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丨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渐近故乡时 2015-05-04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郭琰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


前言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最常采用的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延长切口,可以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但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高发生率一直是困扰手术医师的主要问题。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技术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1855年出现了使用跟骨牵引的方法,1935年出现了撬拨复位的方法,之后又出现了使用撬拨复位结合空心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通过闭合撬拨复位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由于使用克氏针或螺钉进行固定,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复位的丢失。


  近几年出现了微创复位后结合接骨板进行固定的手术方法,这主要包括跗骨窦切口和后外侧纵切口两种。跗骨窦切口可以直视下对跟骨关节面进行复位,使用经过特殊设计的接骨板对骨折进行固定,适用于Sanders II型和一部分III型的骨折。


  后外侧纵切口主要使用牵引撬拨等闭合复位的方法进行复位,接骨板无需特殊设计,经皮置入接骨板和螺钉进行固定,适用于Sanders II型、III型和一部分IV型的骨折。今天我主要介绍后外侧纵切口的手术方法。


  手术时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应用下肢气压止血带。首先在跟骨结节处用1枚直径为4.0 mm的斯氏针行跟骨牵引,牵引时助手握住患肢小腿进行对抗,通过牵引恢复跟骨的长度,牵引结束后拔出斯氏针。




  在跟骨结节的跟腱附着处的下方,将2枚直径为3.0 mm的克氏针沿跟骨纵轴方向平行置入,克氏针达到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骨折线,但不超过骨折线。术者一手握住足背将踝关节跖屈,一手握住克氏针持续撬拨跟骨后关节面,助手用两手持续挤压跟骨两侧,通过撬拨和挤压恢复跟骨的B?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同时纠正跟骨内翻。



  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复位满意,用2枚直径为2.0 mm的克氏针自跟骨结节下方平行置入,克氏针穿过骨折线和跟骨关节面到达距骨以维持复位。



  将跟骨多孔异形接骨板放置于跟骨外侧皮肤上(各种接骨板均可使用),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合适的位置,在准备拧入螺钉的钉孔处,用直径为2.0 mm克氏针钻透皮肤到达跟骨,克氏针孔留做定位标记。



  沿跟骨结节处的3个定位克氏针孔连线做纵行切口,全层切开皮肤和软组织,直达骨膜,切口长度约3~4 cm,可将接骨板插入。用骨膜剥离子在骨膜上方全层剥离跟骨外侧软组织,同时按压跟骨外侧骨折块,在跟骨和软组织之间形成一条通道,将接骨板沿通道插入,必须确认腓骨肌腱在接骨板的浅层。



  用之前定位克氏针孔辅助确定接骨板的位置,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准确。跟骨结节处的螺钉可经切口直接拧入,在跟骨前部和后关节面的定位克氏针孔处,用小刀刺破皮肤,将克氏针孔切开为长0.5 cm的小切口,螺钉通过这些小切口拧入。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螺钉固定至载距突。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最终确认接骨板和所有螺钉的位置和长度合适。切口用垂直褥式缝合,不放置负压引流,跟骨加压包扎。






手术要点


  ①先行跟骨牵引,恢复跟骨的长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翻畸形,牵引还能使骨折块之间松动,使撬拨复位更容易。


  ②在进行撬拨复位时,踝关节应保持在跖屈位,使跟腱放松以利于复位。


  ③撬拨复位的克氏针应恰好达到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骨折线,但不超过骨折线,否则克氏针将失去撬拨的作用,这个位置应在透视下进行确认。


  ④撬拨时应感受克氏针拨动骨折块的活动感,骨块活动说明撬拨有效。撬拨时应注意克氏针外翻用力,帮助纠正内翻畸形。


  ⑤撬拨复位的同时,助手应用两手持续挤压跟骨两侧,恢复跟骨的宽度。复位的效果应在透视下进行确认,侧位观察跟骨B?hl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轴位观察跟骨宽度和内翻畸形的恢复情况,Broden位观察距下关节面的恢复情况。


  ⑥闭合复位有时无法一次复位满意,需要反复尝试调整,可以调整用于撬拨的克氏针的位置和深度,以取得最佳的复位效果。

  ⑦在进行软组织剥离和置入接骨板时,必须保证腓骨肌腱在接骨板的浅层,腓骨肌腱可在切口内用手指触及,以确定其位置,腓骨肌腱被压在接骨板深方会造成损伤,这是必须避免的。


  ⑧对于接骨板的选择,我们建议选择厚度较薄的接骨板,以减小软组织的张力,在跟骨结节和跟骨前部使用松质骨螺钉,跟骨后关节面下方使用皮质骨螺钉,这样可以自由选择螺钉方向并保证足够的螺钉把持力,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螺钉应固定至载距突上,使后关节面的固定更加稳定。


手术效果


伤后CT


术后X-ray


内固定取出后CT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

《医学界》为旗下超 140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如果您的文章被发布在《医学界》平台上,且未能联系到您本人,请速与我们小编联系:yxjgjzw@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