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沾化县历史沿革考略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5-05-04

    

王德贤  李向升

                              

兹将沾化历代行政归属概述如下:

    夏朝的历史,无文字记载,被认为是夏朝史书的《书·禹贡》,实际成书时间晚在战国,且所记内容又很粗略。但欲考沾化在夏朝的归属,除《书·禹贡》别无文字资料可鉴,权引之作参考。《书·禹贡》载,禹时“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又载,禹“疏九河”。所谓“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所谓“九河”,指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河(均见《尔雅·释水》)。《汉书·地理志》转引《书·禹贡》对兖州的记载说:“济、河维兖州”,意思是说,兖州的地理位置在济水和黄河之间。“济”,指黄河以南自今河南荥阳北,东北流至今山东利津南入海的古济水,“河”,指自今河南武陟东北流至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的古黄河。 据上所述,在夏朝,沾化属兖州域。值得注意的是,“九河”中的徒骇河,自古至今已几易河道,不可完全认为就是今天南北斜贯沾化境内的徒骇河。

    商朝无地理志。《汉书·地理志》记载商朝诸侯国情况说:“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 国此也。”查《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商朝薄姑国治所在博兴县城东南,沾化在薄姑国辖境。

    西周无地理志。《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周初年大封建情况说,周克商后,“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尚父”,又名吕尚,吕望,太公望,姜太公,姜子牙。“营丘”,指今山东昌乐。齐初都营丘。后迁临淄。《齐乘》载:“周武王克商,封太公吕尚于齐,未得薄姑之地。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王灭之,益封太公,遂有全齐。”《国策.齐策》载:“苏秦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谓四海之国也,地方两千余里。”查《地图集》,周初所封的齐国地盘,辖沾境。今县内泊头镇吕望庄、姜牙店,富国镇宿牙桥等村,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姜太公在这一带活动的传说。那么,在西周,沾化当属齐国。

东周时,沾化归属问题的可据文字资料较西周更为具体丰富。《战国策·齐策》载苏秦语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谓四塞之国也。”又据史书载:“管仲既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书载,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疆土扩展到今山东东部,齐的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无棣水,在今河北盐山南。查《地图集》,在东周,沾境当属齐国无棣。(见图1 夏、商、周、春秋、战国图)

秦朝历史无地理志资料可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据史书载,秦初所置的齐郡,后改名为临淄郡。查《地图集》,临淄郡千乘县辖境跨今沾化利津两县东部地区。秦时山东北部各郡,除临淄郡外,还有济北郡,济北郡厌次县辖境跨今沾化西部地区。可知,在秦朝,沾境东部属临淄郡千乘县,西部属济北郡厌次县。(见图2秦代图)

 

西汉地方行政单位为州刺史部、郡(国)、县(侯国)三级。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全国划分为司隶、冀、幽、青等十四个州部。《山东通志》上说,今沾境是阳信、富平两县地;《沾化县志》载为千乘郡湿沃县地,都不全面。查《地图集》,在西汉时,沾境处二州(幽、青)、三郡(渤海、平原、千乘)、三县(阳信、富平、湿沃)交界处,阳信县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县治所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县治所在今山东惠民县桑落墅;湿沃县属青州刺史部千乘郡,县治所在今山东滨县。可见,在西汉,沾境西北部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阳信县,南部和东南部分别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富平县,千乘郡湿沃县。(见图3、西汉图)

东汉地方行政单位和西汉相同,仍为州刺史部、郡(国)、县(侯国)三级。据《山东通志》载:此期黄河改道,由滨县一带入海,漯河为黄河所夺,湿沃县被淹,撤销县建制并入千乘县;渤海郡由幽州改属冀州,富平更名厌(ya) 次,千乘郡更名乐安国。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厌次县,本富平县,东汉明帝时更名。乐安国,本千乘郡,东汉和帝永元七年更名。渤海郡原属幽州刺史部,东汉时划归冀州刺史部。查《地图集》,在东汉,沾境地处两州(冀、青),三郡国(渤海郡、平原郡、乐安国),三县(阳信、厌次、千乘)交界处。沾境西部、北部为阳信县辖境;南部、西南部为厌次县辖境;东部、东南部为千乘县辖境。阳信县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厌次县和千乘县分别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和乐安国。到东汉,沾境西部,北部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阳信县,南部西南部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厌次县,东部、东南部属青州刺史部乐安国千乘县。(见图4东汉图)

 

    三国时期无地理志。据史书载,三国时,地方行政单位同两汉,仍为州刺史部、郡(国)、县三级。查《地图集》,三国时,沾境处阳信、厌次、湿沃三县交界处。据《晋书·地理志》载,湿沃县西汉置,东汉省,三国魏复置,并将湿沃县由青州刺史部划归冀州刺史部。查《地图集》,三国时,曹魏据有冀州、青州等十三州。冀州的乐陵国辖阳信、厌次、湿沃等五县。所以,三国时,沾境东南部为魏冀州乐陵国的湿沃县地,西南部为厌次、阳信县地。

西晋时,地方行政单位仍为州、郡(国)、县三级。据《晋书·地理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将全国划为司、冀、兖、青等十九州,一百七十三郡国。冀州领乐陵国、渤海郡等十三个郡国,乐陵国领阳信、厌次、湿沃等五县。查《地图集》,西晋时,沾境处阳信、厌次、湿沃三县交界处,隶属未变。(见图5三国、西晋图)

 

    东晋时期,沾化的归属难以查考。因为,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起偏安之局的东晋小朝廷后,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局面。在此期间,北方政权变化很大。据《晋书·地理志》载:“惠帝之后,冀州沦没于石勒,勒以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僭号于襄国,称赵。后为慕容儁(俊)所灭,慕容氏又为苻坚所灭。孝武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坚败,其地入慕容垂,垂僭号于中山,是为后燕,后燕卒灭于魏。”据上所述,东晋时期,沾境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和魏的乐陵郡。另据清光绪版《山东通志》记载,此期朝代虽多次更替,但行政区划无大变化,今沾境一直为乐陵郡(永嘉末复为郡)湿沃县、阳信县、厌次县所有。(见图6东晋十六国图)

 

    公元420——589年,我国历史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地方行政单位为州、郡、县三级。全国一级行政单位共114个州(包括侨置州),查南北朝时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79年)北魏的幽、冀诸州`地图,沾境处北朝北魏冀州乐陵郡。乐陵郡领乐陵、阳信、厌次、湿沃四县,沾境处阳信、厌次、湿沃三县交界。据《魏书·地理志》载,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曾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并说沧州领浮阳、乐陵、安德三个郡。看来,南北朝时期,沾境分属于北朝北魏乐陵郡阳信、厌次、湿沃三县,初属北魏冀州,后属北魏沧州。(见图7南北朝图)

    隋朝沾境归属,旧志众说纷纭。《山东省通志》说沾境在隋朝属渤海郡阳信;明万历、清光绪和民国时期的旧县志则说沾境在隋朝分属渤海郡的蒲台和平原郡的将陵县。查《地图集》隋朝地图,沾境处阳信、蒲台两县交界。 据史书载,隋初废郡改州,后又改州为郡,并说隋炀帝时“大凡郡一百九,县一千二百二十五”,又说,隋朝的渤海郡领阳信、乐陵、蒲台、无棣等十县。沾境东部应属渤海郡蒲台县,西部属渤海郡阳信县。旧县志关于沾化在隋朝属平原郡将陵县之说,是一大误,《山东通志》指出“将陵县在今直隶吴桥县境”这一误置是“自颜鲁公东方朔画像赞碑阴记称厌次城在安德县东北二十二里辗转而来”。 (见图8隋代图)

 

唐朝地方行政单位为道、州、县三级。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关内、河南、河北等十道,道下置州。在唐朝,由于行政区划几经演变,沾化归属也随之演变。具体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以沧州的厌次县、德州的商河县和阳信县置棣州。又割淄州的蒲台属棣州。此时沾境属河南道棣州阳信县和蒲台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棣州为乐安郡,此时沾境属河南道乐安郡阳信县和蒲台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又改乐安郡为棣州,领厌次、阳信、商河、蒲台、渤海五县。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渤海县,系“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析蒲台、厌次置,有盐。”查《地图集》,唐朝渤海县境内已有招安镇。此时,沾境属河南道棣州渤海县招安镇。(见图9唐代图)

    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仍为道、州、县三级。据《旧五代史·郡县志》载,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曾以距洛阳近远为序排列十道。上书又载,五代十国时的河南道,领滑、宋、曹、滨等十一州,还说,滨州系周显德三年六月置,割棣州渤海、蒲台属之。查《地图集》,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沾境属河南道棣州渤海县,在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以后,沾化属河南道滨州渤海县招安镇。(见图10五代图)

北宋、辽时期,地方上有路、府、州、郡、监之设。府多设于较大而重要的州,郡、监多与府同级,实际上地方行政单位只有路、州、县三级。《宋史、地理志》载:“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又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熙宁六年再分为两路。”河北路东路辖沧、冀、棣、滨等十一州。《宋史·地理志》还说:“招安,上,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升招安镇为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省为镇入渤海,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复为县。”据上所述,沾境在北宋初年的隶属关系与五代后期同,仍属河南道滨州渤海县。宋太宗至道三年划全国为十五路后,沾境属河北路东路滨州渤海县。庆历二年(1042年),沾境属河北路东路滨州招安县(这是沾境第一次自为县治)。熙宁六年(1073年),属河北路东路滨州渤海县。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属河北路东路滨州招安县。(见图11北宋时期图)

    南宋、金时期,地方行政单位为路、州、县三级。据《宋史·地理志》载:“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吴会,中原、陕右尽入金,东画长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关为界,其所存者两浙、两淮,……广西十五路而已”。又说:“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金时十九路中的山东东路,领二府,二防御州,七刺郡,七刺郡中的滨州辖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还说:“沾化(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镇三(永丰、永阜、永科)”。又据《金史·志第六校勘记》载:“永科”当是“永利”之误。可见,在南宋、金初之时,沾境为山东东路滨州招安县。金章宗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更招安县为沾化县,沾境始以“沾化县”命名。旧县志认为沾化所以取名沾化县,系指西汉时龚遂出任渤海郡太守,治理有方,则渤海之民“复沾圣化”之意。此说始见于元朝于钦的《齐乘》,后人或有持疑义者。(见图12金朝图)

元朝地方行政单位为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又说,元朝为方便统领离大都较远的各路,设立了介于省和路之间的派出机关肃政廉访司和宣尉司、宣尉使司,济南路和般阳府路受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统领,总属于中书省。查《元史·地理志》,济南路除直辖历城、章丘、邹平、济阳四县外,还领棣州和滨州。元初滨州、棣州自为一道,中统三年(1262年)改棣州、滨州合为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1265年)省路为州,复置滨州、棣州,均属济南路。即沾化在元朝中统三年(1262年)属山东东西道滨棣路。至元二年(1265年)属山东东西道滨州。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属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济南路滨州,直属称之为“腹里”的中书省。(见图13元代图)

明朝地方行政单位为布政使司、府、州、县四级。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置山东行中书省。三年(公元1370年)十二月,置青州都卫;八年(公元1375年)十月,改都卫为山东都指挥使司。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并说全国共分十三个布政使司和南北两个直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领济南等六府,济南府除直辖历城、章丘等十五个县外,尚领泰安州、德州、武定州、滨州等四州。滨州领利津、沾化、蒲台三县。《明史·地理志》又载:“沾化,州西北,东北滨海,有富国等盐场,又有久山镇巡检司。”由此可见,沾化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山东行中书省济南府滨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属山东都指挥使司济南府滨州。洪武九年(1376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见图14明代图)

 

清朝地方行政单位为省、府(包括省属厅、州),县(包括府属厅、州)三级。史书载,清朝全盛时期疆域政区有十八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二十五个一级行政区域。此外,还有内蒙古等盟旗。《清史稿·地理志》载:“明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济南府之泰安、武定、滨州,兖州府的济宁、曹沂等六州为直隶州。”又说,雍正十二年,改武定州为武定府,“置附郭,降滨州所领利津、沾化、蒲台及济南之青城、商河来隶”,武定府领一州(滨州)九县(惠民、青城、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清史稿·地理志》还载:“沾化,难,府东北七十里。海,北少东百里。西与海丰接,西有钩盘河自阳信入,错海丰复入,又东南入大洋口。西南:徒骇,自滨入。镇:永丰,久山有废巡司。”可见,沾化在清世祖顺治年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雍正二年属山东省滨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山东省武定府滨州。乾隆以后,属山东省武定府。(见图15清代图)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设道,沾化属山东省岱北道。民国四年(1915年),改岱北道为济南道,沾化属山东省济南道。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山东分设十道,在惠民设武定道,沾化属山东省武定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省,沾化遂直属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三权交叉”,各有建置:国民政府将沾化划属鲁北行署;日伪将沾化划属山东省武定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沾化属冀鲁边第三专署。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沾化属清河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沾化属渤海区四专暑。1947年,渤海区四专署更名垦利专署,沾化仍归属。(见图16民国时期图)

1949年,沾化属渤海区垦利专署。1950年,垦利专署由阳信迁惠民,并改名为惠民专署,沾化随属。1958年惠民专署与淄博合并,统称淄博专署。同年沾化、利津并县,仍称“沾化”,治所亦在富国,随属淄博专署。1961年,惠民与淄博分设专署,沾化、利津分县,同属惠民专署。1982年,专署改称行署,沾化属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3月,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沾化属滨州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滨州地区设立地级滨州市,沾化属滨州市,至今。(见图17、1983年行政区划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