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千百年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老的运河之畔。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为全国3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据史书记载 ,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当时称末口)与淮河相接。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当时称山阳渎),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明永乐十三年(1415),督理漕运的平江伯陈瑄凿清江浦引湖水通漕,使运道改变。湖嘴(今河下)成了盐商聚结之地。以致漕艘贾舶连樯,百货山列。从而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园亭林列,成就了河下明清两代三百余年繁华兴盛。其第宅园亭数目之众令人瞠目。据《河下吴承恩故居志》载:当年河下有108条街巷,44座桥梁、102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祠庙。明清时代,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明代诗人邱琼山《过山阳县》记录了河下当年的盛况: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大文学家吴承恩和温病学家吴鞠通(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巾帼英雄梁红玉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河下弹丸之地就出了55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其中沈坤(明嘉靖状元),汪廷珍(清乾隆榜眼),夏曰 瑚(明万历探花)被里人称为“河下三鼎甲”。
![]() ![]() ![]() ![]() ![]() ![]() 清道光以后,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的西坝,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河下因运河而兴,又因运河而衰,再有黄河决堤,战乱等原因,河下逐渐败落,许多名胜古迹荒废和湮没。当年的繁华盛景和旖旎风光如今已被千年的风霜斑驳成影。 但历经了千年沉淀的古楚风韵犹存,悠久厚重的运河文化仍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至今河下古镇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都是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亁鱼巷、罗家桥等是具有代表性的街、桥、巷。吴承恩故居、吴鞠通中医馆、梁红玉祠,左忠壮公祠、清真寺、古文楼等一批古迹仍保存完好。目前状元楼,韩侯钓台,漂母祠和萧湖风景区等一批园林也正在修建之中。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