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足口病近来高发,针灸疗法搞定它!

 真心人8 2015-05-05

'悦读中医'



手足口病是由一种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多在6岁以下幼儿中流行性发病,多见于夏秋两季,以口腔及手足发生水疱为主要特征,潜伏期35天,病程1周左右,痊愈后无后遗症。

【临床表现】

发疹前可有低热、咳嗽、鼻炎、食欲不振、腹痛等全身不适症状。皮疹可同时发生在手足口处,也可单发于一处,口腔损害主要发生于硬腭、颊黏膜、舌、唇、齿龈等处,初为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糜烂,或发展成小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手足出现水疱,多发生于手掌、足底及指(趾)侧缘,米粒或绿豆大小,半球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可伴下颌淋巴结肿大、眼结膜炎等。重症病例可合并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治疗】

方一

1.取穴

主穴为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肺俞、委中。发热、咳嗽配大椎、少商;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配中脘、天枢。

2.操作方法

少商点刺出血,余穴按常规针刺,捻转刮针手法,短促行针,每日针12次。

方二

1.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少商、天枢、足三里、血海、肺俞、心俞、膈俞。

2.操作方法

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医院周楣声主任医师的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治疗,每次选用45穴,每日用点灸笔点灸治疗12次。

3.病例

共观察治疗了9例轻、中型患儿,根据初步观察,针灸后患儿退热快,持续发热时间明显缩短,皮疹消退时间缩短,胃肠道症状改善明显,显示针灸有明显的止泻和通便双向调节作用,同时还有改善患儿食欲的作用。

【按语】

手足口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的温病”“疫疹的范畴。虽然手足口病是20世纪70年所定的病名,但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早有类似的记载,如麻疹、风疹、水痘等同类型疾病在历史上常见,病机、治疗均有共性,其暴发流行时中医统称为疫疹。中医学对疫疹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切实有效的防治法则。如中医治疗疫疹,一忌初期即用寒凉,二忌妄用辛热,三忌妄用汗下,四忌误用补涩。特别在早期强调辛凉宣透,使疹能顺利透发,若疫疹初起即用寒药退热,会使热毒遏伏,影响疱疹外透。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为湿热疫毒侵袭所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肺主皮毛,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出现发热咳嗽及皮肤疱疹等症状。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胃主受纳,主通降,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表现。故取穴多以肺、脾、胃经及其表里经经穴为主,达到宣肺清热、健脾和胃及清热解毒的目的。

手足口病有三怕,一怕患儿精神差,嗜睡;二怕患儿呼吸、心率明显增快;三怕患儿持续高热不退,具有以上特征的患儿可能在短期内伴发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

新媒体编辑:王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