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德战争的经验和影响。苏联人民巨大牺牲和贡献。(题图,苏军胜利阅兵。) 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德国和苏联进行了一场有史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和波澜壮阔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这场战争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在苏联称为的“卫国战争”中,当时世界最为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企图用闪击战迅速打败苏联,从而消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德国拓展辽阔的东方版图,进而获得世界霸权。突然袭击苏联是战争的开始,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柏林战役是战争的高潮。上千万大军,数万计大炮、坦克、飞机投入交战,武器装备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战争,战斗激烈程度也超出人们想象。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认为进攻苏联将赢得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胜利,但却以德国惨败而告终。德军不但没有闪电般地战胜苏联,反而遭受毁灭性失败,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从此灭亡。 ![]() (图片,被俘虏的德军士兵) 苏德战场是二战最主要的大战场,对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苏联红军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无数官兵牺牲在这绵延千公里的战场上。苏联军民在战争中死亡2700万人,占二战死亡总数的最大部分。 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的情况,苏德战场无疑对二战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东方,太平洋战场则有着决定性意义。在欧洲,纳粹德军的精锐部队全都放在了苏德战场上,那里是二战欧洲主战场。 当1941年6月德军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德军占有优势,由于德军对战争有充分准备,苏军则劣势明显,被动挨打。战争初期,德军基本是在摧枯拉朽,苏联红军一再溃败,被大批大批歼灭,一次数十万官兵沦为俘虏司空见惯,苏联国土大片大片丢失。其实,双方实力基本相当,苏军不至于那样不堪一击。战争初期为什么实力对比并不悬殊,而苏军却会如此一败涂地?对战争准备不足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致命伤是苏联内部残酷的政治大清洗。在1937年至1939年斯大林对军队的大清洗中,占总数一半以上的军官被逮捕和处决,数量高达3.5万多人,包括4/5的元帅,80%的高级军官,涉及所有的军区司令和绝大部分集团军司令。其中被处死的有:5名元帅中的3人;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人;85名军长中的57人;196名师长中的110人;406名旅长中的220人;所有11名副军事人民委员,以及最高军事委员会80名成员中的70人都被处死。还有4万多名营级以上中级军官也遭受迫害。战争爆发时,那么多高级军官死于清洗或关押在狱,军队指挥员严重缺岗。再就是战略失误,战术陈旧。对纳粹德国心存和平幻想,寄希望于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保平安。战争开始后,对德军的进攻打堑壕战,单一防线,缺乏防御纵深。对进行闪击战的德军坦克,撕破单一防线是轻而易举。直到1943年6月后,苏联利用了广阔的地域和人力优势,并大幅度调整战略战术,苏军的颓势才开始逆转。 ![]() (图片,被德军俘虏的苏军官兵。) 简而言之,德军虽然一开始具有绝对优势,利用突袭以及高素质军队,闪击苏联,迅速推进,势如破竹。但是苏联领土太广阔,利用空间换取时间,虽然损失惨重,但大量消耗了德军的作战力量以及战争物资储备。同时与日本签署和约,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利用情报网的有效信息,在保障远东有足够兵力情况下,将原来用于防范日本的几十个精锐师调往西线。因此成功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扭转战局。失去了偶然性和突发性攻势的德军,不得不面对无限的阻截,巷战、堑壕战,回到拼消耗的境地。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苏联要比德国更具战争潜力。希特勒过于依赖闪击战,没有充分考虑战况持久及苏联严冬摧残造成的失误;再加上轴心国成员意大利加入同盟国,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登陆诺曼底;德国两线作战,捉襟现肘,江河日下;苏联自然就有机会进行大规模反攻,最终赢得战争。 ![]() (图片,苏军攻入柏林) 牺牲、贡献、经验、影响。 二战苏德战争的结果是:德国方面,共死亡了650万人,其中军人400多万。苏联方面,总共2700万人死亡,其中军人916.5万人,平民1760万人。双方共有数千座城市和村镇变成废墟,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到空前破坏和洗劫。苏德战场之所以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血腥的战场,是因为这场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伤亡情况。 ![]() (图片,战争中燃烧的苏联村庄。) 1991年6月宣布,战时军人因战斗死亡688万,加上被俘后遇害共死亡866万人,还加上战场外死亡50万,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 对于苏联来说,虽然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惊人的伤亡数据使得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诠释变为虽胜犹败。更重要,德国在占领区进行种族屠杀等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谴责,战后德国历代领导人也能进行深刻反省。 二战中,德国及其盟国将其大部兵力和资源投入苏德战场,共有607个师被击溃和消灭,约占德军及其盟军在二战中损失作战师的77.5%以上。德军死亡400万人,约占其在大战中人员损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装备被苏军击毁或缴获。 ![]() (图片,苏军士兵在战斗中冲锋。) 苏联为打败德国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2700万人,其中军队916万人;数千城市和村镇变成废墟,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卢布,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遭到空前破坏和洗劫。苏联以重大代价换来了胜利,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重大贡献。 苏联的伤亡数字非常惊人,俄罗斯方面最后公布的数字是,苏军作战伤亡共2335万人。其中作战死亡688.5万(包括伤重不治),非战场战斗死亡50万,被俘后死亡178万,苏联军队共死亡916.5万,平民死亡1760万,总共死亡268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路,为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 (图片,战时的苏联女兵。) 苏联反抗法西斯德国及其盟国侵略的战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和战后军事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苏德战争期间,交战双方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不断增加和改进,军队的技术装备程度都有很大提高,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战指导的优劣直接影响战役战斗的成败,其中尤以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有效使用战略预备队最为重要。德国在战争初期突然袭击成功后,多次改变主攻方向,失去了有利战机;苏联在反攻和战略总攻中,正确选定主攻方向,不给德军以喘息机会,集中主力连续实施一系列战略性进攻战役。 苏德战争表明,战争初期突然袭击和防突袭是战略指导的重大问题。德国利用突然袭击,在初期获得重大胜利;苏联缺乏准备,没有防突然袭击的具体措施,因而遭到严重损失。但在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中,突然袭击一般不能成为决定最后成败的基本因素。苏联在不利情况下及时调整战略方针,转入战略防御,从而为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时间,人力财力的优势逐渐得到发挥,并终于粉碎德国的“闪击战”计划。 人力优势,深刻显示战争潜力之所在。德军在多次重大作战中,都因缺乏足够的战略预备队而达不到预期的战略战役目的;苏军则在一系列大规模战役中及时组建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并在关键时刻将其使用在主要方向上,从而得以持续发展胜利。随着战争规模空前增大,战略性任务必须依靠庞大的军队集团才能完成。虽然,苏联人民的敌后游击战也为夺取胜利发挥了作用;但是,苏军的方面军群作战和德军的集团军群战役,成为战略性战役的基本样式,正规军大规模集团军群作战是胜利保障。 ![]() (图片,卫国战争胜利阅兵。) 对于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的斗争,美、英、中等国都曾给予巨大支援。法西斯势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各同盟国相互支援和共同斗争的结果。战争中,苏联与不同社会制度的美、英、中等国结成统一战线,通过联盟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避免了两线作战,获得了同盟国在战略上的有力支援或直接配合。苏联军民的战争功绩对于推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深化殖民主义体系分化瓦解的危机、促进世界各地千百万人命运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苏联的历史性胜利,造就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下图,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8周年莫斯科阅兵。) ![]() 附,苏德军力对比。战争开始时双方军事实力: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及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及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苏德军力变化:(前者 苏军,后者东线轴心国军队 )。1941年10月:苏军325万人、2715辆坦克、1460架飞机、4.3万门火炮,迫击炮。德军 430万人、2270辆坦克、3000架飞机、2万多门火炮,迫击炮 。 1942年5月:苏军510万人、3900辆坦克、2200架飞机、44900火炮,迫击炮。德军 619.8万人、3229辆坦克、3395架飞机、56941火炮,迫击炮 1943年7月:苏军661.2万人、10199辆坦克(自行火炮)、 10252架飞机、105000火炮迫击炮。德军532.5万人、5850辆坦克、29870架飞机、54300火炮迫击炮。 苏联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国,而战斗机性能却大大提升。按苏军数据,轻型战斗机方面,红军新式的雅克-9D已经接近Bf109G-6;而拉-5FN的机动性优于德军FW-190。这毕竟只是官方数据。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粗糙的苏联战斗机可靠性依然很差,瞄准具过于简单,整体而言,苏联战斗机依然落后于德国。 苏德坦克装甲方面:装甲对抗中,除了实际厚度外,装甲材质、化学成分、制造工艺和外形,也对毁伤效果起着制约作用。 战前,苏联坦克装甲质量并不低劣。战争突然爆发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导致装甲质量大打折扣。直到1944年,由于红军夺回了矿产资源,包括重要锰产区尼科波尔,苏联坦克钢质量大提高。其装甲k值(装甲抗弹能力系数)可能达到2200-2400。而德国常用装甲钢K值最高虽可达2250,由于稀有金属缺乏,德国坦克K值下降到2100。但到了1944年,德国坦克装甲钢质量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将金属碎屑融化后进行焊接,也导致强度不足,此时期德国坦克“黑豹”G、“虎王”的k值为1900-19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