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景点儿“樱桃沟”,虽然离我家可谓近在咫尺,但由于工作忙,后又生病,已经有些年头儿没去了。前几天,趁着春暖花开季节,我和太太前去“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在此园内),虽主要目的是观赏郁金香,但自然也要去那“樱桃沟”啦! “樱桃沟”位于北京著名的“卧佛寺”之西。小时候每逢去“卧佛寺”,必去那“樱桃沟”,我们也称之“樱桃沟花园”或“周家花园”。我认为其景儿堪与“燕京八景”相比美,虽未列入“燕京八景”,但也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美景儿。 小时候第一次去“樱桃沟”时,我父亲只告诉我是去“周家花园”。到了那里我不禁问道“为什么这花园这么大,也没看见有太多的花儿和人家儿呀”等,但是我从小儿就爱上了这景点儿。“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这些“67届”高中生面临的毕业分配去向,是广阔天地的农村或军垦农场。就在面临分配前夕的秋季一天,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了“樱桃沟”,说是游玩,倒不如说是与其告别,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离开北京,肯定不能经常来这里了。也就是在这“樱桃沟”的“水源头”,大家暴饮了那清凉纯净的泉水,个个儿喝得肚子都圆了!我的一个同学当场创作一首词《如梦令》,开头两句就是“退谷、白鹿人静,莹石流水山亭”。走上“水源头”上面那个石亭,每个人至今都牢记那两侧石头亭柱上镌刻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听说这是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的诗句,也被列入“禅诗”……我这次和太太来这里,虽然大病初愈,但是一直走到这“水源头”、这“石亭”依然精神抖擞、丝毫不感到劳累!因为我最喜欢那镌刻着“水源头”三个大字的巍然屹立的巨石,从巨石的石隙下流出的不绝的清泉,悦耳的流水声和不时徐来的微风,尤其是夏季,那风就是凉风,此处也就成为“避暑胜地”! 如今,闻名遐迩的“樱桃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和外国的大量游人光顾。那天然景色和古色古香的人工修建的“栈道”,给游人带来享乐和方便。但是看着那遗留的、历史悠久的别墅“门楼”等,我看见不少朋友产生了诸多疑问,这就说明不少人,尤其是外地人,不知道那些与“樱桃沟”有关的历史,大概更不知道“周家花园”、“鹿岩精舍”等残留建筑的来历了。我也不是很清楚。 说到“周家花园”,这是因为在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画家周养庵曾在这里居住而得名。但是周先生却不是住在此处的第一人,据说第一个住在这“樱桃沟”的人,是孙承泽,他祖籍山东,祖上几辈人已经在北京居住,所以说他是老北京人,倒也恰如其分。此人于明朝崇祯年间,就考中进士且做了一名官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他又任吏部都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等职,可谓两朝大臣。他家就住在原宣武区,有两条胡同,即“前孙公园”和“后孙公园”就因其而得名。此人博闻强记、学识渊博、精通经、史、艺术等,大概在他63岁那年,就在这北京西山的“樱桃沟”营建别墅居住,在此著书立说。其别墅内建一石亭,名“退翁亭”,这名称倒也显示他退离官场,一心做学问的决心。有书记载,孙承泽的别墅就建在“水源头”,有“小屋数楹,其西三楹则为‘退翁书屋’”。他还有“退谷居士”的名号,也是因为他住在这“樱桃沟”的“退谷”而得名。“樱桃沟”昔日的主体建筑,就是“鹿岩精舍”。但是,我多次来这“樱桃沟”,既看不见成形的别墅,也看不见那“舍”,只是把听说的情况写在这里,算是抛砖引玉吧! 如今的游人畅游这“樱桃沟”,由于有那绵延数里的木头栈道,上下山又方便又省力,更可以在栈道饱览山水。沿途那些勤劳的清洁工,保障了这里的卫生环境整洁。但是我母亲晚年来“樱桃沟”时,还没有这优越的条件。那年,我母亲刚大病初愈,这位被某些医生判处“死刑”的老人,经著名的中医“四大名医”孔伯华老先生的弟子精心治疗后,不仅恢复健康,而且来这“樱桃沟”游览时,精神抖擞地一直走到“水源头”,沿途留下几张珍贵的留影!我母亲去世后,每次来“樱桃沟”,我总是深情回忆起那次与我母亲来“樱桃沟”的情景,那也是我母亲最后一次来这里,十几年后因病逝世。 “樱桃沟”,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空气清新,环境幽雅,但是如今这“优雅”二字不应该用了,因为来自我国四面八方的游人,其素质自然良莠不齐!这倒是使游览“樱桃沟”时,会感到扫兴!特别是那些丢人丢到国外的“游人行为”,也使这京西胜境蒙羞!所以我希望人们一定要保护好我国的名胜古迹、历史名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