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中庸》这本书以「中庸」为名,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我们先别受朱注的干扰,直接在原典中寻找答案吧! 一般认为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最重要,但这一章只谈「中和」而未见「中庸」一词。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样的一句话,不是把天下(人间)的大本与达道都说完了,还余下什么呢?还余下的正是接着所谓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从第二章开始,所谈的正是这最后一句话。所谓「致中和」即是指「中庸」而言。意即:要想达成中和的最高目标,其方法即是「中庸」。至于「天地位,万物育」,则是全书后半部的重点所在。以下先谈「中庸」。 「中庸」一词九见,集中于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之间的六章中。依全书共有三十三章来看,它只出现于前面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里。一方面,「中庸」是极高的标准。譬如,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这句话在《论语?雍也》稍有不同,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那么,「中庸」之德为何如此困难?它本身是一种极高的德行,但同时也指示了具体实践此种德行的方法。这在古代语词较少,并且动词与名词往往共享一名的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仔细考察「中庸」一词,最合宜的解释是第六章所描述的舜的作为。众所周知,舜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典型。百姓长期以来都达不到中庸的要求,那么如果历史上曾经有人达成,自然非舜莫属。第六章说: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即是「用中」。舜有大智,能够明辨善恶,其方法是「好问而好察迩言」。舜有大勇,所以做得到「隐恶而扬善」。至于「执其两端」与「用其中于民」,则是能够正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中),再将此一适当关系(亦即所谓的善)应用于百姓身上。这个「中」字比较微妙,它包含了心中的善意、对善的判断,以及具体的善行。「中」有「内在」之意,亦有「适当」之意,再归结为善行。 换言之,「用中」二字可以分而论之。「中」是指关联于「善」的一切,亦可概括称之为「仁」。「用」则以知为前提,需要「智」的层次;进而再付诸实现,属于「勇」的层次。因此「用中」兼顾「智、仁、勇」三达德,当然不是易事。「中庸」意即在此。以下对照原文说明。 第二章说「君子中庸」,其表现为「君子而时中」,在任何时机都符合中的标准。这显然需要智慧。第四章谈及「道之不行与不明」,是因为缺乏勇与智。第七章强调智之难,像「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一语,也表示勇之难。第八章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说的善包含在「仁」中。第九、十章所说的皆与「勇」有关。 「中庸」即是「人之道」所谓的「择善固执」(第二十章)。「择」需要智,「善」属于仁,「固执」全赖勇。因此,中庸即是用中,即是人之道,即是择善固执。修成此道的是三达德,亦即智仁勇。为了统合这些观念,进而以之为核心来展开本书的理想,名此书为《中庸》是很合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