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草书文徵明诗》 2013年 张海,1941年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张海《行草书杜荀鹤诗》2011年 张海先生于20 世纪6 0 年代后期开始,专业从事书法创作,对各种书体都下过精深的功夫。改革开放初期,书法开始复兴,张海调到书协工作,于是抓住一切时机,向全国名家学习。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取法隶书《封龙山碑》的基础上,融入了汉简帛书,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隶书风格面貌,在书界引起轰动,人们称之为“简隶”或“草隶”。而正当书界对张海的认识还停留在其新颖的简隶上时,1992年张海又以一幅小字行草作品在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获最高奖,再次引起书界的赞叹。 张海《隶书陶渊明诗》 2014年 诚然,张海先生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从事书法创作近六十年来,从未停止创新探索的步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创新之志不但毫无衰减,反而更加坚定。他学书之始,即以四体皆能为奋斗目标。多年来,各种书体交相递进,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继隶书和行草书取得不凡成就之后,他在楷书、篆书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鉴于在隶书创新上的成功经验,他尝试把书写性引入篆书和魏楷之中,以充分体现笔情墨趣和书家的个性,使这两种古老而且相对刻板的书体也和行草书一样,成为书家抒发个性情感的载体。 张海《篆书罗隐诗》纸本 2013年 行草书的破锋用笔,则是张海先生近年来笔法创新的一大亮点。清代书家刘熙载曾说:“笔有用完,有用破,屈金垂玉,古槎怪石,于此别矣。”然而,古来书家多用完笔,少用破笔。“破笔”一法,历史上只有明代徐渭、陈献章等少数书家用过,且未形成流派规模。张海先生近年来在行草书作品中有意地大量使用破锋,从而构成其行草书的一大特色。他对于破锋效果的追求出于偶然。他曾用一只颓笔书写而造成笔锋分岔,勉强写完后,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偶然事件使他受到启发,于是他有意进行破锋书写实验,以合适的笔墨条件,去有意地追求破锋的效果。虽然条件是人设定的,但在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则需要随机处理,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好比钧瓷中的窑变,入则一同,出则万殊,变幻无方,不见端倪,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本文转载) |
|
来自: 东方竹马 > 《书法国画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