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移民的具体历史依据及信息反馈

 HaiheLibrary 2015-05-03

山西洪洞大槐树明代移民的具体历史依据及信息反馈

    山西省简称晋,史称“三晋”,又称“河东”、“山右”。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元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属州,七十九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明史·地理志》)五府为,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大同府。三直隶州为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治阳曲(太原市),领平定、忻、代、岢岚,保德五州,县二十。平阳府治临汾,领蒲、解、泽、霍、吉、隰六州,县二十八。汾州府治汾阳,领永宁一州七县。潞安府治长治,领八县。大同府治大同,领浑源,应、朔、蔚四州,县七。直隶泽州治今晋城,领县四。沁州治今沁县,领县二。辽州治今左权县,领县二。

    此有明清洪洞移民武姓者自择,请详知:

    根据有关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化德、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春、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根据有关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不完全的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62个县(市),其主要分布: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港、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以上调查资料及家谱、碑文、信函资料确证,明朝洪武年间即向该地区移民,永乐年间移民为多,据不完全统计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129县(市),其主要分布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藁城、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极、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兰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平、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县。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明洪武到永乐的十八次移民去向记载

    1.洪武六年(1373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明史》)
  2.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明史》)
  3.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明太祖实录》)
  4.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明太祖实录》)
  5.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东昌、广平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明太祖实录》)
  6.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正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正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明太祖实录》)
7.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明太祖实录》)、
  8.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明太祖实录》)
  9.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明太祖实录》)
  10.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明史》)
  11.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12.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3.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
  14.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
  15.永乐五年(1407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明太宗实录》)
  16.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明太宗实录》)
  嘉靖《隆庆志》载:“本州岛岛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峪、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明太宗实录》)
  18.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

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明太宗实录》河南洪武朝迁者最多,其次是永乐朝。

根据有关资料,河南的移民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来至洪洞县。这些迁至河南的移民分布今洛阳、郑州、开封、长垣、安阳、内黄等近80余个县。移民分布情况,恰以黄河和淮河流域为多,这与黄淮间灾害有关,也和元末农民起义的路线相仿。永乐四年(1406)明政府迁都北京,为巩固中枢之地,多次移民河北地区,分布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明府所属县为多,现有据可查者总计约70多个县市。据河北、北京民间家谱、碑文所载,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入者颇多,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名,也有以县为名的。还有一家兄弟不许在一个村居住,要住就得一个人改姓。河北地区,移民的分布很多,这与“靖难之疫”河北战乱严重以及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青州府,现山东有据可查的移民点有泰安、曲阜、临青、肥城、济南、聊城等60余市县。以移民朝代去向、主要分布府县地名,结合以姓氏、县名命村名的特点,武氏族人即可知道自家来历。据90年人口调查,和近年网络历史、谱记、碑记及流传信息,如:

大槐树移民移民武氏信息反馈

山东曹州《武氏谱序》中,由山西洪洞迁来山东时水,过了三代后,又迁兖西曹州,有一支居南十里,到立佛   殿《武家寺》。《修武县志》迁民表记:垟北村,始祖武恩聪家谱由洪洞迁来,历17代22户150人。

《新河县迁民表调查》孙村(今子林村)武姓,明永乐年间由洪洞迁来。东张砖村,有东、武二姓,明永乐2年由洪洞迁来等又如台湾的的一些武氏家族记:明洪武由山西洪洞迁出的移民,经过了十几代,又迁到了台湾。

有武善福家明洪武2年由洪洞迁山东,后迁台湾(现居中坜),现已十八代。武好大迁台湾,现已17代。。

山东省济南新城县榆林村武家庄二次修谱

碑铭字为“祖住山西省洪洞县城南六里大武村,祖生五子长门未迁,二门迁居北直隶宣化府善兴县多器村,三门迁居南直隶大名府清丰县城东南三十里六塔村,四门迁居山东省曹州府曹县太石潭东,五门洪武八年奉例迁居河南省卫辉府西阳县中肆集。始祖生五子长门留住中肆集,后携四子再迁开州城北十五里东白仓村,三门又迁山东省曹州府城东南八里武屯村,四门、五门又迁居山东省泗水,老五门的二门十一世祖生九子,长门均住东白仓,二门迁开州城内,三门迁东白仓东南贾庄村,四门迁濮阳城东南七十里武忠凌村,二四五子住东白仓绝嗣。迁居以来祖茔至九世又搬迁到南地,从1998年房地产开发奉命经众族商议,又搬迁到马颊河东岸。武氏族茔树碑仝立。

内蒙古赤峰市武氏家谱:吾武氏始祖自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想我先祖自山东省,兖州府,寿长县,武家庄迁到塞外,迁徙原因不详,根据《闯山东》揭示史实,料想我祖不是逃荒也是避难,根据老祖父名讳颜儒与妻李氏,同武功高强的五子同来塞外,老祖病死承德(推断),可能是在当时参加“反清复明”失败后,举家避难于此。想我祖历尽艰辛,在蛮荒之地,开疆创业,终成旺族,至2008年已传至十一代,族人已遍布大江南北。随着老人渐逝,族谱恐难找全,八世孙朝林,为不使后人留有遗憾,与七世孙九顺,立志完成族谱修订工作,以备后人寻根问祖,传承有方。该碑碑额上书“浩气长存”,右联“祖宗功德流芳远”,左联“子孝孙贤世泽长”,碑身中间字为“南高堤武氏列祖列宗纪念碑”。碑身碑文为:“南高堤位于内黄县与汤阴县交界处卫河西岸约200米便是本村故居,吾武家始祖自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居于此,距今数百年,武之后裔千许,本村村民为管理田园之便,支部协助部分村民迁至卫河以东若千米处另行新居,两地皆有武之后裔,距卫河约六百米有一沙丘乃吾始祖之坟茔。九五春内黄县大西环柏油路穿卫而过随其民俗,乡政府拨款两千,令吾家搬祖另茔,经多方磋商终因始祖家谱于六六年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今之武家后裔始祖辈分不乱祖茔加土不迁立碑两幢志之,愿吾祖万世流芳,永垂不朽。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吉立。

辛丰武氏:初由山西太原迁至山东,后又徒肃县仁智乡,宋元之际南下避兵,经宿卅择居辛丰集,三传至四世弟兄37人,如今辛丰武氏均为这37人之后,有谱可查的仅5大支系,分别是:武从善支,主要分布后旺庄,肃县、淮北、草场、仓堆等地,武从真支,主要分布前旺庄,老山口,囱贤,辛丰,朱寺,岗孜等地,武通支,主要分布顺河乡各地,辛丰,西学,杨桥,山太,武小楼等地,武从古支,主要分布辛丰、武小庄,赵集,横口,中场等地,武德支系,主要分布闵贤河北辛丰等地。

山东肥城边院海子村:“传 家 之 道 仁 后 伟 ” 明朝迁自山西老祖名叫武尚贤。      QQ 271060144

山东泰安肥城安驾庄镇北石村:从山西迁过来的一脉: “元大瑞希昌,银水进宝祥”。后面的也是听父辈所说,可能音同字不准。                                                                  qq: 14864530

山东泰安肥城边院海子村:明朝迁自山西 老祖名叫武尚贤 村中家庙尚存,字辈:“传 家 之 道 仁 后 伟 ”                                                            QQ  271060144 

山东临沂沂水县:现居于成都,先辈是七代从山西迁至山东,当时来了同胞三兄弟,一支安家沂水,一支到了青岛一带,另一支辗转几地又回到山西,

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广平乡武庄:有一块305年前遗留下来的石碑,石碑记载了621年前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同县大柳树底下,迁移到山东以后的300年的武氏族谱,至今,石碑还完好保存着。1953年武庄以及联系到的另外三个村庄(注:城东武家楼第9代迁过去的、城北的杨集白庄是16代或17代迁过去的、还有聊城许营乡的君王屯、望与此相关的同胞,可联系qq:474827027),四个村联合制作了一个家谱,并编制了以后统一的辈分。15世至20世“  登、 学、  连、 圣、  存、希“21世至30世“恩、从、爱、公、长,右、友、朋、庆、忠”

共10辈,当前,这几个村庄的武姓,应该是按这个辈分延续的。

山东广饶县牛庄镇东武村人武春生,1917年祖上从山东移民哈尔滨现在我暂住厦门。电话:18906000718。明洪武4年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山东广饶,始祖兄弟3人讳武自成,自立,自宁。我是自立之后。2-3世祖失讳4世祖讳君永,5世祖讳天兴,天艾。6世祖讳干,巽,谨。7世祖讳三教,三乐,三取。8世祖讳思哲思睿思明思聪思敬。字谱:介谟永锡本基宜,时宝德星敬守之。仁让芳徽长可嗣,勤思光大裕弘禧。

迁入成都:先辈是七代从山西迁至山东,当时来了同胞三兄弟,一支安家沂水,一支到了青岛一带,另一支辗转几地又回到山西,现在已经繁衍到23、24代的样子,辈分是纪、善、传、玉、光。听说1958年的时候续过一次家谱,但是基本上都丢失了,还听说有一份到了当时的辽宁宽甸县长甸镇苏甸村。希望同族联系我武玉明   

                                                                                 QQ124275330

本支武氏始祖武成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从山西省汶水县逼鱼赵村迁至山东省东昌府堂邑县近古寨。明景泰年间,八世祖武刚复移居堂邑县武家庄。武刚乃武庄武氏始祖,德配王氏,朱氏二夫人。传至十世邦宁公一支,迁居临清东章堡。如今我族已历二十世,众已过千。 

商丘民权县林七乡武氏族谱序(武常寨)
    我祖先始居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六里大武村,明洪武初年在朝廷组织的移民中迁至山东曹县西三十五里曹考之界位湾东南八里许定居,建村名曰武常寨。始祖二世分居。因世远年久,长门与三门相继失传不在续谱,三世之茔俱在我历代之全诚。特续我二门;三世兄弟三人,长兄留居武常寨,二门三门兄弟二人于公元1436年均迁往河南省睢州(今河南省民权县境内)东北三十五里定居建村,名曰武堂。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我武常寨部分族人亦官、亦商、亦农或亦亲移居到别处,定居他乡,有据可追记者;山东曹县位湾镇户集、安徽省亳县、河南鹿邑县马甫集、民权县北关镇朱庄、六和村;褚庙乡前潘楼村,县城关镇城区、张庄村、翟庄村。公元1958年因国家规划,兴修水利,将我武常寨村划在水库中,吾族人为响应国家号召,部分族人投亲靠友留居本地,大部族人迁居黑龙江省依兰县北赵屯和集贤县、勃利县高丰县福屯五部落、吉林省湾沟县林业局定居。约数年后库水废弃,迁移至黑龙江省及部分外居吾族族人,又陆续返还故里,仍在原址居住。

山东阳谷武氏家谱序

    由山西太原省平阳府洪洞县以北距城八里老鸹窝播迁来兹东土,始居阳谷南关武垓,继又移居此地,因附近金堤名为武堤口,其分迁之来历与宗派之详细,想当年皆载在谱籍,班班可考,生齿繁庶,分居村墅别业十余处,但知勤谋生理,不知序次谱系失传者,亦复不少。加以遭时荒乱,屡经兵变,仓猝避难,不暇顾宗,竟将本庄之简策亦云失。

费县武姓源流明洪武年间,始祖武进从山西洪洞县辗转迁移到山东沂水县武家洼,安家落户,发展繁衍,其后裔陆续分支到各地。

河南唐河县:据族谱记载,始祖于万历三年(1575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入,实为太原府人士。迄今已繁衍19代,世序为:“国、进、仲、大、定、文、武、周;建、德;炳、庭、光、明、崇、正、华、成;维、新、宏、运、发、良、世、珍”。 (前八辈为山西带入河南,

河南南阳:  祖上自山西迁至河南。“伦九光国运新玉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上派乐平西:“太原郡  文德堂”字辈:“历代先应智、万国远传名、克家行孝德、建业成”原陕西凤翔府扶风县迁居。

始祖武成同名,有安、元、铨三子,依次辈分国、从等。五河的九世开周公姜氏二子元廷、元章,依次辈分玉、章、儒、道、铭、堂、新启、之、万、献等,另有喜松堂,积善堂二十世振字辈前不详。光裕堂按睢宁的说法始迁祖武文,有三子二世武玉有四子:宽、和、鹏、仲。五河说睢宁是五河的一支,不是世祖,而灵璧武圩村的武氏睢宁说迁灵的一支六世叫武经,因辈分字是志,就是武志经。武经其妻陈氏,有三子定明、定哉、泽民、延续辈分:继、世、大(培、学、坦)、宏(安、克、恒)、如、宗、硕、彦、怀、廷、永、士、振、起、万、家、祥。请将你们族谱上苏、皖地断谱的上限五世和下限查录告诉我们,联系者: 

                                      武晓东 电话13955793407灵璧县民政局05576022363

安徽来安县:祖传发脉山西文水,先到安徽徽州,后到来安县,春联为"永阳新世泽,文水旧家声" 目前以知的排行"上有传承,名山蕴玉,秀水生金:山西文水,先到安徽徽州,后到来安县,春联为"永阳新世泽,文水旧家声" 

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上派乐平西:“太原郡“文德堂””字辈“历代先应智、目前以知的排行:上有传承,名山蕴玉,秀水生金,万国远传名、克家行孝德、建业献功成”。原陕西凤翔府扶风县迁居。

    安徽灵璧武氏:祖籍山西太原,来此三百多年,何时从何地迁至不详。灵璧武圩村的武氏始迁祖叫武经,其妻陈氏,有三子定明、定哉、泽民、延续辈分:继、世、大(培、学、坦)、宏(安、克、恒)、如、宗、硕、彦、怀、廷、永、士、振、起、万、家、祥 。五十年代初南方某省来灵问祖,因自然灾害未果,另武氏有一祖传习俗即年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如你们族谱上有苏、皖地断谱的上下限和相同故事告诉我们,并将知其我们武氏的上祖者转告

   联系 者:武晓东 电话13955793407灵璧县民政局05576022363

    河北邢台:先祖于明朝期间由山西迁至河北邢台,当年来时共有兄弟三人,是yan字辈,吾先祖名:yan龙,令外两个兄弟有一个叫:yan凤。欲寻当年共来的两兄弟后人及没来的同族之后人!QQ573783253

河北邯郸:好像是从山西一带迁到河北来的”文明照千代”。  

河北隆尧县北和村(原隆平县)县志记载:1404年由山西洪同县迁来.和河北南宫一枝一起从山西迁出.知详情的     

                                                                请联系552730941QQ.  

安徽宿州: 明洪武初从山西太原郡迁至,上祖不详。此丰山堂始迁祖与山东堂邑县武训的始祖、你南城武氏的

 

江苏连云港:武氏家谱第九次修谱已经完成,始祖原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南桃源,明初从军来东海,生五子分为五大支,长支,五支多居海州,三支广居山东郯城,临沭醋庄等地,四支分布于滨海,阜宁,二支广居海(东海,海州,新浦),赣(赣榆),沭(沭阳。临沭),灌(灌云,灌南)地区。1924年第八次修谱定辈份字为:

(17世至32世)同,可,心,传,宜,汝,希,贤,式,焕,其,耀,永,绍,维,先。(堂号:积善堂)

辽宁省:祖籍山西太原:“殿,庆,宗,志,红。恩,广,锡,明,宋,世,咸”。                                    qq:251000166

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系乾隆年间兄弟三人从山西平遥迁入的一支。    具家谱记载,在迁出的高祖中,可能有一支落户在关东孤榆树,不知是否?     族谱:第一代高祖为发字辈、第二代高祖名字为两个字,从第三代开始:  廷希执殿士(兴)  振国耀文长   运开成荣广  威树绍克昌  汉学培乃献   鸿名宣化扬  现在最小的辈份应是到了耀或文

了。   另外:有从希或执字辈迁出到黑龙江省绥化县的;有从殿字辈迁出到阜新的。                                        (我Q513927933)

湖南太原堂宗谱:武氏堂号:太原堂。始迁祖兴隆,明初自金陵官长沙,徙居茶陵之学门。其子分居宁乡、湘乡、湘潭、攸县、善化等地。是谱记兴隆次子俊迁居善化一支世系。

还有祖居山西武乡(武则天改)的武冠军家迁台湾。本文中《华夏姓姓研究会》的资料,就是武冠军提供山西中阳县档案局长武忠明的。祖居湖南彬县迁台湾的武希良等。

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起兵于此,转战江苏、湖北、北伐十余年,与元军殊死相战,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明初移民,以此为先。据《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九年十一月,“从山西及真定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贵州镇远“ 太原灿清耀,时文仲朝廷, 世大永正隆,鸣凤宁昌运,德启光先绪,洪字秉国维,恨其肆之印,力邵希景培”!   如有黎平,榕江的武姓看到请电我15185726259.或加QQ408429775

今安徽、江苏、湖北有据可考的移民点都在淮河流域,就地理位置而言,大部分靠近河南省,元时这些地方大都属河南行省。另外,在今陕甘宁地区还有韩城、米脂、宝鸡、天水、镇原等30余个移民市县,以渭河谷地最为集中,此为关中通往陇西的要道。

陕西省白水县西固镇器休村武姓资料器休武姓来源无史可考,据分析,可能是武则天失政后,武氏一支为了躲辟当朝的迫害而逃亡到本村。

儒医武之望:相传武之望的远祖是山西人,后迁居陕西白水县的器休堡(今白水县西固乡器休村)。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武氏家族中的武进春、进孝兄弟二人又携家小迁居临潼渭北的广阳屯,即今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

甘肃省会宁武建成谱序:本族根系最早发祥于河南,后经历代以山西为早,在山西(晋中)一族繁衍生息时间最长。再经历代迁徙至北京宛平县(今河北省),清代经陕西延安、潼关、咸阳到甘肃河西走廊甘凉一带,再辗转到靖会(今白银辖区靖远、会宁一带)。

以字谱找家族实属不易,不别过于用心

    不少山东、河南、安徽、夏门、吉林等好多网友以字谱来问,自己的家族在山西那里能找到?至今我没有满足网友的心愿要求,很抱歉!为什么?首先我们来看史称武氏正宗的《汉唐宗系》谱,武华以上人少,有限的几个多为单名或双名,其四子统一用“” 字,以下各家用字就不一定相同了。春秋战国致周秦世系资料谱和五代、宋元战乱从缺,汉魏时谱才士族官府兴盛,宋以前为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女皇帝武则天,她把“姓氏”当成一种特殊的、得力的政治斗争工具,来打击旧士族门阀制度和提高新兴的庶族势力,以加强她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入谱。明、清以及民国时代:家谱普及,私修家谱蔚然成风。清代康熙、雍正号召修家谱。分迁散居抢占开荒的时势,都怕乱族乱辈,各家族盛兴整谱立字。有条件的建祠堂。明初因移民紧迫兄弟四人只能用一成语区分,如:“宽宏海量”、“升仲全仁”等,加之感情。我之明代全谱是因从军孩子小在本地缓冲调剂才能有明代十六字谱,如同清代修家谱一样的长字谱。移出的移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路、辽、沁、汾五州为主要集散地。为了解明清当时移民政令和写谱规定,“汾阳东南里十甲武氏合族粤稽武氏谱系”。节录谱系中这样写:

“闻诸祖父并族人”。并是太原的简称,说明是太原武氏。“惟始祖之所自出。及始祖之名。与分四支之祖名。徒使予有广陵散之叹而已”。因战乱、分迁走路散居多地广陵失始祖所出及名而叹气。

、止知始祖已下。以宽宏海量分四大支。以东南西北派焉。始祖之名无传矣。”、“周而复始。此又东西南北分支之明证也。”、

“各支所载人名下。不注何人之子。皆其子孙。不能记忆祖宗之名。”同胞兄弟四人以东南西北为序配之,如“升仲全仁”、“宽宏海量”等同辈各用一字。

为什么都是孝义黄龙村武氏,只有我周边五村武氏,明代分东南西北四俸从黄龙村迁出,能用有统一字谱呢?,与黄龙村始祖明清所有分迁孝义各地的武氏字谱各不相同呢?具体请看后表“始祖武广之族字分布综合表”

这个问题黄龙始祖地与我五村共享“念子伯思进良汝启承天奉命富贵长有” 争论不休,故我们单独整户修谱。宣统碑记中“武户至黄龙村前不可考察”,本次考谱得知“始祖广之系福建人氏,之孙彦通自洪武从军来居马杓岭,后迁颉堡,至五世通孙孝先等又迁黄文(原称黄龙)村,通孙孝道,秀孙孝友遂于是居焉”。据《大槐树志》记:“洪武十三(1380)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现才得知孝义黄龙武氏的来历和时间。1381年明有“乍乡调剂宽乡”的政令,才由马杓岑,调剂颉堡。大林生五子符合明分东南西北四俸为序分迁的移民政策,因从军孩子小在本县范围分迁,按照分四支的原则,才前四子先迁土壤贫瘠的黄龙村,长大有能力再二次分迁,五子与大忠二门一子迁下魏底。这个过程才有深思熟虑巧妙立谱的机会,谱代表字辈四祖先的统称,我们共的字辈名字,在黄龙老坟、杏野谱序、东小景碑记中都有记数个,字辈是二次分迁的立祖辈。我们有十六亩垣共坟,和迁我地南俸唯一全谱为证,说明这一谱黄龙村武氏原根谱。还是因孩子小先集体统一分迁开垦,后能独立自主再以俸分村。其它乱谱是因为后留小者晚迁,文化有限交通不便,得不到有祖先指令共护共享的族谱,才形成各家不一的乱谱。后来黄文只有东二分、前西分和后西分的说法,没有南北俸的根茬只能说明是最早已全迁出。前西分以字辈坟在黄龙村为证,后西分是立祖字辈后迁出。东二分说明长门有留村有照顾小弟兄的义务。对此本文后还有专题详细描述。为适应奖励抡好地方开垦的时势,文化信息交通等原因,过两三代族长家长过世记忆不清,长期散居变迁,信息受挫闭塞才致谱杂不一,故劝告族人以谱字找家族确实很难只能认宗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