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处世篇 . 醒世箴言《名人格言录》(11-20)

 愚雅轩 2015-05-06

 

中华文化处世篇 醒世箴言

名人格言录(11-20)

11、傅巽 

11、  傅巽(三国)

    傅巽(xùn)(生卒年不详),字公悌 。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傅介子之后。汉末三国时评论家。原为刘表之臣,后劝说刘琮降曹,为曹操所任用,封关内侯。后迁任散骑常侍,曹丕即位后成为待中、尚书。于魏明帝太和年间去世。有文集二卷。

    其人容貌端正,且博学多闻,曾评庞统为“不完全的英雄”,评裴潜为“品行清风亮节名扬四方”,评魏讽为“谋反为早晚之事”,皆一言命中。

《座右铭》【原文】

    昔在上古,结绳而誓。降及后载,易以书契。书契之兴,兴自颉皇。肇建一体,浸遂繁昌。弥纶群事,通远达幽。垂训纪典,匪笔靡修。实为心尽,臧否斯曲。厥美弘大,置类鲜俦。德兴之著,惟道是扬。苟逞其违,祸亦无方。

【译文】

    从前,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结绳进行约誓。到了后代,换成了文字。文字产生自仓颉。开始时只是创建文字的一部分,后来渐渐地繁荣昌盛起来。它能记载所有事情,并能通行到远方和偏僻的地方。留给后人作为训诫,记载重大的典礼,没有笔是办不到的。它实为人们智慧的杰出产物,善恶得失由它记载。它的美是宏大的,各种东西很难和它相比。道德的兴盛由它记载,惟有真理它才宣扬。如果违反了这点,祸也不知道从哪里来。

12、诸葛亮 

12作者:诸葛亮(三国)

    诸葛亮(181年-234108[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诫子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险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成就德行。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着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13、魏文帝 曹丕

13、曹丕(三国)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6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1]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黄初七年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诫子》【原文】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烂,为其掩避,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然行之不改,久矣人自知之。用此任官,不亦难乎?

【译文】

    父母对于子女,纵使用尽心思,来为他们遮掩隐蔽,以不使乡党、朋友知道他们的过失,但是一味的这样下去而不加改正,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会知道的。如果以这样的道理作官,不也是很难的吗?

姚信《诫子》1 
姚信《诫子》2 
姚信《诫子》3 
姚信《诫子》4 

14作者:姚信(三国)

    姚信,魏晋时期人物。生卒年不详,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三国志》、《晋书》未列其传。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史传和其它文献中。

    姚信生卒年代,因《三国志》未列传,故亦无法考订出其准确时间。据台湾学者简博贤考证,顾潭坐徒交州,见流二年,年四十二卒于交趾(谭弟承年三十七卒)。是谭卒在赤乌十年(247),年四十二,逆数推之,当生于建安十二年(207)。姚信与二顾并为陆逊外甥,与谭同居选部,《陆逊传》置姚信于二顾之后则其生年当不早于建安十二年。宝鼎二年(267),姚信以太奉使迎神,时年六十左右,则卒年又在其后。即姚信当生活在207年至267年这一区间前后。(见《今存三国两晋经学遗迹考》,三民书局)此考可信。

   根据史志记载,姚信易学著作有《周易注》。《隋书 · 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经典释文·叙录》皆著录,并云“十卷”。阮孝绪《七录》谓之“十二卷”。

《诫子》【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衹所以自毁耳。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15、鸟尽弓废 卞兰的人生命运 

15作者:卞兰(三国)《座右铭》

    卞兰。三国时期魏国学者,道家。曹操内侄(卞皇后弟卞秉之子)。少有才学,袭父爵为开阳侯。哲学上,承继老子无为无欲、清虚自静的思想并加以发挥,认为物欲是一切祸害的源泉,对物质享乐的追求会使人走向灭亡。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动才会使人保性存真。

    卞兰,字不详,琅邪开阳人。父卞秉,官至魏国昭烈将军,被封为开阳侯。姑卞氏,魏武帝曹操皇后,魏明帝时位至太皇太后。

    卞兰年少时就有文学才识。建安中,卞兰作了一首赋赞述太子曹丕的美德,曹丕回报说:“诗赋,是用来旁述事实情形的;所称颂的人,是要拥有美好高尚的德操的。所以作赋之人不能夸大其词,被称颂之人一定要名副其实。你的这篇赋,岂是我的实情呢?但是昔日吾丘寿王被召入宫下棋,何武等人歌颂他,犹受金帛之赐。你作的赋虽然不能相信,但你对我的情义应该受到嘉奖,现在我特赐你一头牛。”因为这件事,卞兰于是受到太子曹丕的亲信尊敬。

    父亲卞秉去世后,卞兰作为嫡长子承袭父亲的爵位,为开阳侯,被曹丕任命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

    魏明帝曹叡即位,当时卞兰见魏国南方、西南方有蜀吴二国作难,就想外放去御敌,但明帝却更希望他留在宫室内陪伴自己。卞兰常常侍从明帝,多次激烈地劝谏明帝,明帝虽然不接纳他的劝谏,还是接受他的真诚诚恳。后来卞兰患了一种病,时常口干如裂,他时常用药酒治疗,当时明帝相信巫女用巫术施法过的水会有用,就让人拿着水赏赐给卞兰,卞兰坚决不喝。明帝下诏问他这么做是什么意思?卞兰上言说治病自然要用药来治,怎么能相信巫术?明帝听后脸色都变了,但卞兰从始至终都不屈服。后来病情加重,以至于身亡。

    当时的世人因为卞兰直言敢谏,就认为是因为卞兰折了明帝的脸面所以自杀,其实不是这样的。

15、金奖老书法家张周林行书横幅-卞兰.《座右铭》

《座右铭》【原文】

    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闭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促尼是遵。审慎汝口,戒无失人。从容顺时,和光同尘。无谓冥漠,人不汝闻。无谓幽窈,处独若群。不为福先,不与祸邻。守玄执素,无乱大伦。常若临深,终始为纯。

【译文】

    房屋高大众多,必定弄浊了你的纯真。金子和宝贝满堂,将会弄乱你的精神。美味带来灾祸,美女将使你身危。想要高爬反而坠落下来,想要发财结果却更贫穷。控制感情,堵塞欲望,是老子所珍重的。周庙里的铭文,为孔子所遵守。你的口一定要谨慎,不违逆当时的社会,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不要说人处于静寂之中,人家就不知道你。不要说你处于暗室,就可胡作非为。应该把独处与同人群共处一样看待。见着幸福,不要抢先去取得,这样就不会与祸患为邻。保持清虚玄静和质朴的本色,不要违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经常像面临深渊那样戒慎恐惧,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纯真。

16、嵇康 

16、嵇康(三国)

    嵇康(224年-263[1] ,一作223262年),字叔夜。汉族,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2]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 ,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39岁。

    嵇康身后留下了许多文学作品,不仅反映出时代思想并且给后世思想界文学界带来许多启发。其次,及其人格魅力令他在当时亦属名士,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在他身上集合了政治人物、文化人物、宗教人物等多重属性,后世学者对他的解读也趋于多元化。

嵇康信奉道教,注重养生。曾著《养生论》

《家诫》【原文】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篑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豫也。且默以视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足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

【译文】

    人如果没有志向,那就不能算作是人。但君子运用他的心志,有所想做的事,自然要衡量它好的方面,一定要事前筹划好而后再去做。如果心里想要做到的,那么口与心要结誓,至死不二,以不亲自达到目的为耻辱,期望于一定要成功。如果心里感到疲倦,体力松懈,那是因为或者为外物所牵制,或者为内欲所困扰,不能承受目前的烦虑,不能忍受细小的情思,就会考虑进退去留;一旦考虑起进退去留,就会产生不同的两种心态交相争斗;一旦两种心态相互争斗,那么原来被自己役使的心情就占了上风。有的中途而废,有的功亏一篑而功败垂成。用这样的心态来守志就会不牢固,用这样的心态就会怯懦软弱,用这样的心态起誓大多会违誓,用这样的心态来筹谋就会容易泄密;这样,遇到快乐的场面就会无拘束地放纵私情,处于安逸的环境就会尽情恣意。所以即使向繁盛的花朵那样光彩鲜明,但没有结为果实的功勋,终年到底的辛勤劳作,而不会有一日的成功。这是君子所以叹息的原因。至于像申包胥向秦求救兵的日夜啼哭,像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那样的保身洁行,像柳下惠那样的坚守诚信,像苏武那样的固守节操,可以说是坚固的了。所以用无有二心固守志向,安然的身体力行,像自然而然的一样,才算是固守志向的佼佼者啊。······

    言语,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所在。关键一动,外物就会响应,那么是非的形貌就会明白了,所以不可不在言语上谨慎。如果对于意旨不能很好的明白,而自己的本意又想说出来,那么应当担心会因为不明白而产生失误,姑且忍住不说。之后再观察先前不说此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么说明先前的要说或许有不可说的道理。既然这样能够不说,做得全面一些就很好了。况且世俗之人传杨好话迟缓,而传杨坏话则快速,又喜好议论他人的过失缺点,这是常人的观点。座中所谈的话,自然不是什么高明的议论。但是其中的动、静、消、长,小小的异同之处,只可居高而对待,不值得应和作答。不符合义不说,安静而敬重道义,难道这不是缺少后悔吗?人们有互相争辩的,还不知道得失在哪一边时,千万不要参与进去。还要静静的观察他们,其中的是非将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一方有小是而不值得首肯,一方有小非而不值得非议,到最终可以不说而对待这种情况。即使有人要问你的见解,还应当以不解是非推辞掉。·····

17、傅玄

17、 傅玄(晋)

    傅玄(217年—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傅燮之孙、傅干之子。

    傅玄幼年时随父亲逃难河南。专心诵学,性格刚劲亮直。举孝廉,太尉辟,都不至。州里举其为秀才,除任郎中。后参安东、卫将军军事,转温县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任内颇为称职,曾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五等制建立,封爵鹑觚男。司马炎为晋王,以傅玄为散骑常侍。西晋建立,进爵鹑觚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后拜侍中,因事被免官。又任御史中丞,提出了有名的“五条政见”。后升任为太仆,转任司隶校尉,因当众责骂谒者及尚书被劾免。不久即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刚。后追封清泉侯。

 《澡盘铭》出自《傅子》卷六 (《全晋文》卷四十六)

    傅玄的铭文通常是在咏物中寄托作者的情志,成为其安身立命的代言,因而极少单纯咏物之作。例如:《笔铭》言“正色玄墨,铭心写言。”在对笔的外形简单勾勒之后,即言笔的神圣职责是“铭心写言”,充满了凛然正义的劝诫。《澡盘铭》“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水之清,犹可秽也;德之修,不可废也。”把洗澡这样的日常生活琐事上升到道德的说教。

【原文】

与其澡与水,宁澡于德。
水之清,犹可秽也;德之修,不可废也。

【译文】

    与其在水中洗澡,毋宁在道德中洗澡。
清清的水,犹可污染;品德之修养,不可废弃。

18、潇立 《谢灵运与吏民别》 瑍公幼子公义,字灵运。
少好学,灵心秀质,吐吸山川,与颜延之齐名,文章为江左第一。  

18、谢灵运(晋)

     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东晋末,历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刘毅记室从军、相国从事中郎等职。入宋,降爵为侯,任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任永嘉太守。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后为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为人弹劾,朝廷收捕,兴兵攻宋,兵败,后被杀。文与颜延之齐名。有明人辑本《谢康乐集》。

《书帙铭》出自《全宋文 -- 卷三十三》

【原文】

怀幽卷赜,戢妙抱密。
用舍以造,舒卷不失。
亮惟勤玩,无或暇逸。

【译文】

怀藏着幽深,包含着精微,收敛着奥妙,怀抱着精密。
无论使用或不用,它都可以容纳。无论是舒是卷,它都能毫无过失。
确实应该勤玩味图书,不要有什么闲暇和安逸。 

19、姚崇 

19姚崇(唐朝政治家)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开元初,奏请禁止宦臣、贵戚等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的营造等十事。开元四年(716),引宋璟自代,与宋璟并称贤相,史称“姚宋”。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口箴》:

    唐天授年间,在朝廷任职的姚元崇,鉴于“时王公大臣多以言语不慎密为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所陷”为规戒时人和自己的言行,他写了一篇“口箴”作为座右铭。其文曰:

    姚崇的这篇《口箴》,对当时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口箴》被刻于碑石,代代相传。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二月,唐武宗名相李德裕被贬至东都洛阳时,到慈惠坊拜访了姚崇的玄孙姚勖,还特意瞻看了姚崇的《口箴》石刻。

【原文】

    君子欲讷,吉人寡辞。利口作赋,长舌为诗。斯言不善,千里违之。勿谓可复,驷马难追。惟静惟默,澄神之极。去甚去泰,居物之外。多言多失,多事多害。声繁则淫,音希声大。室本无暗,垣亦有耳。何言者天,成蹊者李。似不能言,为世所尊。言不出口,冠时之首。无掉尔舌,以速尔咎。无易尔言,亦孔之丑。敬之慎之,三缄其口。勖哉夫子,行矣勉旃。书之屋壁,以代韦弦。

【译文】

    君子说话要迟钝,贤人话少。古人就警戒那些能言善辩的小人,把长舌妇写进诗中。如果你的这句话不好,到处都会碰壁。不要认为说出的话可以收回来,那是驷马难追的。只有静默,才能使心神极度清净。办事不要过分,要置身于尘世之外。多说话,过失就多。多事,就是多害。乐声繁密就会过滥,听不见的声音反而最大。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暗室,到处都有人看着你,隔墙也有耳朵。天说什么话呢?而有四季产生,百物生长。桃李不说话,树下也能形成一条小道。他们都似不能说话,但为世人尊重。话没有说出口,却处于当时第一的位置。不要耍弄你的舌头,以免招来灾祸。你不要轻易说话,轻易说话也会成为大丑事。严肃谨慎,紧紧闭住口。先生要勉励自己,努力去行动。写在屋壁上,以代替韦弦。

20、陈子昂画像 

20、陈子昂(唐)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20陈子昂《座右铭》1
20陈子昂《座右铭》2 

《座右铭》【原文】

    立身贵廉明。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白硅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原文】 

     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侍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当官要注重公正慎重,立身贵在廉民。待士要追求谦让,临民崇尚宽大平和。处理狱讼要正直,审察案件必须根据实情。对于别人的诽谤议论不值得怨恨,对待自身的宠辱要无动于衷。装满了液体的器皿,会经常担心流出来,站在高处本来就要忧虑跌倒掉下来。诗礼固然可以学习,郑卫之音不要听。幸而能够修养自己真实的操守,不必去沽名钓誉。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灭,对自己的诺言要一诺千金。要像秦穆王对待盗杀自己马匹的人那样温和,要向楚庄王对待调戏自己爱姬的人那样宽厚。言行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生死都可以扬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