前827年)甲戌
   宣王命周、召二公辅政。
   官千即信。命师党.继承师和父之职。
   吾王裹藻厉王“专利”暴政,命厉王归臣孟约束畿内诸侯,勿使暴虐纵狱,拦劫商道。没有正式签署的命令,不准乱传讯人。若有抗命不遵者处以极刑。
   周宣王四年、秦仲二十一年(前824年)丁丑
   宣王封秦仲为大夫,令讨西戎。是年,秦始有车、马、礼、乐、侍御,国内人为之高兴。
   周宣王五年、秦仲二十二年(前823年)戊寅
   春,宣王伐严允,至于图虐(彭衙,今白水县境),尹吉甫随宣王出征。
   六月,严允大集焦获(今淳化县境),侵镐、丰二京,复大掠泾阳(今泾阳县),尹吉甫率师追击严允,直至大原(此处应指陇东高原)。
   周宣王六年、秦仲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己卯
   南淮夷侵伐江汉(丹江汉水汉域),召穆公率师御戎,追至南海(洞庭潮一带)。其后,手率南仲、程伯休父御驾亲征徐淮夷,在淮河岸上大胜徐方。徐方酋长朝觐归降周室,宣王率师凯旋。四月,召穆化搬师归都,告捷。王赐召公山川土田。
   西戎杀秦仲,宣王乃召仲子庄公昆弟五人,助兵七干,便伐四戎,大获全胜。宣王复授庄公以秦仲之族和大骆之族,使居大骆归地西犬丘,为西垂大夫。
   宣王二年大旱至是年止。这次大旱造成的饥谨致使“周余黎民,靡有子遗”。
   周宣王七年、秦庄公元年(前821年)庚辰
   秦庄公立。
   是年,严允之患暂息。
   周宣王九年、秦庄公三年(前819年)壬午
   周宣王大会诸侯于东都。
   周宣王十一年、秦庄公五年(前817年)甲申
   共伯和死。
   周宣王十二年、秦庄公六年(前816年)乙酉
   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谏阻,宣王不听。
   若国(严允之一部)定居上洛(今商县境内)。
   鬼方一部迁至商洛、蓝田等地。
   南宫乎作无射大和钟。
   周宣王二十二年、秦庄公十六年(前807年)甲午
   宣王封弟友为郑伯,居咸林(今华县境内)。
   周宣王二十八年、秦庄公二十二年(前800年)辛丑
   宋政久,商之礼乐散亡。宋大夫正考父赴周,校正商朝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归以祀其先王。
   周宣王三十一年、秦庄公二十五年(前797年)甲辰
   秋,严允广伐西隃(今山西雁门北),九月初吉戊申,王命召穆公(即白氏,见师虎簋铭),追戎于西,召穆公获胜,献擒俘于王所。
   周宣王三十二年、秦庄公二十六年(前796年)乙巳
   春,宣王伐鲁,立孝公。
   周宣王三十三年、秦庄公十二七年(前795年)丙午
   宣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而归。
   周宣王三十四年、秦庄公二十八年(前794年)丁未
   宣王征严允。
   周宣王三十七年,秦庄公三十一年(前791年)庚戌
   宣王令善夫山管辖竞地“饮献人”及“贮”。
   周宣王三十八年、秦庄公三十二年(前790年)辛亥
   宣王师伐条戎、奔戎,败绩而回。
   周宣王三十九年、秦庄公三十三年(前789年)壬子
   千亩之战,周宣王之师败于姜氏之戎。造父六世孙公仲奄父救宣王于危难之中。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清查户口于太原。
   周宣王四十年、秦庄公三十四年(前788年)癸丑
   戎灭姜侯之邑。
   周宣王四十一年、秦庄公三十五年(前787年)甲寅
   周师大败申戎。
   周宣王四十三年、秦庄公三十六年(前785年)丙辰
   宣王无辜杀大夫杜伯。杜伯子隰叔逃奔晋国。
   杜伯鬲、盈、邢人妄鼎、猎钟作于是年。
   周宣王四十六年、秦庄公四十年(前782年)己未
   宣王死,太子宫A立,史称幽王。
   周幽王元年、秦庄公四十一年(前781年)庚申
   晋文侯仇杀殇叔自立。幽王无道,赵奄父之子叔带脱离周室,投奔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周幽王二年、秦庄公四十二年(前780年)辛酉
   幽王伐有褒(今南郑县境),褒人献女以赎罪。
   王子多父(季文)与晋文侯同伐郐,克之,初居郑父之丘。
   是年,泾、渭、洛等川皆震。岐山崩。
   周幽王三年、秦庄公四十三年(前779年)壬戌
   四月甲寅,幽王命柞主管五邑甸人。
   幽王宠褒姒,褒姒与虢石父勾结,诬陷申后,谋夺正宫之位。褒姒不好笑,幽王为其举骊山烽火戏诸侯,褒姒乃大笑。其后,幽王以举烽火取褒姒之笑而数骗诸侯,诸侯遂不至。
   周幽王四年、秦庄公四十四年(前778年)癸亥
   秦庄公死,太子襄公立。先是庄公有三子,长男世父。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兵击戎,让其弟襄公为太子。
   周幽王五年、秦襄公元年(前777年)甲子
   秦襄嫁妹穆A给戎丰王。
   周幽王六年、秦襄公二年(前776年)乙丑
   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战死。
   戎围犬丘,秦世父率兵出击,为戎所虏。秦襄公徒都千邑(今陇县西)。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食。
   周幽王七年、秦襄公三年(前775年)丙寅
   西戎归还秦世父。
   周幽王八年、秦襄公四年(前774年)丁卯
   幽王命郑伯友为司徒,受到周人拥护。
   周幽王九年、秦襄公五年(前773年)戊辰
   周王室内乱: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奔西申(眉县境),诸侯叛离王室。
   郑桓公知周将亡,听从太史伯的劝告,面告幽王,迁部族财货到郐(河南新郑)与东虢(河南荥阳)之间,郐和东虢献十邑。桓公东迁时,与商人为盟:“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A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于是商贾亦随郑东迁。
   周幽王十年、秦襄公六年(772年)己巳
   春,幽王及诸侯盟于太室,戎狄叛变。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前771年)庚午
   申侯联合缯、西戎和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求救,诸侯莫至。戎遂杀幽王,伯服于戏,(今临潼县东四十里戏水上)并杀郑桓公,虏褒姒,尽取周贿而去。诸侯闻报,卫武公、鲁侯、许文公入关救周,立平王于西申,虢公翰立王子余,周二王并立。
   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平王避戎狄难,东徒洛邑,襄公以兵护送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丰之地①(《史记·秦本纪》载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以岐以西之地”与同书所载平王至襄人所说的“戎无道,侵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的话互相矛盾。宋代,秦襄公冢破,得铜鼎状方而四足,铭云:“城公迁洛,岐丰赐公,秦之幽宫,鼎藏于中”。证明平王亲口所封为“岐丰之地”而非“岐以西之地”。(《襄公鼎》铭见《秦会要订补·山陵》。)。秦于是始建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平王迁洛,襄公始列为诸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为幽王十一年。

(责任编辑: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