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剖析与对策:考场失意的两大类

 许愿真 2015-05-02

  作为一名学生,对考试都不陌生,一月一考,两月期中考,半年期末考加上平时的各科测验,可谓身经百战。考场上,有人欢喜有人愁,还有人憋屈。怎么个憋屈法?一种是上课能听懂、课下会做题,考试却出错了,另一种是考场上不会做,而一出考场就明白了。

  解读情况一: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多出现在数理化等理科学科上。为什么平时能听懂也会做题,但是一上考场就耸了,想半天都找不到答题思路了呢?

  1、上课听懂了——“接受”远远比“产生”容易。课堂上老师们大都会采用“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等等的教学艺术,听懂不是难事。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光听而不改变被动灌输的特性,对问题思考的主动性不足,是不会进步的。

  2、下课会做了——充其量反映出听众的模仿能力合格。课下会做了,其实是受益于短期记忆与天生的模仿能力,只要听懂了,就能模仿老师的典例进行自我练习。马戏团里的动物们都能在听懂口令的前提下模仿“动作”,很多学生作对几个题就自我膨胀,盲目自信,不求甚解了。

  3、考场出错了——考试不会只是卡在某个步骤,容易钻牛角尖。其实很多人发现,题目很熟悉,知识点都会,题不会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骤。只要这一步骤通顺了,后面都会做。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大家做题时容易只朝一个方向去思考,钻了牛角,导致不会做。

  4、考场出错了——平时比较“淡定”,思路比较开阔。在考场则缺乏应变能力。平时做题时参考讯息比较多,或者时间较多,没有压力,故而做题时头脑较为冷静,而考试时候,仅用知识点去套用,没有真正领会知识的精髓、缺乏灵活性,生搬硬套、步入死局。

  专家支招:

  解决方法——主动思考,积极动手,改变观念。 平时多思考试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多花费一些时间“看”题,看每个步骤之间的思维转变,步骤与步骤之间是如何产生推导的。

  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学会逆向推导的思维:要想获得什么结论,前提条件是什么。要想解决听懂不会做的问题,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决这些“原因”,我们应该要始终本着从题目出发,思考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而不是凭空套用题目。

  解读情况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很容易引起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处于紧张状态时,大脑原有信息的输出产生障碍,思维和记忆都受到影响。所以考试时,一看到题就不会做。出考场后,紧张消除了,大脑也清楚了,思维也活跃了,于是,考试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可能瞬间会做了。存在这类现象的考生大概有两类:

  (一)强科弱化现象: 强科争强心理,强科怕输心理、强科求胜心理、强科骄傲心理等等在作怪,是考试一大忌讳。存在这样的心理,强科不仅没强,反而出现弱化现象,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怪像:“平时第一考试第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都是心理素质不能稳定而导致的,当然也有偶然身体疾病、亲属变故等客观原因。

  (二)弱科紧张现象: 谈“xx学科”色变,对某种学科产生心理阴影,不愿学习某科,甚至有的学生还“自知我笨”、我没有学习好某科的天赋等等。所以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一时恐惧、胆怯,还不停的自我心理暗示:“这是大考题呀,肯定没那么简单,一定有陷阱”!嘿,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勇士一样跳了下去,结果你也早猜到了——惨败。

  支招情况二:

  针对第一类的考生,建议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把考试当做平时做练习来看待,在考试的前一天不要使劲儿的背书,越使劲儿背书,越容易有压力,适当参加课外活动来放松心情。课下多做一些习题,只要见的题多了,就会活学活用了。考场上要看清题目,有时你做不出来是题目的条件看差了。

  针对第二类的考生,首先是平时做题量的问题,要注重方法和逻辑思维,多做总结,不会的一定要问问教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其次是做小题的时候注意题干,小题讲究:准确、快速、举一反三;然后是调整自己的作习安排, 心态的调整;最后学会舍得,对自己确实没有把握的问题可以大胆放弃,舍此一题得其时间,攻占高地,也会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