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创作中的“五个关系”

 虹72 2015-05-02



文学创作中的“五个关系”

 

[转载]文学创作中的“五个关系”

 

文学创作中的“五个关系”

——在《延安文学》第一届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魏建国

 

    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文学创作中必须正确把握的“五个关系”。

    首先,海量读书与严谨写作的关系。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这组关系,起码有三层内容:第一,二者之间可以说是因果关系,源流关系。读书是源,写作是流;先有读书,然后才有可能从事文学创作,先后顺序不能颠倒。第二,一定要多读少写。海量地阅读,严谨地写作。读完一千万字的优秀作品,如果能写出一千字的文章,就是很大的成功。现在有很多作者,不懂得多读少写的道理,或者是不愿意下笨功夫,心态浮躁,只想一举成名,只读了一千字的作品,就写出来一万字的东西。这种东西,不会是别的,只能是垃圾。第三,读的内容,更有要求:一定要读经典。经典读得越多,收获越大。读一千万字乱七八糟的东西,远没有读一万字的经典获益大。我自己在这方面就有切身体会。我从小学二三年级(1974年)开始读长篇小说,到四年级已经通读了一遍120回本的《水浒全传》。至今读书已近四十年,自信还是读了一些书,涉猎也算广博,也算庞杂,文学、历史、军事、文化、经济……但成就非常有限,至今没有走出陕北。以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才明白,根本原因就是经典读得太少,尤其是在求知欲最强的学生时期。那时候社会阅历浅,心理上不排斥,什么都能接受,本来是最好的读书时期,却不会选择,也没有条件读到经典,只能是乱七八糟地读。真正的经典,特别是抽象思维的经典读得太少。现在虽然明白了,但已经读不进去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对新鲜的东西首先是提防,实质上就是排斥,拒绝,然后才是吸收,只能读进去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这样,你的知识结构肯定是不完整的,认识水平自然也受到限制了。所以,一个人年轻时经典读得多少,实际上注定了他一生成就的大小。前面发言的几位咱们陕北的本土作家,不管是写小说的,还是写散文、诗歌的,在创作上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已经从陕北走出去了,走向全省甚至全国,他们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读书的重要。

    第二,小说创作中短篇、中篇和长篇的关系。干什么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学创作也一样,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作家一定要遵循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具体到小说创作中,在短篇、中篇和长篇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写短篇,再写中篇,最后才是长篇。这是客观规律,任何人无法超越。一个小说家,一生如果有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就足够了。路遥、陈忠实,一生都只有一个长篇,但已经足够奠定他们当代文学大师的地位了。鲁迅先生终其一生,一个长篇都没有,但并不影响他中国文坛的泰斗地位。现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文学爱好者,没有在任何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一个中短篇小说,就写出来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长篇”,就想一举成名,一鸣惊人,可能吗?你把几十万个方块汉字堆砌在一起,就能叫长篇小说?如果你成功了,那你把路遥、陈忠实那样的文学大师置于何地?文学作品的优劣,并不是以字数多少来衡量的。这是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如果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搞什么文学创作?有人辛辛苦苦写了上百万字,到头来不如人家一首诗中的三两句,还要花上几万块钱自费出版,只能赠送亲朋好友,既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不会引起评论家的关注。结果,除了自慰,再无意义。说实话,这叫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所以,建议初学写作者,不要动长篇,应该从短篇甚至小小说写起,慢慢积累经验,提高技巧,积聚人气,最后再考虑是不是写长篇。现在正在写长篇的,赶快停下来,把你那些所谓的长篇提炼成一万字左右的篇幅,看人物形象能不能立起来。

    第三,脚踏实地与自由翱翔的关系。我概括为八个字——传统元素,现代表达。这里,脚踏实地是针对作品题材而言,自由翱翔则是指文学表达方面。只有做到脚踏实地,才可以在文学的天空自由翱翔,否则就像断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是轻飘飘的,终究要失去方向。我们知道,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根。陕北作家的根,毫无疑问应该是我们脚下这块厚重的土地。有人说,地气足的地方可以出大作家。而陕北的地气无疑是非常足的。陕北题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陕北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但陕北的文化资源,却和它的矿产资源一样,是极为丰富的。陕北题材,我觉得至少在三个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均具备全国性意义:第一是红色文化。这是陕北最大的一张王牌,是陕北区别于全国任何地方的独有的资源。延安老一代本土作家白黎,在他们那批作家中,无论知识结构、思想深度、阅读量,还是文字表达能力、才华、天赋,并不是最好的,但却能够走出陕北,走向全国,根本原因即在于他的题材,全部是延安红色题材。延安的红色革命,本身就不仅属于陕北,更属于全国。第二是陕北文化。陕北的信天游、腰鼓、唢呐、秧歌、剪纸、说书、道情等民间艺术,在全国都很受欢迎,都是响当当的品牌。我们应该探索如何用现代的写作手法来表达、继承和发展。吴克敬的小说《手铐上的蓝花花》,鲁迅文学奖评委的评语是这样的:“高歌一曲信天游,新旧两个‘蓝花花’。深厚的地域文化,浓郁的陕北风情,奇幻的故事结构,冷峻的批判精神,构成了《手铐上的蓝花花》独特的艺术魅力。陕北女子跌宕的生命际遇、执著的人生追求和天然的高洁人性,像黄土地上的民歌,感人肺腑,动人心魄。”这充分说明陕北题材是很受大家喜爱的。第三是陕北当下的发展现状。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还要关心它的现在与未来。在这方面,现在至少有几个内容值得我们用文学的手法来表达:一个是陕北石油开发,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独创的;再一个是退耕还林的伟大创举,也为全国首创,为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出路;第三个是子长医改,已被全社会公认是“中国医改的发展方向”;最新的一个是治沟造地,也具有全国意义,对于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不足的尖锐矛盾,无疑会有积极地启示作用。这几个内容,放眼全国都是开创性的,都具备全局性、引导性的意义。但在文学领域,表现得还远远不够,急需要有相应的大部头文学作品问世。陕北不是没有值得我们表达的内容,而是我们表达得太少太少了。

    第四,顺应时代与反叛流行的关系。这个关系至关重要,体现的是作家的思想高度,直接决定作品的生命力的长短。一个作家,如果思想达不到一定的高度,那他的作品绝不会好到哪儿去。鲁迅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思想的深邃。说到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这里所说的“顺应时代”,主要指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文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作品内容要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反映时代气息。但在作品中,更宝贵的则是“反叛流行”:要对流行的事物和主流语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觉和主流话语保持适当的距离,决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文知识分子,现在需要的是反思近三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而不是光唱赞歌。抬轿子、吹喇叭的活自有人干,但这个活肯定不是真正的作家干的。作家天然就是批判的。文学不是流行文化,“流行”这个词本身就说明是短命的。文学也不是新闻。新闻是易碎品,只说眼前的红火热闹,眼前一过去,就失去意义了。文学则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时间最严厉,最无情,最公正。文革后期,梁效的大批判文章何等流行,何等高调,何等趾高气扬?三十年来,谁还记得“梁效”?同样的道理,当下一些学术明星,掌握着主流话语权,招摇撞骗,喋喋不休,得意忘形,志得意满。殊不知,从历史的角度看来,他们和梁效有何区别?举个例子:贾平凹有个很短的小说《伞》,发表于《延安文学》1981年第5期。当时的文学主流话语仍然是文革前后的语境,作品中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说教,都是揭批“四人帮”,农业学大寨。在那种背景下,贾平凹却能够自觉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把视角对准了人性深处被长期压抑的对美的追求,其创作才华在此已经显出端倪。我们回顾文学史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经典实际上都是反叛的,没有一部经典是随大流随出来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首先应该是敏锐的,他不会跟着潮流跑,而是能够准确地感知到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站在时代大潮的最前头,引领潮流。当我们都还不知道城乡二元结构的时候,路遥就写出了《人生》;当中国社会还没有进入到全民集体浮躁的时候,贾平凹就发表了长篇《浮躁》。这些例子,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

    第五,物质匮乏与精神高贵的关系。从孔夫子开始,青菜豆腐就是文人本色。你要吃大鱼大肉,就不要当文人。现在的社会这样开放,你有足够的选择机会,尽可以去经商从政,挣钱当官,没必要非从文不可。文学这东西,既不能让你当官,又不能让你发财,反而要求你为它献出很多很多。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舍”了多少才能“得”到多少。既然铁了心干了这一行,就不要追求权力、金钱。官员、老板追求的是现世,不过是短暂的十几二十年的红火热闹,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文人追求的是传世,看几十年后能不能被人记住。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路径自然完全不同。因此,倘若你是一个真正有志于文学的人,一定要明白自己在干什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同时,文学创作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化说长远,说传承,惠及子孙,利于后人。但人们通常只能看见金钱权力的好处和长处,能扬打,能享受,却看不见金钱权力与生俱来的坏处与短处,那就是妨碍后人。“一代县官,三代搬砖”说的是当官不传后;“富不过三代”说的是金钱不传后。自古以来,只有耕田读书可以传家。书香门第,“书香”弥漫才会有“门第”高远。杜甫说:“文章憎命达。”一旦你在世俗社会飞黄腾达了,那就意味着你在精神世界里已经低到尘埃了。

    滚滚红尘,物欲横流。当今社会,权力显能,金钱炫富,美色摇曳。就在这种背景下,仍有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坚信“文学依然神圣”,并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义无反顾,继续从事着文学事业,这让我们坚信: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必然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