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随大师的足迹,寻找诗意的教育

 梦帆543 2015-05-05

跟随大师的足迹,寻找诗意的教育

——以常识的判断重温行知先生文章三篇

福建漳州·孟靖岳

近期,行知乡村读书会有个共读项目:要以萤火虫般的光亮,逐渐照亮美丽的夜空。这次阅读的文章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几篇。那就索性按照教学、教学做、合一下的教材这样的顺序读下来。

教学合一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责任场域,即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在这种场域里,不是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并且一生二、二生三,举一反三。达到自动自得自觉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责任场域的主导者是教师,并且这个场域一般是放在教育场所中。

责任场域中的发射反馈机制,使得第二个理由有了建立的必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本身都即时发射者又是反馈者。发射反馈讯息的速度和数量是由相对被动的学生主体决定的。

如果说以上两个步骤是一个相对稳定静态的发射反馈机制,或者是一个闭合的场域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一个动态的模型继续建构完善这个场域,使其真正趋向稳定常态。很明显,一个互动的课堂里面,不是把一桶水,分到若干小瓶子里,而是要修好一根水管,不断的适应这片蒸发极快的土地。其中,教师的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学的补充,学生的学,也需要教师源源不断的教的促进。从而逐渐出落出来一个活泼的、常态化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陶行知先生那里,教学可不是只在屋子里耍嘴皮子,还是要到广阔的天地里挽起袖子的,一开始人们对教学做合一的误解就逐渐显示出来。1927年的《教学做合一》就给出来了更清晰的介绍。

基本的框架搭起来以后,就需要配教材了。1931年,先生列出来《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给我的感觉是“活泼求真好读”的“生活百科全书”,如果编成读来,少说也是个万事通,怎么着也不会在基本的生活上作难。

三篇通读下来:说到底,先生是个现实做派,他就是这么一个行知的人。文章读来不难,也不全是讲大道理的做派,用一句现代话的讲叫做“可操作性很强”。其实在现代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哪个不需要做这种规律性的回归呢。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那么多种,究竟哪个不需要循着这“实实在在、求真务实、活泼灵动”的道路探索呢?

看现在的学校,平常见着老师自讲自的,不顾不问、不启不发,竟然也怡然自得的讲解45分钟,或潇洒、或坦然、或郁闷的走下台去!也有满堂念着PPT的教职人员们,任何一个学校都呈现弥漫状态的低头族们、数不尽的带着近视镜的少年们,那迷茫的眼神和无辜的笑脸。教学做离他们竟然真随着时光的流失,越来越远了么?

(全文共计1000字,写于20155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