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教育的幸福感说起

 陈老师图书馆 2015-05-03

我们讲提升教育的幸福指数,不是要把有形的知识、技能一股脑地灌输给我们的孩子,而是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如何去铸造孩子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支撑了个人的发展,也给个人提供了不懈的动力。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教育的过程就变得快乐而充实,接受教育的感觉也变得分外的快乐和幸福。面对当下浮躁和功利的社会现实,如何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如何培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心灵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现实的情景往往并不乐观,看看孩子们身上愈来愈重的书包和学业负担,看看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而竭力比拼自己的社会能力和社会关系,看看社会舆论和芸芸众生竞相开发的所谓成长成才的速成宝典和潜力开发……把这种种痼疾、甚至是落后有害的观念、方法等统统都重加于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从而影响着他们幼小的心灵……所有这些都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提供一套好技能和谋求一个好职位吗?功利化的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是否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本质和意旨是否还有更深的意义和指向?把所有的期望和重负都让孩子一人担当难道合乎教育的规律和人性的发展吗?

我们曾不堪回首革文化之命的臭老九时代,我们曾感动于高考恢复后对知识价值追求的回归,我们亦曾困惑功利教育追求短视的偏向发展,但我们又寄期望于教育民生和公益事业的强力推进。面对教育的前景和未来,我们没有理由悲观,也不必拘泥为生存而苦恼,而是要更理性地、冷静地进行科学的反思。

衡量教育发展的种种因素,最短缺、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资金还是师资?是理念还是方法?是包办还是自主?仔细研磨,尽管各种因素都有影响,但真正关键的应该是支撑和引领教育的理念,是那种有体制和机制保证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我们并不缺思路和办法,也不乏他山之石,更不缺充满挥洒激情的能人,但我们最欠缺的是孕育教育的土壤、环境和观念。人才养育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产品”的特点是一人一趣,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应该更努力地致力于还教于教,让教育多点自主,多点空间,少点行政干预,少点各方查检,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办教,才能多途并进,才能品德量才。只要符合个人的天性,适应个人的能力,人人就都是有用之才,可用之才,堪用之才,教育也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功能和价值。

知识如同思想一样是难以穷尽的,沉湎于有形的知识技能,终究是疲于奔命,也终难成才。要使教育的旨意和本质能够立得住,站得起,走得久,就得把做人的理念、做人的方法教而育之。有了撑起人之为人的信念和精神,就有了立身处世的动力和源泉,也有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实力和资本。要使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更需要既能脱俗又不能免俗的教育留住那份独立和自由。不功利,不媚俗,按教育规律来办事,按人才特点来办教。要保证教育健康运行,更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好教育发展的土壤和内在环境,让学生学习有幸福感,让教师为教有成就感,让社会感知有信任感,让事业发展有安全感,这样,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每个人就都会成为快乐健康、有不断追求的人。

(作者系《江西教育》专栏作者)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