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是不是闹出来的

 黄建伟882 2015-05-03
元旦之后,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随着熙来攘往的贺年步迈,又一个大节日来到,那就是元宵节。泛而言之,元宵节是整个年节的一部分,是整个中国社会一年中最红火热闹的时节。


  隋炀帝跟父亲对着干成全元宵节


 元宵节,日期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上元,因此这个节也叫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在夜里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史记·乐书》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祀太一甘泉,以昏夜祀,至明而终。”太一也叫“泰一”“泰乙”“太乙”,早在战国时期即被人所奉祀。据称,太一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武帝。相传另一位汉代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他是在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不过,和前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代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汉明帝敕令燃灯与佛教有关(下节详述)。《西域记》称古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有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届时僧徒俗众云集,颇为可观。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便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元宵节的形成,还关系到古代国家制度的一些调整。中国历史发展到汉代,已经远离了自由的、朝气蓬勃的先秦,社会管理趋于严格。当时的都市实行“宵禁”,专门有执金吾者站岗执勤。但宵禁不利于元宵玩乐,所以朝廷调整为金吾不禁。《汉书》说:“执金吾掌禁夜行,唯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汉代以后,战乱连年,民生凋敝,娱乐活动难以展开。至隋,国家又趋于统一,节俗活动也就盛行起来。而当此之时,却有人出于礼教和国力的考虑,上疏奏请禁止元宵活动,结果隋文帝“诏可其奏”(见《隋书·柳彧传》)。史载文帝在位期间,还有官吏因元宵夜禁不力而被罢官的,可见当时禁令之严。富有喜剧色彩的是,隋文帝禁元宵,他儿子隋炀帝则一改父制,大开元宵之禁,带头大肆铺张元宵的张灯、游玩活动,以至于后人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资治通鉴·隋纪》胡三省注)。

  唐朝是自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国力之雄厚、社会之繁荣则更是空前绝后。唐都长安也和西周两汉一样,例行宵禁,但唯独元宵节期间特许弛禁放夜。《太平御览》引韦述《两京新记》说:“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

  此后的宋元明清,元宵节一直是热热闹闹,花样翻新,新意迭出,一代盛过一代。今天,无论乡村还是都市,元宵节也仍然是一年里最为热闹的节日。

  汤圆原来是唐太宗犒劳将士的食品

  谈元宵节不能不涉及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圆”“水圆”“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上元之元联系着的。

元宵节食元宵,其来历有诸种说法。一种说法与后羿、嫦娥有关:嫦娥奔月之后,其夫后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来求见,说是“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另一种说法与唐太宗有关。相传大将李靖率部出征,归朝后春节已过,太宗为了犒赏出征将士,便在上元节设宴款待。宫廷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吃起来又香又滑,颇受欢迎和称赞。于是,这种食品被称为“唐元”,象征唐王朝的一统江山。

  现实生活中的食元宵也正是从唐代开始的。据载,唐代的元宵叫油,以面包枣,用手挤丸子似地挤入汤锅中煮熟,捞出放在井水中浸凉,然后再放入油锅中煎炸。这其实就是今天的热元宵。宋代人除食油外,还食圆子,有乳糖圆子、澄沙圆子、珍珠圆子、山药圆子等名目,这与今天的元宵已无二致了。南宋时,元宵已是上元节通行的节日食品。明代也是如此,《明宫史》记载说:“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清代的元宵更是名目繁多,花样新奇。

旧时的北京,市卖的元宵是当众摇的,糕点铺用这种方法招徕生意,边做边卖,形成了一道难得的民俗风景。

  元宵节吃元宵,与中秋节吃月饼同一用意,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而送亲朋元宵,则是借以表示百事顺遂圆满的祝愿。现在,元宵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节日食品,而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了。

  古人怎样闹元宵

  元宵节俗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闹”。

  一般来说,初十刚过,十一二三的时候,百戏社火便搬演开来,走街串巷,穿村越寨,直闹到十六七。不仅闹的时间长,闹的名目也多,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杂耍、弦索:“鼓吹则橘阳律、撼东山、海青、十番,杂耍则队伍、细舞、筒子、筋斗、蹬灯、踢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打碟子。”到清代,这类杂戏更多,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云:

  元宵杂戏,剪彩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关刀月斧,象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击拽而行者,狮象羚羊,骡车轿辇。前推斡旋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博戏则竹马,扑蝴蝶,跳白索,藏闷儿,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蜻蜓;闲常之戏则脱泥钱,蹋石球,鞭陀螺,弹拐子,滚核桃,打尜尜,踢毽子。

  以上所引《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大多是杂戏,仅是元宵之闹的一部分。此外就是社火,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一位民俗者学曾经记道:

  一队社火过来,除了声震四野的锣鼓声以外,踩高跷的装扮出《八仙过海》《西天取经》《白蛇传》等故事来,八仙、唐僧师徒、许仙白蛇小青以及虾兵蟹将俨然其中,孙猴子自然是跑前跑后、吆五喝六的,更有一个耳戴红辣椒、手拿笤帚的老太婆扮演丑角,一忽儿逗端庄的白蛇,一忽儿逗古板的唐僧,洋相出尽,引人发噱;跑旱船的自然是年轻闺女媳妇,手提船帮摇风摆浪,摇橹板船的则毫不费劲,同时又要显出上波峰下浪谷的情形来,让船里的年轻女子前仰后合、乐呵呵美滋滋地担惊受怕;也有推车子的,情形与跑旱船相近,车上女、推车男造出一番故事来,乃至丑老推美妇,追求戏剧效果。在这之后,或许还有骑驴的、背妻的,前者自然又是妇女,人从驴身子中间穿过,把那驴扎在身上,下边的拖地帷幔把驴腿(其实根本没有)人腿都遮起来,仿佛真是驴子在奋扬四蹄,赶驴的又必定调皮,让那驴一忽儿跑、一忽儿停、一忽儿踢;后者或是哑老背妻,或是老夫背少妻,其实只是一个人——上半截装成妇女,而男人的上身和女人的下身都是假的,那男人的脖子下有一机关,可以不时地转过来与女人亲吻……

  过去南京元宵节走城墙

  元宵节习俗尽管最初与祭祀等信仰活动有关,但后来的主要性质是游玩娱乐。不过,在这个节日里,也有一些信仰习俗留存到近、现代,那就是走桥、摸钉等。

  走桥一般在正月十六进行,所以这一天也叫“游百病日”。走桥习俗有许多别称,着眼于除病,称“走百病”“除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而其中的走、散、烤、游以及桥等则显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言,游、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参与者是妇女,并且需是“联袂出游”。明清两代的妇女们是罩白绫衫,成群结队,肩并肩、手挽手地出游,打头的一人举香开道,其他人尾随其后。烤则不同,它和火联系,也叫跳火。正月十六夜晚,拢一堆小火,孩子先跳,大人随后,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儿也要象征性地烤一下。有些地区的游走还规定了地点,即需过桥(如北京)或走城墙(如南京)。北京的走桥,不过是“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帝京岁时纪胜》)。江苏的走桥则另有关目:“十六日落灯,夜静妇女出游,携瓦罐,抛弃于桥梁之畔,以禳灾云。”(《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六合》)不论北京走桥还是六合走桥,参加者都是妇女,而南京转城墙则士女都参加:“十六日,士女均上城头,人多如蚁。”(《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不过,无论游、走、散、烤,还是郊外、桥上、城头,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除百病,保佑健康长寿。《大同府志》说:“俗传是日出门,一年可免百病”;《北京岁华记》则说:“正月十六夜,妇女群出门走桥,不过桥者,云不得长寿。”

走桥之外,旧日北京还有摸钉的习俗,也是妇女参加,两者其实是相关的。所摸的是正阳门的大门钉,俗说如此“识宜男”,就是有利于生男孩。

  元宵节的占验习俗,有俗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来朝元宵雪打灯”,是说头年中秋节夜里是阴天,来年元宵节必定下雪。灵验与否,有心人不妨留意。

  (大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