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用针刀治疗L3横突综合症

 解脊厄 2015-05-02

【概述】:由于第3腰椎横突周围组织的损伤,造成慢性腰痛,出现以第3腰椎横突处压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也称第3腰椎横突周围炎,因其可影响邻近的神经纤维,常伴同侧臀及下肢疼痛,故又称为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它是腰腿痛病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很高,症状严重者,一般治疗方法难以取效,是软组织损伤中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


临床上做出诊断的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医生和患者对于现代检查的过分依赖造成的,过去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腰3横突尖端1--2Cm彻底治疗。其病理机制过去一直认为比较复杂,实际并非如此。针刀医学对该病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刀医学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针刀闭合微创松解术疗效是迅速的,确切的;专门为该病设计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手法更进一步体现了针刀医学的博、大、精、深。


临床中:70%的急性腰肌损伤与该横突有关,60%的慢性腰痛均与横突有关,80%以上慢性腰肌劳损即是此疾诊断准确,96%以上患者立竿见影,一次治愈。


【病因病理】:第三腰椎横突比其他腰椎的后伸曲度大,向侧方延伸最长,位于腰椎中部,两侧腰椎横突联线形成以第三腰椎横突尖为顶点的纵长菱形。第一、 二腰椎横突外侧有下部肋骨覆盖,第四、五腰椎横突深居于髂骨内侧,只有第三腰椎横突缺乏肋骨及髂骨保护因而易受损害。



腰椎横突末端附着不少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及筋膜,主要有腹横肌 、腰方肌 、腰大肌 、骶棘肌及腰背筋膜。 坚强的腰背筋膜深层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季肋及髂嵴,腹横肌移行于腰背筋膜而附着于横突 腹内压的变化可通过腹横肌而影响到横突末端的组织。


第三腰椎位于腰前凸曲线之顶点,背阔肌的髂腰部分纤维止于第三腰椎横突,腰大肌的部分肌纤维也止于此处骶棘肌的一部分肌纤维也止于此。因此,第三腰椎成了腰椎的活动中心,起到了类似接力站的作用。为腰椎屈 伸、侧弯及旋体的枢纽。所受的杠杆作用最大。而第三腰椎横突更是受力点,由于第三腰椎横突较长,以致附着于此处的肌肉、筋膜、韧带能有效地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正常的活动。较长的横突又能增强肌肉的杠杆作用肌肉收缩牵拉机会多,拉力最大,当这些组织异常收缩时,横突末端首当其冲。这种解剖特点构成末端易受损伤的基础,往往因劳损而引起横突末端周围的纤维织炎。 横突越长,发病率越高,以单侧多见。


第三腰椎横突端后方紧贴着第二腰神经根的后枝,当前屈及向对侧弯腰时,该后枝被横突挑起或受磨损而引起该神经枝支配区痛、麻,也能牵涉到第二腰神经前枝而引起反射痛。达臀部及大腿前侧,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深面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并分布到大腿外侧及膝部。如横突过长,过大或伴有纤维织炎时,能使该神经受累并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痛。此病变波及附近的闭孔神经甚至于肌神经时疼痛也可出现于髋部或大腿处。


【临床表现】

有多次“闪腰”或外伤史。多表现为一侧腰部或两侧腰部的慢性弥散性疼痛,在晨起或弯腰时加重,弯腰后直起困难,尤其不能弯腰持物,活动后减轻。腰部僵硬、疼痛多呈持续性。部分患者主诉疼痛向臀部或大腿内侧或外后侧放散,疼痛不过膝。极少数患者疼痛可放散至小腿,患者不能久站、久坐,需不断改换姿势或活动腰部。大腿内侧及小腹部也可有放散痛。有的患者腰部有环状紧束感,有的病例股内收肌可出现痉挛紧张,这是因为股内收肌由腰2--4发出的闭孔神经所支配,当腰1--3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股内收肌肌紧张和肌痉挛的缘故。



【诊断】

1、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男性和长期坐位、弯腰工作的人,多半有外伤史,一般均有劳损史,风寒湿是诱发或加重症状的因素。

2、腰痛或向臀部放散,腰部活动受限。早期可见患侧腰部及臀部肌肉痉挛,表现为局部隆起、紧张,晚期可见病侧肌肉萎缩,查体时要双侧对比。

3、病人不能弯腰及久坐久站,严重时,行走困难,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4、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位置固定不移,面积在2平方厘米以内,为本病的重要特征,而且可以触到较长的横突,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则横突尖端越粗大,并可清楚触及,有时可触及纤维性的软骨组织硬结。这是临床上一个显著的特点。

( 拇指指腹垂直于横突尖部按压,腹横筋膜损伤查出的阳性率高;在横突尖的后方按压可检查骶棘肌在横突上的病变,这时骶棘肌可紧张;病人侧卧,从横突尖前外方按压,可检查腰方肌在横突上的病变。)

5、屈躯试验阳性。

6、X线检查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等,无骨质变化。有时可见腰椎生理前曲变浅等。


【治疗】针刀治疗以松解横突尖部粘连于疤痕组织切断部分紧张的腰背筋膜,以减轻张力的牵拉。

体位 :俯卧位。腹下垫枕,是腰椎部轻度后突。

体表标志:肋弓下缘,平L3横突。但瘦高个子的人,可能平L2横突。L2-3棘间 ,L3横突尖位于L2-3棘间中点水平旁开4CM,这是一个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标志。当寻找L3横突发生困难时,不妨一试。


横突定位:双髂嵴最高点连线上2CM距后正中线3-4CM为L4横突,L4横突上4CM距后正中线4CM为L3横突。

针刀操作: 可分为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介绍如下:

1)横突背面剥离法: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通过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及竖脊肌,到达L3横突背侧面。当刀锋接触横突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将粘连在横突骨面和尖端的肌、筋膜、神经等组织剥离松解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2)横突尖端切开剥离法: 当刀锋到达横突骨面后,调整刀锋达横突尖端,在尖端的上、外、下骨缘与软组织的交界处,行切开剥离。切开时,刀口线要紧贴骨端,随骨端的弧度转动,不得离开骨面。切开完成后,再行疏通、横行剥离即可


3)横突尖端软骨面切开剥离法:当刀锋达到横突骨面后,将刀锋调整到横突尖端的骨与软骨的交界面上做切开剥离。其切开的部位在横突尖端软骨与骨的交界处。此种操作方法,松解彻底,绝无粘连之虞,且无疼痛感。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腰部皮肤,刺入皮肤后缓慢进针,第一个突破感为腰背浅筋膜,向下继续深入。因横突向后倾斜,横突尖部比横突根部及后板为浅,约在皮下3.5--4.5Cm处,针刀探及坚硬骨面,即是横突。纵行疏通,向下横行剥离几下。针刃向外探,可至横突尖。刀口线不变,纵切几刀,将横突尖部的疤痕组织切松,紧张变厚的腹横筋膜切断一部分,横突尖部有松动感。将针刃探至横突尖上、下缘,若有坚韧感,将刀口线与骨缘平行切几刀,使坚韧处松开,出针。


若针刀刺入没有找到横突骨面,可能深度不够,继续深入,若进针较深有第二次突破感时,说明针刀尖部已刺破深筋膜,应上提针刀改换方向重探横突尖部。


简单起见,也可用拇指摸清腰三横突尖部骨面后,用左手拇指从骶棘肌外缘向内下按压抵住硬硬的骨尖,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脊柱方向一致,针体顺着左手拇指用力的方向刺入,可直达横突尖部,将骨面上的粘连、疤痕组织切开松解,沿横突尖骨面切一个圆弧形,针下有松动感出针。

此法适宜于操作熟练的医生使用。

骨减压:对于顽固性L3横突症患者可以行骨减压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