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飞狐道

 nzpeach 2015-05-04
2002年3月和2003年10月,我和北大历史系的几位同事,两次前往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考察古代交通地理中著名的“飞狐道”。这两次我们都自驾越野车从涞源县城出发,向北跨越古代飞狐道所经由的涞源盆地北部洪积地带,沿河谷行至黑石岭下,再沿现代乡村公路从南口绕过黑石岭,进入奇险壮观的“四十里峪”,穿越恒山,抵达飞狐道的北端昔日要塞北口村。这样就从涞源盆地来到壶流河河谷,也就是从太行山地区进入恒山以北的桑干河流域。古人从河北平原中部前往桑干河盆地,并进而前往蒙古草原地带,视出发地与目的地的不同,可选择的道路大约有六、七条,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飞狐道。
现代公路交通网络中,沟通涞源与蔚县的公路干线,是207国道。207国道避开了黑石岭,绕行东边的上庄、草沟堡一线,穿山越岭,成为沟通保定地区与张家口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其前提当然是现代技术条件。60年代以前,蔚县县城曾经从旧蔚州镇迁到西合营,便是为了迁就现代交通的变化。但是在古代依靠人力和牲畜的交通条件下,不能如此不计成本地绕路,更不能不考虑上山之前与下山之后要尽可能地靠近水源。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飞狐道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而翻阅黑石岭的艰难,便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了。
狭义的“飞狐道”,就是指从涞源盆地进入壶流河河谷的这条路线。飞狐道的得名,据说是由于道路艰险,仅飞狐可度,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少数族地名的音译。飞狐道由涞源县城向北,经飞狐道至蔚县城关,全程70公里。宽泛地说,这70公里(140里),就是飞狐道的长度。这和古人的各种说法是吻合的。但是,真正艰险难行的一段,也就是飞狐道得名的一段,是哪里呢?我们同意本地人的说法,是涞源与蔚县接界的黑石岭和蔚县境内的“四十里峪”。四十里峪,是从黑石岭北麓的岔道村算起,到北口村结束,长约40里。从北口到蔚县城关,是30里。从涞源县城经金家井、留家庄、团圆、石片几个村,到黑石岭北麓的伊家铺,凡50里。从伊家铺上山,到黑石岭堡,是10里。黑石岭是桑干河与拒马河的分水岭。从山顶往北,沿着一条干涸的古老河谷下山,经大宁村到岔道村,又是10里。这些相隔10里一个的村庄,基本上也是古代驿铺所在,有些可能就是从驿铺发展而成较大聚落的。这样,从涞源到蔚县,全程一共140里。
这140里,现代乡村沙土公路只在翻越黑石岭的一段,与古代驿道不相重合。因此,驾驶具有越野能力的现代车辆考察古飞狐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我们就是要经此山路,沿途瞻仰古代的飞狐道。
2002年3月5日第一次考察时,我们从涞源向北,经金家井、留家庄、团圆、石片、伊家铺,道路从洪积平原进入山谷,到达满眼红褐色的红沙岭。伊家铺是黑石岭山南最重要的驿铺,飞狐道由伊家铺东北偏北的山谷上升,走10里就到黑石岭堡。但是乡村沙土公路不能走过于陡峭的山谷,而是向西绕行,绕到黄土山梁上,从南口过山。我们只好沿这条简易公路,颠簸盘曲,艰难万状地绕行山梁。刚刚下过大雪,路上冰雪泥泞,寒风呼啸,仿佛可以体会古代行旅的艰难。路上偶尔也能遇见运煤的卡车。这些卡车从蔚县运煤到涞源,不走207国道而走危险的飞狐道,大概是要避开国道上众多的关卡,而节省一点路桥费。民生不易,于此可见。
盘绕上山,很快看见山上积雪不浅。到达一个山头,眺望群山,胸怀壮阔。太行山中绮丽与雄伟的景色,往往并存。比如黑石岭南坡这十多里之间,山巅平展如原,而数百米高的悬崖又把山原切割得峻险无比。对面的山崖一眼看不到底,山谷的深度竟是无法猜测。回望我们从涞源来此的道路,掩映在群山之间,然而下切的山谷还是十分清晰。山路盘旋往复,却一直在山顶的开阔地带,视野良好,远山明媚。
公路从南口下山,就绕过了东边的主峰黑石岭。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三九宣化府山川门黑石岭条,说黑石岭“石黑色,势绝险,明嘉靖中始筑城戍守”;卷四十古迹门有黑石岭堡条,说黑石岭堡“在蔚州东南黑石岭上,接广昌县界,明正德三年筑堡,周二百四十步,本朝设把总驻此”。可见黑石岭堡才是飞狐道过山地段的主要标志。可是,我们第一次考察时,雪多风大,道路不熟,所以到达岔道村以后,没敢回头仔细调查黑石岭堡的情况,而是沿着公路直接进入著名的四十里峪。
从岔道向北,是古人所说的“飞狐谷水”,也就是飞狐峪、四十里峪。这四十里间,山谷急速沉降,而两侧的山峰却峭直挺拔,狭窄而不见间断,用“一线天”来形容,绝不为过。壁立陡峭的山峰,基本在100米以上,山谷的宽度,却在20至60米之间。越下山,河谷越宽,而两山仍然高耸入云。身处其间,大感震撼。
山上积雪并不太多,但是山风却把积雪都搬到了山谷之中。道路覆盖着白雪,有的路段,积雪还相当厚。卡车走过之后,有些地方积雪变冰,相当滑。急剧盘旋的公路加上冰雪,使驾驶变成危险的工作。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用一个小时走这四十里下山的道路(从岔道开始,这条乡村公路新铺了柏油)。山风大作的时候,山谷间的积雪飞扬起来,在道路前方形成一团又一团激烈飞舞的雪雾,令人想起古小说中的妖魔之域。
据光绪元年修成的《广昌县志》卷一记载,明代杨嗣昌写有《飞狐口记》,对飞狐道的险峻和奇丽大大地描写一番。他写道:“山则如两翼分张,皆北向,而色紫黯如古铁,形竖削如指掌。残雪著肤,薄者如傅粉,滑者如凝脂,玲珑者如刻玉……左右山忽卓地起,如千夫拔剑,露立星攒……噫,造物者以何工鬼而为此山于此地,将为中外之限欤?何待中国之褊也?以为游观之美欤?”知县王化难有诗云:“四十飞狐峪,中留一线天。黑山迎马立,黄草与云连。涧冷鸟难下,林深虎暗眠。风来鸣两岸,行路应愀然。”他们描述的都是冬春之际的景象,与我们亲身经历竟然完全相合。
《广昌县志》说飞狐道“巉岩峻坂,商旅维艰”,“两山峭直如壁立”,不亲履其地,对这些描述总是难免怀疑。县志又说:“宣大入中原,有二门,居庸直其后,紫荆当其前。由后必于鸡鸣,由前必于飞狐,即黑石岭也。”这个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当然,不同时代,道路的选择会有差异,比如北魏时候,从代北到涞源,就很少走飞狐道,而主要走灵丘道;从涞源进华北平原(定州和冀州),不走紫荆关而走五回道。这是特殊情况,总体上还是在这一地带出入。所以严耕望先生把五回道、灵丘道笼统地称为飞狐道,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这条四十里长的道路,我们把车速控制在时速20公里以内。一小时后,面前河谷忽然开阔,左右两山低伏下去,终于出山了。山口的村庄,就是北口,这在古代应当是军事上的要害之地,现在也还看得出来有很多清代建筑。这里气温明显高于山谷之内,路上积雪都化为泥浆。出了北口村,回头望见东西一线,恒山高耸,山上白雪映日,气象十分豪迈。向北眺望,是恒山北麓的山前冲积、洪积地貌,巨大的坡地,向壶流河河谷倾斜过去。而三十里外,就是古老的蔚县,那就是飞狐道的北端。赶到蔚县,我们就完成了第一次对飞狐道的考察。
第一次考察基本确认了飞狐道的具体线路,但有一个遗憾:没有亲履黑石岭堡,因而对于古飞狐道(特别是明清驿道)的过山之地,还是没有落实。这个遗憾使我们总感觉有必要再次踏上飞狐道。2003年10月17日是个星期六,我们在金秋丽日的鼓动下,放下手边的工作,重访飞狐道。
上午九点,离开涞源县城,向北走上飞狐道。从金家井开始,向南倾斜的冲击扇的北端,是深深的山谷,算是飞狐道南段的入口吧。经过了张家铺、留家庄,山谷开始快速抬升。到了团圆村,已经可以看到黑石岭了。那就是飞狐道必须逾越的地方。飞狐道过山的地方,就是黑石岭堡所在。这条山谷看起来平缓而且并不迂深,从十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看,飞狐道沿伊家铺东北山谷最后过山的地方,恰恰是整个这一带山地南北最薄的地方。
和第一次一样,汽车只能沿现代沙土公路,向西北方向迂曲地盘山而上,走的恰恰是山梁最厚的一段。盘旋到山顶以后,四夜开阔,向西是去年就熟悉了的一个巨大的黄土冲沟。我们这一侧是一个小小的山塬。冲沟下切的地方陡峭峻拔。山塬山长草枯黄,秋声萧瑟。从南口过山时,注意到南口的东西山脊上,明显有人工石砌城墙的遗迹。显然这是黑石岭堡防卫工程的一部分。当然,也可能是为了阻断南口,使商旅专行黑石岭堡。从南口下到岔道村,向村民打听,了解到去黑石岭村的道路。黑石岭村当然就是古黑石岭堡的所在。我们上次就是经过岔道村而放过了这一线索。
根据岔道村民所指的路线,我们返身向东南方向,沿一条小河谷上山,走了7里,到大宁村,从大宁村向西南继续上山,走3里地,到了最高的地方,这就是黑石岭村了。村边的山峰,即黑石岭。
黑石岭村保存有明代城堡的三面墙垣。黑石岭堡的存在,显然是为了维护和管理飞狐道。村边山洼里,有一处古寺庙遗址,有两块清、民石碑。这些都说明此处曾经繁盛。这条道路今天当然已经废弃。不过村民说,他们如果要去伊家铺,还是走“骡马路”,因为这是最近的。所谓骡马路,就是古代驿路。古道盘绕上山的一段,石铺路面整齐而光洁。黑石岭村的村民,还指着堡内一处陈旧坍塌的老房子,说,这里就是从前的“衙门堂”。黑石岭村现在只有十户人家。村里有水井,但是用水还是困难。山上有多处专门积存下雨降水的水泡子,就是重要的灌溉水源。一位80岁的老人说,他每天来这里挑两次水回去浇地。
找到了黑石岭堡,是此行的最大成绩。根据两次考察所见,可以肯定地说,古飞狐道过山的这一段,就是从伊家铺直接沿山谷上到黑石岭,从黑石岭下到大宁、岔道,再进入四十里峪。我们也就这样来到四十里峪。和去年所见一样,四十里峪还是那样险峻。古道和今道就是沿着这一狭窄的山谷蜿蜒而下。这四十里路,处处让人流连,我们停车十多次,观风景,拍照片。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终于来到飞狐峪的北端,今北口村。和黑石岭堡一样,北口也有明代城堡遗存。北口村的交通意义和黑石岭相近,不过规模要大得多。这里有不少清代老房子,当然今天看来已经老态龙钟了。从北口村东西瞻望,恒山拔地而起,呼啸着向东向西奔去。
作为沟通天险的飞狐道,今天已经不再具有历史上那么大的交通地理的价值了。现代交通技术和条件,使交通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是因此,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道路,如五回道、飞狐道,反倒变得十分寂寞。对于寻访古代遗迹的人来说,这种寂寞也许更有意味吧。
编辑:陈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