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东
吴门画派杰出代表之一文徵明,文征明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对于苏州人的生活和市井风情十分熟悉,在所画的手卷中表现春天生活的有《春山烟树图》、《桃花图》、《石湖图》、《兰亭修禊图》等等。《兰亭修禊图》取材于东晋著名的“兰亭集会”的历史事件,人物刻画皆极精工,全图于绚烂精微之中不失淡雅之致,为文徵明晚年的精品之作,细笔小青绿画法,表现树木蓊郁、修竹临水的暮春美景以及文人雅士曲水流觞、修禊祈福的节日盛况,《兰亭修禊图》分为画面和书法两大部分,画面部分描绘兰亭雅会的欢乐场景,书法部分临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圆润流畅,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蕴含着一种老练豁达的气度,堪称书画艺术之绝品。
修禊,是我国古老的习俗,暮春三月在水边所进行的一种祓除不祥的节日活动,魏晋时代,不仅是门阀贵族如此,就是平民百姓也莫不欣欣然趋水边,行流杯曲水之飲,《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勃勃生机的春意振奋了人们的情绪,传达了吉祥幸福的心愿,因而演成习俗,文徵明的作品既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文人情怀,又反映了世俗祛除不祥的祝福。在“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的烂漫春天里,老夫子孔子也止不住对春天的向往,率领他的学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们在清澈的沂水里沐浴,祛除不祥,在温暖的春风里翩然起舞歌唱,尽兴方归。上巳修禊之事,唐代依然十分的兴盛,有人查阅《全唐诗》,出现“上巳”字面的诗歌就有29首。陈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奕奕车骑,粲粲都人。连帏竞野,绚服缛津。”在洛水之畔,人们争先恐后乘车骑马,一时间美女如云,公子玉立,锦绣灿烂,云集在此祛除不祥,行春天游赏之趣,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就连老夫子杜甫也诗兴大发,写下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王维在《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还描绘了玄宗带着群臣都来到曲江过节的情景,诗歌云:“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可知民俗节日的力量,连天子也不想免俗,反映了大唐盛世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了上巳修禊,文人在春天最喜欢的雅集就是茶会。苏州茶贡,明时有白云茶,水月茶,香味绝美,清时以东山碧螺春入贡,每岁清明前到谷雨前采摘焙制,又称“明前茶”、“雨前茶”,采茶人家“新茶供客客满堂,有余时与家人尝”。早在唐陆羽《茶经·八之出》中 载:浙西,茶以湖州上……润州、苏州又下。”“ 由此可知唐时候,苏州茶叶产地主要是长洲县洞庭山,茶叶加工比较粗糙,质量欠佳,故而是下品茶。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这是提及苏州产茶的最早文字记载。宋代,苏州茶叶开始崛起,善于制茶的是在洞庭山寺庙里的僧人,有水月茶开始在江南一带闻名起来,成为了贡茶。明代,苏州茶业进入全盛时期。正德元年(1306)吴县人王鏊《姑苏志》在土产条目中写道: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及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吴俗谷雨前后有品新茶之俗,今仍流行互相赠送新茶的习俗。“春来未负樽前笑,雨后犹余叶底花。矮纸凝霜供小草,浅瓯吹雪试新茶。”我们还可以从文徵明的手卷《惠山茶会图》(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中也可以看到江南文人在新茶上市季节,相约雅集品茶的场景,松林茅屋、古井新水,描绘的是文徵明和几位诗友在无锡惠山品茗的雅集活动。绘二人在茶亭井边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诵诗,友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着各种古色古香的茶具。文人品茶雅谈,自古盛行,在文徵明的另一首《新夏》诗里亦云:“暖风庭院草生香,晴日帘栊燕子忙。白发不嫌春事去,绿阴自喜夏堂凉。闲心对酒从时换,老倦抛书觉昼长。客有相过同一笑,竹炉吹火试旗枪。”由此也可以知道明代文人雅事之一就是相约煮茶雅集,文徵明诗所谓“竹炉吹火试旗枪”“松窗试笔端溪滑,石鼎烹云顾渚香。“”粉墙树色交深夏,羽扇茶瓯共晚凉。”都是对当时文人茶会的描绘,吴门四家中有不少书画都描绘品茶、茶会的文人轶事,如唐寅的《事茗图》、《品茶图》不但绘画还有题诗,如唐寅《事茗图》题诗云: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品茶图》题诗云: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 古人逐渐认识到茶不但是一味药,还是一味修行之绝佳伴侣,所谓茶禅一味,正如陆羽《茶经》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茶无疑可助文人兴致高雅,文思如涌,创作出更多传世佳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