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河大手印》—终不为子说

 真友书屋 2015-05-03

                                                                   


沩山听了之后道:‘我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这样的无情说法,我这里也有。要遇到根器相当的人,才能相机相契,所以说‘罕遇其人’。洞山良价诚请道:‘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山把拂尘一举说:‘会么。’这就是无情说法,你能领会吗?无情说法无有声音,但不是不说法。如花开花落,就是无情在说法。花是无情,花开了很娇艳美丽,可是没多久就凋谢零落了,这是说什么法?这是说无常法。河水‘哗、哗——’淌过去,流水无住,它不停留,今天这么流过去,明天也这么流过去,永不停息。这流水告诉我们: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苏东坡懂得其中的道理,他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水是无情,但也在说法。所以无情时时在说法,不是不说法,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沩山将拂尘一举,意思在问举拂尘的是谁呀?不一定开口说话才是说法,这一举就是说法。

但是,洞山良价还是不明白、不理解,所以他说:‘不会。’洞山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明白、未领会。其实,这个时候是最亲切的了。因为你会了、理解了就是情见,就有道理可得了。相反,在你不会的时候,正是一念不生之时,立刻回光返照,这是什么?当下就见性了。可惜洞山总以为还有个道理在,会错了意,错过了机会。洞山接著说:‘请和尚说。’沩山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由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嘴巴,始终不能对你讲。何也?因为任你千说万说,总是说不到。这是语言说不到,思维不能及的,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了即不中,知道了即不是。沩山在这里暗示洞山,无说是真说,无闻是真闻,这就是无情说法。遗憾的是此时洞山仍颟顸不明白。人们往往执著见闻觉知所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即执在这个所见所闻上,那么,无所见无所闻就不是了。岂不知,这无所见无所闻的能见能闻的真性,是从来不间断的,是没有相续痕迹的,是如如不动的,故佛性又称‘如如’。由此可见,人们妄想执著的习气是多么浓厚深重啊!

此外,沩山禅师的‘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功夫只有自己做,佛性要自己悟。古德云:‘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耳朵听进去,是从门入,因为六根门头都是向外的。从耳朵听进去的道理,不是你自家的宝贝。要自己悟到才真。叫我给你讲,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将来会怨我的。

说到这里我想起香严祖师来,他同样也遇到这个问题。香严祖师和沩山祖师同是百丈祖师的弟子。香严祖师对佛经很熟,如有人问法,他常常是问一答十,自己以为很了不起,在心里自许道:我智慧如海!但在百丈在世时却参禅未得。百丈圆寂后,只好到他师兄沩山那里去参禅了。沩山对他说:‘师弟啊!我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他忙说:‘不敢不敢。’沩山说:‘那是你聪明伶俐,意解识想,生死根本。我现在有个问题问你,你给我答复答复看。’他表面上轻描淡写地问:‘什么问题呀?’心里却说:‘有什么我还答不出来的问题,哼!’沩山说:‘我不问你别的,只问你父母未生你时,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试道一句看。’香严祖师听后,心里竟一片茫然。于是,归寮将平日所看过的经论文字,从头到尾翻阅一遍,要寻一句来酬对,最后是一无所得。自叹道:‘画饼不能充饥。’于是屡次乞求沩山说破。沩山说:‘我若说似汝,汝以后骂我去。我说是我的,终不干汝事。汝还是自己去参吧!’香严祖师于是将平昔所看文字烧光,辞别沩山自己去参究。早也参晚也参,行住坐卧时时参。一天在地里除草,一锄头下去,锄到了石块,把石头拾起来,随意一扔出去,击中竹子,‘啪’的一声,忽然醒悟,打开本来了。于是回去沐浴焚香,遥礼沩山师兄。赞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

所以说功夫要自己做的。因此,沩山祖师对洞山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你说。给你讲了,没用处,要自己参才行啊!’洞山良价禅师开悟不了,他感到机缘不投,于是又问:‘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山于是指示他去参云岩禅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