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人趣事之阅读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有个同事,给我转来一篇作品,他说自己是仿《边城》和《呼兰河传》的风格写的小品文,他要跟我交流。

尽管我不爱给陌生人看稿子,但是,碍于同事的面子,且是我要好的同事推荐过来的,我还是认真地看了。跟预判一样,文章让我不置可否。思考半天,给他作了一个简单的回复,没有臧否,只是说了长中短和微小说写作上的特点,希望对他写作有所帮助。

《边城》和《呼兰河传》我都看过,这两个作品除了作者都是民国时期的人,好像共同的东西不多,但是,我的同事硬是写出了这两部作品风格的文章,你还能让我说什么呢?

关于《边城》,很多人估计都是迷恋于小说的名称而多于内容,说心里话,我更喜欢看古龙的《边城浪子》;关于《呼兰河传》,这更是现代人捧起来的一卷带气味的裹脚布,至于文学性,我不想做过多解释。民国年间作家们的作品比这两部值得读的多得是。有些人就是有怀旧情结,远香近臭,死去的和尚念真经。

文化人的第一个属性是爱读书,不爱读书,那跟文化就沾不上边了。假如有人说,文化人中有很多人不读书,估计都没有人相信,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大到茅奖、鲁奖评委恬不知耻地说,他们都没有看获奖作品,真的不知道,他们怎么就敢轻易地将手中的选票给投出去。至于很多文学青年和业余作家,不爱读书基本是他们的一种生存状态。

假如有人追问他们为什么不读书,理由一定有很多种,且都是责不在自己。比较通行的是以下几种答案:

一是我只读经典。经典值得读一辈子,除了经典我不会读。我们小时候贫穷,一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假如有人说,天天给你吃肉,你会有吃腻的时候,这样的话打死我也不信。肉怎么会吃腻呢?现在要是天天让你吃肉,估计你要下跪求饶了,天天吃肉的人会因为营养过剩而衍生出很多疾病。你只读一部或者几部经典,这好比天天吃肉且做法不变,你要是能持续一辈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根本就没看这些所谓的经典,否则,你一定腻歪了。

二是我只读国外作品。虽然早在宋朝就出现了小说的雏形,一直到近代,中国的小说无论是技巧还是写法变化都不是很大,古体小说跟古典故事,有时候都难以区分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西方人在小说写作技术的推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当代的很多作家都以西方作家为师。在师法西方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是扎根于历史、人文、社会等诸多元素组成的复合土壤长出的美丽之花,只有对文学成长的环境有充足的理解,才能欣赏别人的文学。否则就可能会落下邯郸学步的笑话。从苏联到英法,从北美到南美,文化差异真的很大,你确信读得懂吗?

三是我不读当代作家的书。当代作家跟你有仇吗?在很多时候,你与古代和西方名家之间其实就缺了一个当代中国作家,没有他们在文学上的过度,古典和西方对于很多中国读者来说都是天书。阅读文学作品跟看故事会不同,要是没有那个欣赏和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瞬间就会变成《山海经》和《故事会》。

现在每年出版和发行的文学作品真多,一年出来的东西估计比民国时期十年出来的都多,毋庸置疑,在数量巨大的作品中,废品率是非常高的,但是这不影响精品的存在。不要因为茅奖有舞弊就否认整体获奖作品的水平;不要因为文学期刊上有人情稿和关系稿就否认核心文学期刊的作品质量;不要因为文人圈里出几个骚情、淫秽的作家就否认文学作品的严肃;更不要因为你不爱看书就整体地否定当代文学。

文人不爱读文学作品原因有很多。有自命清高的因素,你有什么好东西,值得我去学习?有时间因素,我得整天忙于写作,哪有时间去读别人的东西?有嫉妒的因素,我就不看你的东西,你再牛我就是不给你捧场。此外还有其他千奇百怪的原因。在很多时候,文化人说到阅读时,他们的反应越强烈,说明他们阅读的就越少,甚至不阅读。只有不阅读的人,他们才会在阅读之外找很多理由去搪塞别人和自己,不然,他完全可以接过别人说出来的阅读话题。

在跟别人谈阅读的时候,对方只会说四大名著、鲁迅或者某个死去的名人,再或者是言必称国外,我一般都不会跟他再谈阅读的话题,因为,他的家底子我已经知道了。

有跟他胡扯的时间,不如回家再看点书。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其中,三部历史散文:《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一部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