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听话别急着骂他,你应该这么说……

 福之杰 2015-05-04



文/李林淑(韩国著名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

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妈妈想要好好养育小孩,对正确的教育方法都心知肚明,但也有可能就是不想为他这么做。为什么?会不会是因为妈妈自己心里也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Inner Child)?


所谓「内在小孩」,是指小时候的心理欲望没有被满足,或者受伤的心没有愈合,依旧停留在当初的人格。生理上虽已长大成人甚至为人母,但若心中有个没有成长且不停伤心难过的孩子。就必须先安抚栽培她长大。


为什么只要孩子一哭我就难以忍受?


为什么我无法轻松接纳孩子所犯的错?


为什么只要孩子一缠着我,我就想逃?


如果很难找到答案,不妨试着想想自己的「内在小孩」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是将家人的问题一肩扛起,转而牺牲自己的角色?惹事生非引发关注,或者表里不一的问题儿童角色?父母不负责任,所以自己成了代替父母照顾弟妹的角色?父母亲身为彼此伴侣却没有尽到本分,所以自己成了代理伴侣?还是,一直被父母忽视的抛弃儿童?或是,每次都让步承受委屈的顺从者角色?


小小年纪的孩子,要在成长过程中扮演这些角色,会有多么孤单难过?该是时候好好安慰照顾一下这个「内在小孩」了。试着用双手环抱住自己,并念出以下这段话:「你应该很辛苦吧,没人知道你受过这么多苦,所以很难过吧,让我来好好安慰你,至少你也长这么大了,真棒,值得鼓励。」


专家的治疗型对话法


用真心对话


妈妈的坦诚对话有助于孩子了解状况。举例来说,怒火中烧时,与其强忍怒气嘴巴上说没有生气,不如诚实对孩子说明,自己有一点生气但正在忍耐当中。


你若难过就坦白告诉孩子难过的原因,明确告知允许范围,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 该采取何种行动。如果想要教育孩子,就坦白说「妈妈希望你可以学懂这个,否则我担心你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的人。」不是出自你真心的话,就根本不会起任何作用。


「妈知道你有多想看电视,好啊,仅管看个够,看完再写功课。」我希望你千万不要撂下这句话,然后观察孩子究竟可以看电视看多久,因为结果可想而知。


「妈知道你有多想看电视,妈可以等你三十分钟。」如果是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就会知道妈妈对他的期待,且明确了解自己的行为界线。


展现关心的肢体语言与话语


与孩子对话时,记得要将身子转向孩子,与他四目相交,唯有如此,小孩才会感受到妈妈正在关心自己。要是能面带微笑且眼神柔和,就更加分。「嗯,是喔,原来是这样啊。」如此对孩子所说的话做出回应,孩子就会说得更起劲,更愿敞开心胸表达自己的心声。


当孩子在说话时,记得要用彷彿全世界只剩下你们两人一样的目光凝视他,让他感受到好像拥有全世界。若是边洗碗边讲话,或对着正在玩游戏的孩子后脑勺讲话,都不会有任何效果,因为这些话都不会进到孩子耳朵里,而妈妈还会因孩子都没在听而感到生气愤怒。


包容、感同身受、倾听


所谓包容,就是承认并接受孩子可以与我有不同情感、不同想法、不同行为。重要的是,不能有「与妈妈不同就是错误的」想法。举例来说,与其放学后因为没有先写作业而责骂他,不如接受「原来我的孩子喜欢先休息一下,等等再写作业」的事实。


「原来你喜欢那种东西。」


「也是,的确也有可能会那样认为。」


「在那一瞬间,确实有可能会突然冒出那种话。」


光是知道「妈妈了解我的心情、包容我」的事实,就能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变化,而会想要为心爱的妈妈做些良好的举动。


包容是指即使与小孩的情感或想法有所不同,也以「原来如此」的心态接受;感同身受则表示妈妈也与孩子有着相同的感受与想法。


「妈妈也曾经这样过。」


「要是妈妈听到那种话,也会像你一样生很大的气。」


如果能这样将自己体会孩子感受的话表达出来,孩子就会觉得有个稳固的靠山,而获得力量,进而展现准备接受妈妈教导的状态。


倾听,则是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将妈妈所理解到的信息,再次说给孩子听。 将孩子体会到的感受用具体的话语使他再次领悟,并让他发觉自己可能没想到的事实。


「朋友不跟你玩,所以很难过喔。」


「妈妈突然对你凶,所以很害怕。」


「妈妈没有察觉到你的内心想法,所以觉得被冷落了,你应该有埋怨妈妈吧。」


孩子往往无法准确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透过妈妈说出的具体话语,孩子再次了解自己的心理。而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小孩,将来才能成为人生的主人。


如果你还分不清楚包容、感同身受和倾听,也没有关系,只要记得说:「什么都不说也没关系,妈知道你心里一定不好受。」这种温暖接纳孩子情绪的话即可。


将妈妈的经验说给孩子听


「妈妈也有过这种经验。」


如果与孩子有过相似的经验,不妨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说给他听,甚至可以将自己因为那次经历所学到的心得与他分享。当孩子犹豫不晓得该不该说自己的故事时,如果妈妈可以先讲出类似经历,便会让孩子出现「妈妈也有过这种经验吗?」的反应,进而解除内心警戒,说出自己的遭遇。


传达妈妈的想法


「妈妈看到你这样做,很开心。」


「妈妈要是看到你那样做,会很难过的,好像故意冷落我一样,我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妈妈希望你可以这样做。」


这是对孩子准确传达妈妈内心想法的方法,不是用「你要」来开始一句话,而是从妈妈内心的角度进行说明。如此,孩子比较不会觉得被责骂,也比较能专心聆听妈妈所说的话。这是妈妈在生气时明白说出为什么生气、高兴时为什么高兴、期待孩子做出何种行为的方法。只要妈妈愈懂得运用传达「我」的方法明确表达,小孩就愈容易听妈妈的话。


确认彼此的想法


为了让治疗型对话可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一段确认对话,确认妈妈与小孩彼此正确理解了想沟通的信息,否则就容易产生误会,甚至出现衝突。原本答应会认真学习的小孩,如果被妈妈看到正捧着漫画书看,妈妈只会再度抓狂,因此,妈妈必须将自己所理解到的信息向孩子进行确认,「你是**的意思,对吧?」不妨用这样的句子跟孩子再做确认。


「你是想要一个礼拜邀请朋友来家里玩一次的意思,对吧?」


「你的意思是,弟弟可以玩你的玩具,但是又担心他弄坏,对吧?」


「你其实不是不喜欢妈妈叫你去写作业,是不喜欢妈妈表情太凶,对吧?」


沉默


沉默也是一种对话方式。对着放学回家后垂头丧气的孩子,无论说任何话都没有反应时,不如选择沉默。有时候,沉默可以让彼此沉淀心灵、整理思绪,并促进下一阶段的对话。彼此沉默时,妈妈可以观察孩子的表情或肢体,便能察觉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担忧。用温和表情看着孩子的沉默方式,可以安抚孩子不安的心理,也能帮他整理想要说的话与想法。过不久他就会自己主动向你开口了。


帮孩子点出正面态度的对话


原来你是想要让妈妈开心啊。」


不想让妈妈感到失望或生气的小孩,有时会选择说谎。这种时候,记得先点出孩子想要让妈妈开心的美意。孩子就会逐渐减少说谎的次数。


「原来你是想要分给弟弟一点啊。」


与弟弟正在争抢食物的孩子,与其责骂他怎么分给弟弟比较少,不如先点出他想要分给弟弟一点点也好的善良之心。就如同在养育一颗种子般,孩子的善心也会被逐渐培养茁壮。


「原来你很想写作业,但是因为太累所以想先休息再做。」


每个小孩都心知肚明必须要做作业,虽然要做但是因为太累而休息时,不妨先点出他有想要写作业的好态度,只要休息一下下,他绝对会开始自发性的写作业。


将焦点放在孩子问题行为的对话,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不如找出那些虽然很小但 是正面的念头,以及能够成为孩子成长能量的好想法,进行鼓励,孩子的行为便会出现明显且正确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