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国美·新课堂】潘天寿作品解析——构图

 拈花一乐 2015-05-05

  构图,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即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在其著作《古画品录》中归纳整理为“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绘画,就时间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间而言是二维平面的,有边界的。因此构图也就是将无限的立体结构转换成有限的平面结构。这种转换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过程。尤其是现代绘画,这种转换以纯粹创造的外表显示出来,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就更为抽象了。绘画的画面是有限的,它只截取了生活海洋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因而它是局部;但作为艺术品,它又是整体,它在自身中应该是圆满的,从而包含着无限性。画面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是和谐而统一的小宇宙。

  在近现代画家中,潘天寿的作品在构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他显然与前人拉开了距离,他在画面上寻求的是明确的秩序。他通过对古代中国画构图规律的阐发,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总结了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相当全面而具体。

  明确的秩序,雄阔的力量感,在静态中蕴蓄着动的生命——这就是潘天寿构图的独到之处。



方形体块

  方形的特点是稳定、饱满、沉重、坚实。潘天寿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方形体块,显然是为了获得阔大沉雄的力量感。《烟雨蛙声图轴》中,一块由右侧中部延伸出来的斜卧方形巨石,穿过掩映在其上方和右边的数丛墨竹,占据了画面中央的大部分,待到这卧石抵达左侧的末梢位置,忽然又挺生出一块兀自突起,且和卧石一样左倾的方石。那方石的左上边角,似斧头般峭厉外凸;右下方虽然被粗阔的苔点遮掩而显得相对内敛些,却与连接在其下的长方形卧石有数分空隙,使独体的方石给观者一种随时要向左侧画外翻倒的感觉。在这危石的顶上,一只睁大了眼睛的青蛙,虽然一条左后腿还半悬在石外,两只前足却抓着方石狭长的平顶,大有再向前方的外空纵身一跃的架势。岩石是一个长方的大体块,石上线条和苔点又把整体隔成大小形状各异的众多小体块,基本上都成方形,紧紧团结在一起。题款也是长方形体块。几个体块在面积、形状上有很大的差异,又有明显的共性(有方形特征),在对比中见统一。岩石周围的空白,其面积、形状亦是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形成节奏。


《烟雨蛙声图轴》结构分析图


烟雨蛙声图轴

1948年 浆矾纸、设色、指墨

68cm×135cm

款识:

(一)一天烟雨苍茫里,两部仍喧鼓吹声。三十七年中秋,寿。

(二)懒道人寿指墨。印章:潘天寿印[朱文]、潘天寿印[白文]、阿寿[朱文]、宠为下[朱文]



变实为虚

  《八哥崖石图轴》是潘天寿20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一幅具有野逸情趣的花鸟画大作。作品一望而知是从生活中观察而来。山中的岩石是青黑色的,若是画家如实写生,画成大块黑色岩石,不仅容易板实,而且与中国画“骨法用笔”的要求也不相符(骨线的独立性会减弱)。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潘天寿经过实践,找到了“变实为虚”的方法。面对山中巨石,潘天寿只取其形,而全舍其色,只画外轮廓,不加皴擦,原来满实的画面就变得空灵了。这就是所谓“变大实为大虚”。另外,方形构图的一个问题就是容易闷塞板实。体块太小不能造成气势,大了如眼前挡着一堵墙,不舒服。这种结构与中国画历来强调的空灵之感是一大矛盾。从纯形式的角度看,巨石的体块转化成了框架,既能使人联想到岩石的厚重,又可使人觉得空空阔阔,毫无板滞之感。此幅作品取景也极具匠心,中央大块岩石和周围的竹叶、竹笋、芭蕉均以淡墨点化,重心放在岩石上部边沿错落有致的一列雀鸟身上,使作品在整体节奏上极富音乐感。构图处理与此图相似的还有《江洲夜泊图》等。


《八哥崖石图轴》解析图


潘天寿 《江洲夜泊图》



八哥崖石图轴

1962年 生宣纸、设色

261cm×143cm

款识:记写少年时故乡山村中所见。六二年壬寅芙蓉开候,寿者。

印章:潘天寿印[白文]、阿寿[朱文]、止止室[朱文]、不雕[朱文] 、宠为下[朱文]



倾侧动势

  《磐石墨鸡图轴》的构图是典型的潘天寿样式:横亘中央的方形磐石由几条劲健有力的方折线勾勒而成,险峻而生动,有向左倾侧的动势。巨石的左下角冲出画外,岩石也像插入了土中,使之无法下滑。左下角岩边的落款,起到了对下滑之势的阻止作用。右下方的草丛和竹枝、苔点加重了画面右边的分量,使之保持了一种静态的平衡;而左上部的墨鸡由一团浓重的墨色画成,在画面中造成大小、虚实、黑白的对比,使画面显得非常丰富。滞涩的线条勾勒,丰润的墨块处理,强化了空间上的虚实对比。写意中国画,难于用繁,更难于用简。简约之可贵,在于概括、准确、果断。不善于简的人,面对一块巨石,会觉得难以概括,无从下笔,而潘天寿则常用最简省的线条勾勒。在此,线条的力量感是关键,若无扛鼎的笔力,岩石就散,就弱。这幅作品是潘画“静美”、“不雕”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也许正因如此,潘天寿曾一度把它挂在自己的书房里,可见是他的满意之作。此幅墨鸡,是潘画中最早出现长方形近景岩石的作品。此后,这种构图成为作者的风格特色之一。构图处理与此图相似的还有《江南春雨图轴》等。


潘天寿 《江南春雨图轴》 1953年


《磐石墨鸡图轴》结构分析图



磐石墨鸡图轴

1948年 豆浆纸、设色、指墨

68cm×136.5 cm

款识:

(一)不作指画已三年矣,偶然着墨,荒率殊甚。凭窗默坐,有忆铁岭高且园也,奈何。心阿兰若住持寿者并记于望吴山楼。

(二)戊子凉秋,寿指墨。印章:潘天寿印[白文]、潘天寿印[白文] 、阿寿[朱文]、强其骨[朱文]



倾侧动势

  《松石图轴》可视作对八大山人简笔树石之心领神会而绝不类同的作品。其笔墨上追求书法“屋漏痕”、“折钗股”等效果,气势上追求构图的完美。画上的题款点明了潘天寿在笔墨方面对雄浑苍古之气的追求。从构图上来分析,潘天寿作品中“倾侧动势”的特点在这幅画中很好地表现出来,尤其“动势”最为明显。“动势”,是指运动的趋势,是将动而未动的瞬间,它不具有速度,是静止中蕴蓄着运动。松树整体向右倾斜,造成下倾的动势,但下倾若无阻碍便会使画面失去平衡,画面结构的圆满即遭破坏。因此潘天寿在作品中安排了另外的作用力,对第一种倾侧的力起阻碍对抗的作用:一是画面右边对松树的支撑,二即左下角裸露的松树根深深扎在土壤中,而这株虬松也正是有了这坚实的根基,才得以屈曲生长,让松树有了巨大的牵引力。其左边半棵浓重的树,使画面分量向左分担,也引着观者视线向画外延伸,看到这稳固的山坡上可以扎根茂密的丛树。磊落的用笔使全图脉络分明,主体松树因倾斜取势得其张力,又与纸边相接获平衡,题款与分杈松枝呼应,不使气漏。从小处着眼,此图的巨石只有很小的石根插入土中,整个有向右的倾侧之势,下方印章“强其骨”起到了扛鼎之功,让巨石趋于稳固。构图处理与此图相似的还有《铁石帆运图轴》等。


《松石图轴》结构分析图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轴》


松石图轴

1960年 生宣纸、设色

179.5cm×140.5cm

款识: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痕、折钗股、石积太古雪、树飞铁铸青者,不胜悁悁。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怅惘怅惘。六十年玉兰开候,寿并志于止止堂。

印章:潘天寿印[白文]、阿寿[朱文]、天[白文]、强其骨[朱文]



倚斜撑持

  潘天寿画作构图中的另一个特点“倚斜撑持”,典型地体现在《雄视图轴》中——上宽下窄的巨石岌岌可危,似乎要向右倾倒。为了让这种险峻的造景保持平衡,画面有几个处理方式:1. 画幅右边上方的松枝从画外延伸进画面,浓密遒劲的松针,让人不禁联想到画外那高耸入云的苍松,松枝又与向右倾斜之势的巨石相连,似有一种强劲的力量将巨石支撑住;2. 巨石上深浅不同的两只秃鹫,一只微微俯身,视线向左下方望去,另一只则扭过头来,也在向左张望,这向左的视线起到无形的向左牵拉的作用;3. 画面的底部土坡长满苔藓、杂草丛生,是画面中的重要部分——是整个巨石的支点,对画面的稳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正是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成就了这种寓动于静、寓奇险于平衡的造景方式,也使潘画具有一种独特的震撼感。这正是潘天寿绘画中“造险破险”构图方式的完美体现,一方面造成奇险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将其矫正过来,归于平正。潘天寿在审美趣味上追求“静中有动,动而益静”的“至美”境界,在动静之中追求平衡的表现手法在这幅指墨巨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构图处理与此图相似的还有《雄视图轴(二)》等。


《雄视图轴》结构分析图


潘天寿《 雄视图轴(二)》,中国美术馆藏


雄视图轴

生宣纸、设色、指墨

347.3cm×143 cm

款识:雷婆头峰寿者指墨。

印章:东越潘天寿[白文]、阿寿[朱文]、潘大[朱文]、宠为下[朱文]



重心偏移

  《小龙湫一截图卷》是潘天寿山水画巨构中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潘画中雄浑苍古、险峻奇崛的美学气质,堪与历史上荆浩、范宽、李成、郭熙这些善作巨构的大师的作品相媲美。作品以写生的视野截取小龙湫险峻山势的一段进行表现,作者有意将重心移于画幅左侧,而右边则大部分留白,造成强烈的虚实、疏密对比。左方繁密的岩石树丛间的一挂瀑布,瀑布的向下流动也助长了向左倾斜的动势,全幅画结构有失去稳定之危险。这幅作品的平衡力臂是右上方一列参差起伏的题款,面积虽不大,但压住右侧,使全画复归于平正。这种构图不仅为宋元诸家所无,就是以构图奇特擅长的八大也不曾使用。全图无数磊落的岩石,全是由一根根有力而方棱的线条勾勒而成,没有丝毫含浑或模棱两可的地方,体现出画家所强调的“明豁”感。杂树、苔点似从石涛中来,却比石涛劲健老辣,尤其是整体效果比石涛坚实严谨得多。全画结构上采用了“重心偏移”、“平衡补正”等独特手法,很具现代感。画家巧妙地把浓烈、圆劲的苔点编织到奇崛的山石中,石青、石绿和浅绛设色运用也极为老到沉着。


《小龙湫一截图卷》结构解析图


小龙湫一截图卷

1960年 纸本、设色

162.3cm×260cm

款识:小龙湫一截。雁山峰壑怪诞高华,令人不能想象,诚所谓鬼斧神工,直使诗画家无从下笔,奈何。兹记写小龙湫一截,未知能得其形神一二否?六十年庚子初春并记于止止堂。寿者。

印章:潘天寿印[白文]、阿寿[朱文]、宠为下[朱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