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同理心:自我满足后的主动分享

 blue.sky 2015-05-02


孩子的同理心从哪里来?
为什么小小孩总是那么小气、不大方又讲不听?让父母在亲友面前很尴尬。事实上,对幼儿来说,被强迫分享,所感受到的是剥夺,而不是有能力给予的喜悦。孩子要学会分享,得先从满足“自我”开始。

那天一夜未眠,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心事走进教室。不仅说话没劲,连笑容也挤不出来,就这样冷冷的坐在教室一角。四岁的库克站在远远的一方,吸着大拇指,看了我好一会儿,然后搬了一张小椅子,朝我走来:“Sandra,你是不是有一点伤心?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这样你会觉得好一些。”

一时之间,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库克就这閪坐身旁、陪着我……。从三岁起,他有着数不清的发展问题。我无法帮助他解决生理上的失衡,有时候,我能做的,就只是给他个小摇椅,让他摇呀摇,什么话也没说。或者,给他时间,让他静静坐在我身旁……。而一年后的那天,他也给我时间,让我静静的坐在他身旁。那一刻,在库克的面前,我成了一个被保护的孩子。

一个能同理他人、爱他人的孩子,打哪儿来?你是不是会常常这样问?

“自我”满足后,才学会分享
家有不大方、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对父母和成人来说都像是失败的教养,是件不太有面子的事,尤其是在亲朋好友面前。所以,面对小小孩,你是不是常听见,或者也常使用类似这样的肯定句(不是疑问句哦):
  “你就给他玩一下嘛。”
  “好乖,你有两个,就一个给他嘛!”
  “不可以这么小气,给他一块嘛!”
  ……


不管是威胁或利诱,收场却常是:小小孩或撇嘴、或哭着、或难过的、或领赏似的,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了他人。然而,这样的分享经验,孩子体验的不是与人一同分享的喜悦,而是被剥夺;他懂得的,不是我有能力给予,而是被强迫瓜分。


很吊诡的,在孩子的发展中,要能了解、乐于或体验分享,得从满足“自我”开始。只有在“我”、“我的”……受到重视和保护后,将心比心的主动分享行为才会慢慢发展出来;与你一起分食分玩的喜悦,才会渐渐由心而生。

从“我”,才有可能看见“你”;从“我有”,才能体会“我也让你有”;从“我得到保护了”,才会发展出“我也能保护他人”。这不是自私,而是成长必经的发展过程。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知道如何爱人。

大人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
同理心,是种感同身受的能力,有了它,我们才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能够了解,也才有爱和分享的基础和能量。而它,不会随着时间自动长大,也不可能有一天自己就长成大树,它是一点一滴在生活中孕育出来的。

小小孩最令人羡慕的能力,就是他们心思单纯像块海绵一样,能够没有偏见的从环境中,吸进任何观看世界的角度、不同的行为模式。所以,
在“关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便能学会如何关爱自己和他人;在“批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学会的是如何挑自己和他人的缺点。

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最举足轻重的角色,就是身为父母的你和我,以及身为老师的你和我。我们正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孩子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学会面对沮丧和愤怒的方法;也从我们的一举一动中,知道如何分享和体谅。透过我们的眼睛,他们看见了爱或者仇恨。

且让我说三个故事给你听,那是三个在长大的孩子的故事……

故事一:充满爱的地方
米夏不小心踩空了溜滑梯的阶梯,呼噜噜的跌了下来,惊吓之余,坐在地上大哭。就在我赶紧走向他之前,从四面八方涌来了许多小小的身影,挤在米夏身边,忙着安慰惊魂未定的米夏。
  “米夏,别怕,我来了。”
  “米夏,我马上去帮你拿冰袋。”
  “米夏,我去拿OK繃(创可贴)给你贴。”
  “米夏,我妈妈会照顾你,她是医生。”
  “米夏,让我看看,我给你呼一呼。”
  ……


听见孩子们满盈的感同身受、关爱彼此,心中不禁在想:“假如有天堂,此刻,就是天堂……”


故事二 孩子的心像天堂
近六十岁的Mary,,是我前几年的助教。那天,她递给我一张小小的粉红N次贴,上面画着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的图案,一看就知道,大概是出自五岁孩子的手笔。


  “这是什么?”我不解的问。
  “今天早上,我心情不好,因为旧疾又犯了,赶火车的时候,也很吃力。安娜一进教室,看我皱着眉头,又慢慢的走,所以就画了这张图送给我。”“她还说,当你难过时,看看这只快乐的乌龟,它会让你快乐起来。”

我握着这张快乐的乌龟图,心中好感动,忍不住想:“假如有天堂,这个孩子的心就是天堂……”

故事三 永远拥抱希望的孩子
万圣节是美国小孩最期待的日子。在那天,他们可以装扮成心中崇拜的、恐惧的或希望的模样,沿街要糖。

我站在门口等孩子梳妆打扮,八岁的儿子小福全身漆黑,却因为系不上海盗腰带而气急败坏的飞到我面前求救。十一岁的女儿宁宁,则拧着裤头下楼,身上“捆绑”着一百九十公分高爸爸的T恤和短裤,打扮成嬉皮饶舌歌手,右手提着糖桶,左手却拿着一个橘色的小纸盒。

“你拿那个联合国的捐献盒做什么?”我不解的问女儿。
  “我要顺便请大人捐钱,帮助那些穷困的小孩。”
  “不好啦,每家的门口都排着小孩,大人也都忙着发糖,没人有空拿钱给你的。”我尝试说服她放弃这个念头。
  “一定会有人捐的。”
  “没有人这么做的,要是大人说不呢,你不会很尴尬吗?”我想尽理由不让她受挫。
  “我不怕,这家不捐,总有一家会的。”
  “随便你啦。”我又担心又不高兴的回答她。

天黑了,带他们上邻居的门。我躲在黑漆漆的树影下,看他们敲门,也看他们排队,看一个个小孩要糖,也心脏快停止的看见宁宁举起她的捐献盒。果然,一切如我所料,没有人料到会有捐献盒出现在要糖的行列里,我清清楚楚的听见他们说:“我没带钱。”但出乎我意料外的,80%的成人,留下要糖队伍,转身回屋里拿钱,塞进那小小的、已撑胀的橘色捐献盒。

我一路尾随着那小小的身躯,带着希望的微笑,进进出出每一个点灯的大门。是的,有人拒绝她,然而她执着的相信着下一家又会有希望。

没有希望,则明天失去意义;没有希望,则世界没有明天。曾几何时,成人的心已逐渐只能看见当下的事实,不再相信希望,不再相信明天。而且,还会不自觉的打压孩子的希望。

昨天,宁宁建议我,明年春天,当天气又再转暖时,我们三个早点起床,骑脚踏车上学。这样就可以减少开车量,那臭氧层的破洞在2013年或许有机会愈合。“就我们一辆车,有什么用?”我义正言辞的问。“那就从我们开始呀……”

三个小故事,述说着同一个主调:
一个能爱人、爱世界的孩子,是从爱护和看重自己开始,而“家”,是这个功能的源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