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 八十九

 相逢就是缘 2015-05-04

成语典故 八十九
 

竭 泽 而 渔


 

《吕氏春秋*孝行览》的《首时篇》,有一段有关“竭泽而渔”这句成语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的事情:

晋文公亲率军队同楚军大战于城濮(在当时卫国境内,今山东濮县南)。这次战争,晋国大胜,晋文公从此奠定了霸主的地位。当时,晋军的兵力,不如楚军。晋文公问狐偃道:“敌众我寡,将怎样才得取胜呢?”狐偃答道:“礼不厌美,战不厌诈,您用'诈’好了。”文公把狐偃的计策告诉雍季,征求他的意见。雍季起初不赞成,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后来只得同意。他说: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戽干了池塘里的水而捉鱼,哪里还会捉不

到?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鱼可捉了;烧关了丛林中的草木而打猎,哪里还会打不到?可是明年这里就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计策也是如此,虽则现在偶然用一次是会成功的,可是下次再用就不行了,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晋文公这次采纳了狐偃的欺诈计策,果然得了大胜。回国以后,论功行赏,雍季却在狐偃之上。有人感觉奇怪,以为文公赏错了。文公说:“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即狐偃)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上述雍季那段话中的“竭泽而渔,焚薮而畋”,后来就成了成语。《淮南子*本经训》作“焚林而畋,竭泽而渔”;《淮南子*至述训》作“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现在我们一般都只用“竭泽而渔”一句,比喻无止境地索取,不留余地。例如用来形容反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搜刮民财。


 

 

                   捷 足 先 得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派韩信率军攻齐,破齐都临淄(今属山东省)。齐王田广大败,向楚军乞援。楚霸王项羽派龙且引兵援齐,也被韩信打败,龙且战死。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地,请求刘邦让他做个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南),因为怕韩信叛变,索性封他为正式的齐王。这时,韩信声势浩大,蒯通劝他趁此独立,背离刘邦,和楚、汉三分天下。韩信顾念刘邦待他的好处,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并且继续出力,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统一的天下。但是从此以后,刘邦果然不信任韩信了;首先,解除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接着,将他拘押到洛阳,然后赦免而降为“淮阴侯”。韩信在长安闲住,郁郁不得志,便和奉命赴钜鹿(在今河北平乡县)驻防的陈豨秘密约定,待机起事。后来,陈豨宣布反对刘邦,刘邦亲征,韩信装病不起,暗中准备作内应。不料被人告密,刘邦的妻子吕雉,便跟萧何商量,把韩信骗进宫去,当场处死。韩信临死,叹道:“我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致今天枉死在一个妇人的手里!——”

《史记*淮阴侯传》说,由于韩信临死的自叹,蒯通后来也被刘邦捉来审问道:“你曾煽动淮阴侯造反吗?”蒯通是当时闻名的辩士,极有口才,他承认鼓励过齐王夺取天下。刘邦大怒,喝令把蒯通煮死,蒯通大呼冤枉。刘邦说“你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冤枉?”蒯通说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财疾足者先得焉!——秦朝失去了它的统治权,好比失去了一只鹿,但是只有材高腿快的人方能首先得到它!这并不是秘密,当时形势非常混乱,谁都想取得象您今天这样的地位,如果说过那样话的人都是造反,恐怕您不可能把他们个个都煮死吧?”刘邦听了,无话可说,只得释放了他。

由于“材高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后来产生了成语“疾足先得”。但一般多说作“捷足先得”或“捷足先登”(“捷”和“疾”,同是敏捷的意思),是说,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