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察上述权力观的基础上,卢克斯提出了三维权力观:“三维权力观涉及对前面两种过于个人主义的以行为为中心的观点的彻底批评”(16页),其目的在于,“在各种现象的背后探究那些隐藏的和最不明显的权力形式”(80页)。从根本上讲,第三张面孔的权力就是塑造各种信仰、偏好与愿望的权力。通过这样的权力,某些行动者会使他人将自身处于被支配地位看作是有益的,或者使他人相信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因而在价值理念、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接受既定的安排。所以,第三张面孔的权力涉及构建价值规范的问题:它体现为塑造他人内心的信仰、偏好与愿望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过程预先防止他人心怀怨恨或愤恨,避免引起冲突。“这可能发生在那种已经成功地预防了冲突—尽管在这里存在着一种含蓄提到的潜在的冲突—而缺乏实际的、可观察到的冲突的状态中。”(17页)其结果就是,第三张面孔的权力会使他人形成内在的约束,侵蚀、扭曲或贬抑他人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使他人不能表达甚至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利益所在。但是,被支配者并不会始终如一地顺从统治者,他们依然可能认识到其真正利益并且在适当的时机下实施反抗。因此,第三张面孔的权力在其顺利运行的状态下也会导致潜伏着的冲突:“人们在这里所经历的是一种潜伏的冲突,它存在于那些运用权力者的利益与那些被他们排斥的人的真正利益之间的矛盾中。”(17页)
《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于一九七四年出版后,三维权力观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赞同者甚众,反对者亦不少。二零零五年,卢克斯历经三十年的思考后推出新版本,援引葛兰西、布迪厄、斯科特等人的观点捍卫其理论。例如,布迪厄提供了卡比尔地区女性自我贬抑的案例。在卡比尔,女性将她们的生殖器官看作是丑陋的、有缺陷的,甚至是令人厌恶的。卡比尔地区的女性所以存在系统化的自我贬抑与自我诋毁,其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男性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地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她们,使这种观念以偏好、信念与性格倾向的形式嵌在她们的身体与灵魂中。在卢克斯看来,卡比尔地区的女性实际上就是在第三张面孔的权力的塑造下而产生价值扭曲的。 在新版本中,卢克斯也重点分析了福柯的权力理论。在学术界,许多学者将福柯的权力观称为第四种维度的权力观,认为他揭示出权力的第四张面孔。在福柯那里,权力既是具有压制性的又是生产性的,它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人们的性情,塑造出身体的姿势、行为与动作,生产出各种知识。依据这种逻辑,其结果就像福柯指出的,权力“是与社会实体具有相同范围的;在权力网络的空隙之间不存在任何原初的自由的空间”(86页)。卢克斯认为,福柯思想的实质在于,“根据这种修辞……可能完全不存在任何脱离权力的解放;同时,也完全不存在任何在各种生活方式之间进行评价的方法”(86页)。然而,难道服从者除了成为权力的囚徒之外就别无选择吗?福柯也对这种问题进行了回应:“哪里存在权力,哪里就有反抗,可是,或者更确切的结果是,这种反抗从来不存在于与权力相关的外部事物的状态中。”(Foucault,p.95)但是,福柯在浓墨重彩地描述权力机制的效用时,却未细致地考察权力机制的类型、变迁与结果。所以,在卢克斯看来,福柯的权力观过于激进,具有浓厚的修辞学色彩。 卢克斯的新版本出版后,许多学者都对其做出了高度评价。普林斯顿大学的沃尔泽(Michael Walzer)激动地写道:“三十年前,史蒂文·卢克斯以他对权力的激进分析掀起了一场知识界的风暴。现在,他又重新进行了这项工作!感谢上帝!”伯明翰大学的海伊(Colin Hay)不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推崇:“就像它所包括的第一版那样,本书是极佳的上乘之作。就算再过三十年,这本书仍然是英语世界中一本—也许是唯一的一本—分析权力的经典著作。”然而,卢克斯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已经臻于完美,而是认为它在本质上也是具有争议性的(一九七四年版本):“提供一种关于权力主题的非常不完整的和单方面的解释。……它仅仅探讨了不对称的权力,也就是某些人控制另一些人的权力,而且它仅仅探讨了这种状况中的一种亚类型,也就是那种确保服从支配的类型。”(56页)实际上,所谓权力的四张面孔讨论的都是支配性的权力,都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权力。 诚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权力争论不会由于卢克斯的新版著作而终结。二零零六年,米尔斯的《权力精英》在出版五十周年之际再次“洛阳纸贵”,引起学界与舆论界的广泛关注,甚至一向自我标榜只关风月、“品位高尚”、“乐而不淫”的成人娱乐杂志《花花公子》也罕见地撰文批评米尔斯。由此可见,有关权力的讨论不可能一锤定音,而是众说纷纭。也许,正如卢克斯指出的,“参与权力的争论本身就是参与政治生活”。 (《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英〕史蒂文·卢克斯著,彭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二零一二年再版;Michel Foucault〔1978〕,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ume I: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
来自: 乡土后生 > 《7.乡建、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