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考前必防5个常见试题“陷阱”

 许愿真 2015-05-06

1.利用名称相似的概念设置陷阱

识破陷阱:为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利用名称相似、相近的概念设置陷阱,以达到检测目的。

【例1】 下列对细胞有关知识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丙酮酸等有机溶剂中,可用丙酮酸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

B.植物向光生长是单侧光引起生长激素分布不均的结果

C.经碱性染料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镜检时可看到每条染色体被染成深色

D.白化病的本质是基因突变,不会传染给下一代

【解析】 供选答案中利用“丙酮”和“丙酮酸”、“生长素”和“生长激素”、“染色质”和“染色体”、“遗传病”与“传染病”等名称相近的概念设置陷阱。如果审题不仔细,容易落入A、B选项的陷阱中。如果对染色质和染色体出现的时期不理解,易落入C选项的陷阱中。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传染源传播的疾病。比如感冒就是一种传染病但不是遗传病。如果不清楚这些,会排除D选项,同样落入陷阱中。答案:D

跳出陷阱:学习时要对相似概念进行对比,不仅比较概念的内涵,包括概念本身、关键词等,还要比较概念的外延,如某种物质的化学本质、产生场所和作用等。解题时仔细审题也是跳出陷阱的必要方法。

2.利用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设置陷阱

识破陷阱:某些结构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但在某种情况下不存在,某些结构在生物体的一般结构与特殊结构中存在的数量不同,这就引起生命活动方式的改变或强度不同,为了考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命题者往往利用这些特殊性设置陷阱。

【例2】 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线粒体是人体所有活细胞的能量供应站

B.人的心肌细胞中线粒体和细胞核数量都比一般细胞多,这与心肌细胞代谢特别旺盛有关

C.由于兔血液中红细胞含量较多,可利用其提取DNA和血红蛋白

D.蓝藻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解析】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靠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无氧呼吸供能。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用于提取DNA。蓝藻是原核生物,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无叶绿体,光合作用在光合片层上进行。心肌细胞不像血细胞和皮肤表皮细胞通过死亡和再生进行更新,而是通过蛋白质更新延续生命,为适应旺盛的代谢和快速更新,其线粒体和细胞核数量都比其他细胞多。心肌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和蓝藻细胞在结构上都具有特殊性,这使它们的生命活动也具有了特殊性。答案:B

跳出陷阱:学习时注意研究具有特殊性的细胞、器官和生物体的功能特点,掌握其生命活动的特殊性。

3.利用思维定势设置陷阱

识破陷阱:由于常见,所以考生往往对同一现象的判断产生定势思维,而命题者往往利用考生的固有思维定势设题,旧瓶装新酒,使考生落入陷阱中。

【例3】 叶绿体的DNA能指导自身蛋白质在叶绿体内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DNA能够转录            B.叶绿体DNA是遗传物质

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              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解析】核糖体是细胞质中一种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受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还没有把题干的要求认真看清楚,就不假思索地选择C项,而落入陷阱。答案:D

跳出陷阱:(1)细心审题,抓关键词,找突破口;(2)层层挖掘,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3)通过现象看本质,弄清实质性问题;(4)排除干扰信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4.利用日常用词与生物学名词的同词异义设置陷阱

识破陷阱:日常用词与生物学概念用词相同时,由于日常用词的“先入为主”,往往误导考生,使考生对题目的理解停留在日常用词层面而落入陷阱。

【例4】 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吃掉雄螳螂,这属于捕食关系

B.一个自然池塘中的鱼只有水平分布,没有垂直分布

C.寄居蟹和海葵生活在一起,海葵用触手保护寄居蟹,寄居蟹更换环境给海葵带来更多食物,但两者并非共生关系

D.玉米不过度密植,目的是减少玉米植株间的竞争,提高产量

【解析】 题中的“捕食” “鱼” “共生”和“竞争”既是生物学专用词,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两种情况下的含义差异颇大。在生物学上,A项属于种内关系,而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项中的“鱼”不只是一个物种,因此既有水平分布,又有垂直分布;C项属于共栖,而不属于共生; D项属于种内斗争而不属于竞争。答案:C

跳出陷阱:重视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仔细阅读生物学名词的定义,当其与生活用语中的某些词语雷同时要进行分辨,以求全面准确理解生物学名词的含义。

5.利用数据干扰设置陷阱

识破陷阱:利用某些数字在某些范围中的高频率使用对考生进行干扰,改变考查目标或范围,使“不假思索”的考生落入陷阱。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用豆荚黄色(Vv)、种子圆粒(Rr)的豌豆植株自交,子代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0∶0

B.组成人体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共有8种

C.人体肌细胞和乳酸菌分别分解1 mol葡萄糖,前者释放的能量约是后者的19倍

D.人体红细胞氧化分解葡萄糖产生的CO2进入血浆通过2层磷脂分子

【解析】 A项利用“豆荚”和“子叶”是不同结构设置陷阱,通过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经典实验F2性状比例进行干扰,使考生认为此项说法错误。由于豆荚颜色由母本决定,所以豆荚全为黄色。B项利用“核酸”与“遗传物质”的包含关系设置陷阱,通过核苷酸种类数(共8种)进行干扰,使考生误入陷阱。人体的遗传物质只有DNA,组成DNA的核苷酸只有4种。C项利用“能量”和“ATP”的不同设置陷阱,通过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乳酸发酵)生成ATP的数量比(前者约是后者的19倍)对考生进行误导,使考生落入陷阱。实际上前者释放的能量(2 870 kJ)约是后者(196.65 kJ)的15倍。D项利用“无氧呼吸”和“乳酸发酵”的范围不同设置陷阱,利用考生对红细胞无线粒体,细胞内物质只要通过1层细胞膜,即2层磷脂分子便进入血浆的特殊性进行干扰,误导考生进入陷阱。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生成乳酸获得能量,这一过程不产生CO2。答案:A

跳出陷阱:遇到熟悉数字时,要审查该数字是否适用于考查目的和范围,以防落入陷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