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马逊平原
亚马逊平原西宽东窄,最宽处1280千米;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平原中部的马瑙斯,海拔仅44米。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亚马逊平原的河漫滩约占平原面积的10%,由松软的近代冲积层组成,地势特别低下,河漫滩之外,45~60米的陡岸之上为高位平原,在西经60°以西最为宽广,表层物质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沙与粘土组成,已呈部分固结状态。亚马逊平原是在南美洲陆台亚马孙拗陷基础上,经第四纪上升、成陆后,由亚马孙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下游河口附近,因近代沉降作用,没有三角洲出露。 2东欧平原
东欧平原在构造上属于俄罗斯陆台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纪基底上覆盖了厚薄不一的自古生代至今的地层,基本上呈水平分布。在地形上是一个广大平缓而稍有微波起伏的丘陵性大平原,丘陵性高地与面积不大的低地相互交错。平均海拔高度175米,最高463米(提曼山),但大部在200米以下,只有东南部里海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为海积平原。在第四纪冰期时,东欧平原曾遭到四次冰川侵袭,冰川活动是形成东欧平原现代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和西北部以冰川侵蚀地貌为主,地表起伏不平,多湖沼;中部为主要冰碛区,冰碛丘陵间夹有沼泽低地;南部为冰水沉积区,多泥沙质平原,地势较平坦,冲沟、坳沟、阶地较发育。 看来东欧平原现代地貌的形成中既有侵蚀也有沉积。 3西伯利亚平原
西伯利亚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有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和叶尼塞河。其中额尔齐斯河发源于中国新疆,它是中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外流河,也是中亚地区唯一的外流河。由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非常平坦,这里的河流流速也就非常的缓慢。每年春季,由南向北流的鄂毕河总是上游先解冻,形成凌汛。鄂毕河水系纵贯全境,注入北冰洋,全长3650公里,是平原上最长的河流。该河流河网密布(约有2,000多条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沼泽连片。而北方的下游此时还是冰封状态,结果是上游来水无法顺利通过,遭成冰水泛滥。年复一年的这种情况,使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沼泽和湿地。西西伯利亚平原最突出的资源是石油,如世界著名的秋明油田。平原还有着广大的草原和发达的畜牧业。由于气候寒冷,这里的植被大部分都是针叶林。 4拉普拉塔平原
南美洲第二大平原。介于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之间,东临大西洋。面积150万平方千米。北部称大查科平原,地面平展低洼,雨季排水不良,在沿河地带形成沼泽和湿地;南部为潘帕斯平原,地势坦荡平展,略向东倾斜,海拔多在150米以下。西面是安第斯山脉,北面和东北面是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东南面是大西洋,总面积150万平方千米,自北向南跨越玻利维亚、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四国,其中60%的面积在阿根廷境内。 5北美中央大平原
6图兰平原
7恒河平原
8印度河平原
9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亦作Hua-pei P'ing-yuan或Huabei Pingyuan)亦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别山区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北京、天津等省市以及山西的局部地区,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淮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水一带达5000米。目前,华北平原的面积还在扩大。面积30万平方公里。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全国1/5。中国首都北京即位于大平原北部。 10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由于受最近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抬升的影响,地势较高,除哈尔滨—齐齐哈尔—白城的三角形地区外,海拔多在200—250米。地面受流水切割,出现缓岗浅谷的波状起伏。在松花江与嫩江汇流的地带,由于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以及气候方面的原因,形成了面积较广的沼泽和湿地,如肇源、大安、安达等地都有大片沼泽。松嫩平原是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地区之一。粮食作物以春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为主,局部地区栽种早熟的粳稻。经济作物以大豆、甜菜、亚麻为主。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较好生长,辽河平原南部还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麦,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长困难。春季低温和秋季霜冻现象频繁。江河两岸和洼地,汛期常有洪涝灾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