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书法艺术抒情的最高境界

 百了无恨 2015-05-06

 书法艺术是是由纯抽象的线条组成的,从字面上看,“书法”似乎就是有关汉字的书写方法、法则。其实远非如此简单。因为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还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民族、审美意境相纠结。

在世界文化中,唯独中国文化产生了书法,阿拉伯国家虽然也有书法,但是以装饰艺术为主,和中国书法以文字表现为主有本质的不同。也就是说书法能离开文字书体而独立存在,所以欲知书法而不知文字书体,就谈不上学习认识书法。自古以来先后出现过的书体,大致可分为篆、隶、真、草四种。行书属于草书的一种,举草书而行书便包括在内。


概而言之,草书为篆、隶、真三体省约、快速得书写形式,所以自古以来有草篆、草隶、章草、今草(小草)、狂草等名称。而今天我们所认为的草书,其所指则明显倾向由真书快速、省约而形成的今草书和狂草书。据汉末赵壹《非草书》中记载,秦代已有草书。许慎《说文解字》中称:“汉兴而有草书”。因此可以说草书萌生于秦而成形于汉。


草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简化的点画符号或引带来替代文字的结构和部首。

2.用连笔的方法加快书写的速度。

3.草书中的某些字常带有数种笔顺,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转换笔锋,使草书在流畅中得势。

4.草书人们一般很难理解和辨认,但它的形式美所包含的运动感、节律性、和谐状态同各门类艺术有通感。草书:书法艺术抒情的最高境界


草书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而笔者更为崇尚狂草。这是因为狂草是书法艺术中最奔放、最自由、最能抒发书者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狂草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书法实用的目的,从而升华至纯艺术观赏的领域,故此草书或谓书法艺术中抒发情怀之最高境界。


狂草又名大草,它与小草的区别除了字的大小以外,主要是指其部首省减、字形抽象的程度更甚至于小草。狂草,顾名思义即狂放不羁,跌宕飘逸。其用笔速度大大加快,“使转”成为狂草的基本笔法;章法则更强调黑白的浑然一体,无论黑与白,都具有一种动态感。狂草的容量最大,能集各种书体的技法于一体,笔法变化也最丰富,对书写时精神境界的要求和情绪的孕育也非常讲究。所以说,狂草书又是一门宣泄心灵情感的艺术,它蕴含书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受。


人们一提到狂草,自然就会想到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怀素。杜甫曾形象的描绘了他观赏张旭草书后的感受。“铿铿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强烈的情感像山洪暴发般地倾泻在张旭的草书创作中,使他的书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窦冀有诗形容怀素狂草的创作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从中可见狂草书写速度之快和情绪之激动。由于作品是书写者气质、修养、性格的积淀,所以,书法的线条,最终成为人的心灵的流程。旭素大草,都有一个明显特征,即取象殊立意新,并臻于古淡的艺术境界。


草书作为书法艺术,它必然要反映人的精神、情感的体现。世界上从来没有不表现人的心灵的艺术,书法亦是如此。如颜真卿在起草《祭侄稿》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愤激情之中,其它一切均置之度外,线条节奏随着感情节奏的展开,二者亲密无间,融为一体。而今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第一步实现书者的艺术理想进入审美境界。读一首诗,看一幅字画,人们常常通过有限形象的优美造型来捕捉和领会某种更为深远的意味,从而获得美感享受。


当然,草书在书法艺术中,难度较大,也是不易学。苏轼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奔。未有未能立而走者。”因而,学草书要先识草字,过技法关。并要具备先天的禀赋等,才能涉足。书法作品中意境是否完美,还取决于书家的“字外功夫”,通过学古帖,识草法,运用古代书法大家的疏密相间,参差错落,轻重缓急,虚实隐显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联想,或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或如奔雷坠石、鸿飞兽散等。如果缺乏这些“字外功夫”,是很难进入意境完美的书法艺术圣殿的。

律动的草书

  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书,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书。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书法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律之流。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尘点的黑白世界中,书法家物我俱忘,化机在手。书之玄妙于此达到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之神妙

  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精神。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书家物我两忘,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羽化登仙”。在“神融笔畅”(孙过庭《书谱》)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只见:“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自叙帖》)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书法之妙于此达到其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的神妙在于传达出线条背后的道体光辉。“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理异态,自然佚出。”(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事宜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是以夫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皆不知其然也。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张怀瓘 《书议》)

  草书之意境

  欣赏草书的意境,是直观心灵的运行和线条的“时间的空间化”。观书如览胜,需从其表层深入下去,而品味书法精神内涵和奇伟瑰丽之境。观书是心谈、是对话是人生境界和审美趣味的测量。俗者见妍,雅者见韵,“然有一分灵,即带一分蠢;有一分秀,即带一分俗。灵而不蠢,秀而不俗,非既得笔墨外因缘,又尽笔墨之能事,其安能知之?佛界有若干大,魔界即有若干大。”(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

  张怀瓘说:“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愚智,研味则骇于心神,百灵俨其如前,万象森其在瞩,雷电兴灭,光阴纠纷,考无说而究情,罕无形而得相,随变恍惚,穷探杳冥,金山玉林,殷于其内,何其不有,何怪不储。”(《评书药石论》)

  

  观草书如观阵,需具慧心明眼,方能观章见阵,心有所得。康有为说:“夫书道犹兵也,心意者将军也,腕指者偏裨也,笔锋者先锋也,副毫者众队也,纸墨者器械也。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古碑犹古阵图也。执笔者束伍也,运笔者调卒也,毫者选锋也。”(《广艺舟双辑》)

  好的书法总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召唤结构”,等待着欣赏者对其点画之规、谋篇布白、线条萦带、墨色层次加以审美判断。以“悦目”者为下,“应心”者为上,“畅神”者为上上。由筋见骨,由形觑神,由墨知笔,由线悟气。心与字涉,神与物游,于草书动静简泊之中,获杳冥幽远之理。

  最高境界

  总之,艺术家创造意境的历程导致其与哲人的同归而殊途: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一种由形入神,由物会心,由景至境,由情到灵,由物知天,由天而悟的心灵感悟和生命超越过程,这是一个变有限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化实景为虚景的过程,一个个体心灵与人类历史沟通的过程,一个诗的直觉、想象、体验、启悟途径而与本体(天地人)相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无终结性、不确定性,及其意境各层次相生相对的特点,使书法的意境成为一个召唤结构而幽深绵渺,难以穷尽,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