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惠民县沿革的几个历史问题

 汉家书库 2015-07-02

关于惠民沿革的几个历史问题

关于厌次的设立问题。《史记·高祖本记》中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之气,于是因东游以压之。”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在写到厌次时说:“相传,以秦始皇东游压气,至碣石,次舍于此,因名之。”《图志》中说明了秦始皇东游压气至碣石,路过此地,故名厌次。我们知道,秦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后在位十一年,五次出行,四次是东巡,其中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是前往碣石压天子之气。这一年应为厌次纪元之始。

关于厌次城的问题。古厌次城的方位,在北魏前的记载中已无从稽考,历史上也多有争论。齐鲁出版社出版的《惠民县志》认为古厌次城在桑落墅北阳信雷家一带(邵城洼),马岭城在何坊二郎堂。

    其实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商河》中对厌次的地理位置已做了清楚地记载:“商河又东径朸县故城南。……又东北流径马岭城西北……。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我们只须对引文进行解读就会找到答案。上文中提到的朸县,据清道光时叶圭绶在《续山东考古录》中考证为商河棘城,富平即为厌次。以此河与我们现代地形地貌进行对照来看,此河流域与惠民境内的沙河基本相符。乾隆元年《山东通志》对沙河惠民段做了如下记载:“商河县入境,东经梨行郭庄、申家庄至前屯庄入阳信县界。东北至钦风镇、岳家湾复入县境。东经丛家口入滨州界。”对照《水经注》与乾隆志,郦的“东方朔冢”,乾的“钦风镇”;郦的“长丛沟”,乾的“丛家口”我们可以断定,现代惠民的沙河就是许商所凿滴河的下游。古厌次城就座落在沙河的南岸,即桑落墅一带。

关于惠民县沿革的几个历史问题

关于厌次改富平的问题。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昭帝封张安世为富平侯。《汉书·张安世传》中载:“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食三千户。其中,“别邑”即河南尉氏县。张安世,汉昭帝时重臣,受封两年后又辅佐刘询登帝位,是为宣帝。因辅佐有功,增封一万六百户。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张安世病逝,子张延寿嗣侯位。延寿以本人“无功德,何以能堪先人大国”为名上书朝廷减户。宣帝允许“徙迁平原,并食一邑。”(《汉书·张安世传》)而这平原的一邑就是厌次。自此,“厌次”以其封号改称“富平”,是为侯国。新莽时期,“富平”侯国改称“乐安亭”。张安世的富平爵位传至第四世张纯。当时正遭王莽篡位,西汉时大多宗室列侯的爵位都被剥夺,而张纯因“敦谨守约”保全了封爵,但有爵无土。汉室中兴,张纯率先臣服东汉朝廷,富平得以复国。建武五年(29年),改封张纯为武始侯,封地在魏郡,富平国改县(《后汉书·张曹郑列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富平县复改为厌次县。

关于史称“分置乐安郡”的问题。《武定府志》沿革表中,东汉乐安郡下引《通志》注:“建安中,以乐安国分置乐安郡”。但魏武时期似没有置乐安郡的说法。《晋书》卷十四载:魏武定霸,所置十二个郡: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乐陵、章武、南乡、襄阳;文帝又置七郡: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义阳、安丰;明帝置一郡:上庸;少帝置一郡:平阳。整个三国时期所置的二十一郡中并没有乐安郡。1978~2004版《高青县志·建置沿革》载:东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乐安国改称乐安郡”。疑武定府等志书是否将东汉的“改郡”误为“置郡”;或建安时“乐陵”误为“乐安”?

关于古代惠民的疆界问题。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设立了厌次。但时不几年就隨着朝代的更替走进了历史。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封爰类为厌次侯,重设厌次。同时期先后设立的县级政区:东有湿沃、西有朸县(商河棘城)、北有阳信、南隔徒骇河有建信。自西汉至南北朝,其州、郡、国政区的边界多以徒骇河(东汉后称黄河,亦称河水)为界,所以当时厌次的面积略小于现在,各县间也没有边界记载。迄隋唐后,厌次所在渤海郡的边界向南延伸至大清河(现黄河),厌次处渤海郡南沿,故边界也随之向南延伸。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割蒲台、厌次各一部分设渤海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设滨州,渤海划归滨州。至此,惠民县疆界已初步形成。目前最早对惠民疆域进行记载的是明嘉靖《武定州志》。书中写道:武定(单指惠民县)“广九十里,袤九十三里。”其面积已与现在大致相同。书中还记载武定有十六镇,其中“西南三十里曰棘城镇(疑为陈师道之后山集鸡笼镇之讹)”。此说明当时商河棘城归属武定,而注中提到的陈师道是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棣州教授。据此,记载中的十六镇大体可追溯到北宋。进而我们可以推定,今天惠民的大致疆界是从隋朝开始。迄致1935年,闫容德在《续修惠民县志》中才对惠民县的疆界做了精确记载。

关于明朝棣州改乐安的问题。嘉靖《武定州志》记载:棣州于“永乐初(1403年)以避讳改乐安州。”现在看来这种记载是错误的。其实,明初的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廷就开始编纂《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历经十一年,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完成。此书中就明确记载了济南府有五州十五县,其中州为乐安州、滨州、德州、泰安州、莱州。在乐安州的沿革中有“本朝仍为州,改名乐安,属济南府”句。这说明起码在明洪武十七年就已称乐安州了。其实《明史》中已说的很明白:“洪武初,州县俱废。六年六月复置州,改名乐安。”与三十年后的朱棣名讳没有关系。此不可一错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