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经典的微型小说

 虹72 2015-05-03


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经典的微型小说(浙江兰溪陈亦权随笔)


 
转载自陈之杂(文友:浙江兰溪陈亦权随笔)

 

 
 
    作为一位微型小说的爱好者,前几天有幸受邀参加了一个微型小说笔会,在谈到微型小说的现状时,有位作家感慨地说:“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国外那样的经典作品呢?”

 
  不可否认,中国当代的微型小说可谓空前繁荣,各类小说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我也和这位作家朋友一样,总觉得难觅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幸好在这位作家感慨过之后,更多的作家们开始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有的说自己某篇得意之作原型来自于小区门口的一个修鞋匠,有的说自己某篇成功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一次陌生人的相助,有的说自己的某个题材来自于邻里间的一个小误会,总之归纳一下,这所有题材都是一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有的装模作样地描写心灵之美,有的不知所以地荒诞搞笑,直把文学当娱乐。

 
    说实话,国外的经典小说我也阅读过一些,包括巴尔扎克的《驴皮记》、《舒昂党人》和马克吐温的《艰苦岁月》、《竞选州长》等等,这些经典的国外作品往往从“大我”的立场出发,关注和批判社会,呼唤民主自由与权利,而中国当代的微型小说(其实长篇、中篇、短篇都一样),则明显是以“小我”的立场出发,以“小我”的境界思考和阐述“小我”的心灵感触,还有不少自称为微型小说的,甚至连心灵感触也没有,博人一笑而已,笑过了事,其份量与影响力,与经典二字简直相隔十万八千里,不提还好,提起来都让人发笑。

 
  想起国外经典小说中的“大我立场”,我突然想起目前正处于内忧外患局面的中国形势,于是我在会场的休息时间向一位被大家前呼后拥称为“微型小说大师”的前辈请教,为什么没有一位微型小说作家针对眼下的局势写一些微型小说呢,这位老前辈惊讶地回答我说:“这些敏感话题怎么能写?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有一条底线的,那就是千万不要碰敏感话题,更何况就算是写了也没人给你发表,我承认目前中国确实存在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凭我们一支笔能改变什么呢?”

 
  老前辈的话让我顿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终于明白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经典的微型小说乃至其它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了!
  在一个人民群众无法倾吐心声的环境里,人民群众越是想说的话,就越是敏感话题,而这个“无法倾吐心声”一旦落在一位作家身上,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作品没人发表”,这个逻辑是非常不容置疑的。在当代中国,无论你写了什么文章,只要你想让它走进大众的视线,就要经过相关“指引方针”的层层把关和审核,不合乎相关“指引方针”的任何文学作品,轻则纸刊毙稿、网络删稿,重则直接“被跨省”也完全有可能。

 
  其实,中国也就是当代没有经典文学作品的,无论是长篇中篇还是微型小说,在中国古代是很多的,四大名著就不用说了,晚清的《官场现形记》,还有广为人知的《卖炭翁》、《窦娥冤》、《长恨歌》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大我之作”,为什么这些作品能够长存千古?原因很简单,当时对文学创作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所以作家们就相对自由,他们有钱的就自己出钱让书商印刷,没钱的就相互抄写、相互传阅,总之不需要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核与把关。试想一下,如果把四大名著和《官场现形记》、《卖炭翁》、《窦娥冤》、《长恨歌》放到今天,他们还能够问世吗?

 
  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是讲究底线的,无论这条底线是作家们主动还是被动而设的,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作家考虑的不是“我能写什么”,而是“我不能写什么”,屈服于现实,在现实面前低头。这个说法可能会触及到部分作家的自尊,但这是客观事实,理由很简单,即便是无法付梓发表,又有哪位作家能告诉我他曾和古人一样,写几篇文章在私底下抄写传阅?没有!所以中国作家们只能写写那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只能在生活琐事里去努力发掘一些所谓的心灵感动与温馨。我承认,从古至今,生活琐事都是微型小说乃至更多体裁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创作来源,但在一个只能将生活琐事作为唯一文学创作来源的环境里,这类文学作品没有被读者拚弃已经是非常幸运非常不容易,更别说什么创造经典了!

 
  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大部分当代作家在内心深处的惰性与奴性。所谓的惰性,就是一种在内心深处的“放弃”,反正靠自己的一支笔不能改变什么,反正受苦受难的又不是自己一个人,还不如干脆不去想,在“能写的范围里”尽量多写点不痛不痒的心灵感悟,愚人娱己;至于奴性,太好解释了,每年开春入秋,或者什么“政府搭台、文学唱戏”的活动,这个协会那个部门相互一拍即合,作家们采风观光就特别有活力,当然,主要目的是好好歌颂一番大好形势、大好河山,顺便吃香喝辣,游山玩水,虽然比不上款爷富翁们那般痛快,但比起那些挣扎社会最底部的民工苦力来说,还算是潇洒有余了。至于作家们所特有的那种时代使命感和民主责任感,全然抛到了脑后。光这样还算是好的,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你若在他们面前多谈几句当前形势,他们还会用一种鄙夷的口吻送你两个字——“愤青!”

 
  当代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经典的微型小说乃至更多体裁的文学作品?答案已经很明显,一个是外因,一个向外因屈服的内因。要想创作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即使作家们一时半刻无法改变外因,但请努力克服内因,不要放弃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信念,更不能沦为只想着如何歌颂如何感恩的笔奴,正如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所说:“我写小说不是为了让更多人欢乐,而是要让更多人觉醒!”
 
 
陈亦权原创随笔 5月6月下午于兰溪丹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