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转载]2015年04月14日

 chunyu1977 2015-05-03
神迹的背后是常识

 

 

                             杭州市天长小学 蒋军晶

 

雷夫具备一切“火起来”的要素:过硬的考试成绩,特立独行富有争议,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媒体给了他许多朗朗上口的传播性很强的称呼:美国最牛教师,当代的梭罗,圣徒以及疯子。

 

2012年,雷夫来到中国,我带孩子们见雷夫。准备的过程很长,孩子们先读他的书,然后给他写英文信最后带着礼物奔赴上海。当时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事件”告诉自己班的孩子:要敢于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是需要仪式感的。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喜欢他。

 

当时见面的场景终身难忘,雷夫一看到我们班的孩子,立马本能地单膝跪地,200多斤的身体很努力地弯曲到和12岁的孩子等高,雷夫在镁光灯下和孩子一起笑得灿烂如花,这张照片被全国媒体不断转载。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男人所做的一切是值得信任的,他看起来就像一个老师。

 

信任归信任,冷静依旧需要在场。通过两次见面,和一直以来的关注,我发现雷夫所做的,其实都是“常识”。

 

很多老师一直觉得他是神——带孩子们旅游、表演,考试却那么牛。一定有秘笈,一定有绝招。那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雷夫六点到校,六点半开始为学生辅导,整整辅导将近两个小时。然后他要孩子花90分钟时间读英文原版名著。然后他让孩子做一张语法练习,考不到90分,必须全部重做。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他再和孩子们排练两个小时的莎士比亚话剧。这份时间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56号教室的孩子每天要花4-6个小时来学习语文,这还不包括每个礼拜要看两部电影,看完了还要写观后感;这还不包每年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记住,这仅仅是学习语文。

 

很显然,如果要让你的孩子出类拔萃,优秀于同龄人,只有更多地投入,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秘笈可寻。我们的社会心理已经习惯急功近利,我们希望抄近道,我们希望走快速道,于是很多的“教育家”应运而生:《英语学习不用背》《三个月搞定托福英语》《轻轻松松学语文》,我们愿意接受奇迹,也不愿相信常识。但是雷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常识。时间决定教育,空间决定教育,如果我们带领20个孩子每天学习语文或者数学4个小时,孩子能差到哪里去?

 

雷夫说:我的成功你是无法复制的。是的,在雷夫的同事眼里,雷夫简直就是个疯子。他每天在学校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他每天5点多就起床,六点半回到家。一周他有三天工作到11点,有两天通宵。双休日半天陪学生,半天备课。他用超负荷的劳动支撑每天12小时的课程。雷夫所做的一切都表明他做的都是常识,如果说有奇迹,那就是——他到现在还没累垮。

 

或许有人觉得我在质疑、消解雷夫,完全错了,雷夫永远是我最佩服的一线英雄,他告诉我们,在教育还不能完全均衡的情况下,贫民子弟要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高要求,高投入,做得比别人更好。在其中,雷夫最牛的是,他让孩子乐在其中。是的,如果雷夫设计的课程让孩子觉得很无趣、无聊,孩子们将度日如年,是一种教学上的迫害(因为他抢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恰恰相反,孩子们乐此不疲,并且获得了高峰体验。莎士比亚戏剧课程、电影课程、摇滚课程、旅游课程、理财课程……雷夫用直觉、经验、热情、勇气开发着孩子们喜欢、孩子们需要的课程,把孩子推到了学习的前沿,很棒,也很牛。

 

雷夫未必是学科的高手,但他绝对是教育的大家。就像他所说的:你懂,你未必会教。

 

但是,教育实在太复杂,复杂得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完全说清楚,正当56号教室的孩子每天10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狂热在雷夫设计的课程中的时候,华德福学校的孩子却以更闲散自由的方式在学习:种树,养动物,锯木头,适量的学科课程,游戏,发呆……

 

新浪网友


优秀教师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之八:让闹钟提醒成为习惯 (叶雨)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与《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两篇文章,我深受启迪,感触颇多。
时间是从自己身上挤来的。 茶余饭后、工作间隙、睡觉之前都能挤出时间。学习贵在坚持,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么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每天挤出一两滴乃至四五滴的水,时间一长,时间给你的馈赠就会变成一条条流水淙淙的小溪乃至激情澎湃的江河湖海 。因而,作为教师,只要有搞好教育工作的远大理想,只要主观上有挤出时间的愿望,时间总会有的。
时间是从书中“读”出来的。乍看起来,读书只会更浪费时间,细一品味,才觉其实不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每天读的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 。多读书,新知识不断地注入自己知识的大海,理论知识的增长,必然为改进教育技巧打下基础,只有具备相当教育技巧的教师,才不会疲于应付,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挥洒自如,你才会发现时间并不是那么紧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