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典故 九十三

 相逢就是缘 2015-05-04

成语典故 九十三
 

锦 上 添 花


 

“锦上添花”,本是一句俗语,是美上加美的意思。锦,是一种华丽的织物,在锦上还要添绣一些花,这不是美上加美吗?

这句俗语,曾被诗人运用在他们的诗句里。例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即事》:“丽唱仍添锦上花。”另一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用锦上添花。”(黄庭坚曾谪居涪州,所以自称涪翁。)于是,“俗”语变得“雅”了起来。后来,小说作者也常常运用它。例如《水浒》第十九回写晁盖、吴用等上梁山时,林冲高兴地说的一段话道:“今日山寨幸得众多豪杰到此,相扶相助,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

“锦上添花”,还常常和另一句成语“雪中送炭”成对使用。例如清代剧作家李渔的《意中缘传奇》中说:“人情淡薄,世态炎凉,只喜添锦上之花,谁肯送雪中之炭!”这里,以“锦上添花”,比喻给富贵者捧场,而以“雪中送炭”,比喻给穷困者济助。

关于“雪中送炭”也有一段故事: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二月间,下大雪,天气奇冷,太宗皇帝居然大发善心,派人给京城里的孤寡贫穷人家分送了一些米和炭去。这件事,在当时算是哄动京城的大事,并被载入史册。《宋史*太宗纪》就有这段记载。

另外,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在雪天送炭给朋友,他的诗集中,有《雪中送炭与龚养正》和《大雪送炭与芥隐》诗,后一首诗中有两句道:“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锦 囊 佳 句

 

李贺,是我国唐朝中期一位著名的诗人,字长吉。传说他小时候非常聪明,有的说他七岁就能写诗作文。还说当时的文学家韩愈、皇甫湜等曾特地访问过小李贺,并且当场面试,证明这孩子确有天才,因此他年轻时就有了名。他的诗,用词造句,比较奇特,有他自已的风格。据说他的写作方法,也很特别。《唐书*李贺传》或《唐诗纪事》载:

李贺身体很瘦,经常带着一名书僮,骑着一匹弱马,在郊外慢慢地散步闲走,一面对景吟咏。书僮替他背着一个锦囊(精致美观的小口袋),他如果吟得了比较满意的诗句,就立即写下,投入锦囊。旁晚回家,就掏出锦囊中的诗句,整理连缀成篇,每夜都睡得很晚。他母亲见他这样用功,叹道:“这孩子要呕出心来才罢休吗!”但是,任你怎样劝阻,他只是不听,仍然早出晚归,日夜苦吟,除非有特殊原因,平日天天如此。去世的时候,才二十七岁。

后人形容高妙的诗句,叫做“锦囊佳句”,它的出典,就是李贺的这个故事。

形容苦思创作,就叫做“呕心”,或“呕心沥血”。“沥血”,就是滴血。唐朝韩愈有诗道:“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近 水 楼 台


 

 

宋朝仁宗时,有个著名人物,姓范,名仲淹,字希文;少年时,是个贫苦的孤儿,由于勤奋自学,读了不少书。后来,做到“礼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很高的大官,并曾镇守边疆,屡次制止了外族的侵略。不过,他为人却很谦和,能接近下属,这在那样的旧时代是很难得的。

据宋人俞文豹的《清夜录》说:范仲淹任“杭州知府”的时候,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提拔,受到过他的关心帮助,一般对他都很崇敬。唯有一个叫苏鳞的,因为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杭州城里,所以没有得到什么照顾。有一次,苏鳞因事到杭州来见范仲淹,顺便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道: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看了,心中会意,便征询了他的意见和希望,满足了他的要求。

后来,人们就把“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作为人事关系接近因而易于获得方便的意思,或简作“近水楼台”四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