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上是什么村?”“金龙村。”“他们为什么生活在山上?”“山上有水洗澡吗?”孩提的我就经常问我娘。(从我们村就可以看到很远处的金龙村)虽然那时我娘几乎每年都要带我走小路经过金龙山山脚走蓝田到里梓坑堂舅家作客,但她也没去过金龙山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今天随教育群徒步金龙山,终于可以解开孩提的疑问,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她美丽的芳容了。 我们乘旅游公交到石碧山下车,开始沿公路前行。 金龙山也是黄山余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她背对黄山,南望白岳齐云山,海拔870米。远眺整个山脉像一条腾飞的青色巨龙,最东边的峰顶是昂起的龙头,山上的树木犹如龙鳞,山势向西蜿蜒逐渐降低,宛如舞动的龙身。 沿途我们看到那里茶山上空无一人,与我们黟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忙着采茶做毛峰,前几天鲜叶还20多元一斤呢!(我这两个星期就没徒步帮岳母家采茶)而他们这里茶多,只做绿茶,茶树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等茶叶长到两寸多长就用采茶机采,每人每天可采几百上千斤。为了减少挑茶辛劳,聪明的茶农从茶山顶到山脚架设了一条钢索,采好的茶叶只要往钢索上一挂,一眨眼功夫成百上千斤茶叶就到了山脚,然后运到茶厂加工。 茶树翠绿欲滴的老叶上流淌着一寸多长的嫩绿新叶,这些新绿特别亮丽,让我们不禁有了采摘的欲望。茶园一片片绿油油,空气中弥漫着嫩叶的淡香,茶树的美,茶山的绿,犹如一幅凌空展开的神奇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过西村到石岭我们就开始沿村村通公路上金龙山了。公路两旁绿树成荫,不时有映山红、紫藤花映入眼帘。原来村民出山的唯一通道是一条五公里长的陡峭狭窄的山路,所需物资靠肩挑背驮,来回一趟要两个多小时。党的政策好,要想富先修路,一条蜿蜒在山梁上的水泥公路将一个个村庄连接了起来,解决了金龙山人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 大概走了六里多路,我们就到了龙头之下半山之上的金龙村,它分为上下金龙村,村中民房大部分是黄泥土墙,不过粉刷一新,远看几乎看不出是砖墙还是泥墙,家家户户都通上了山泉自来水。据说金龙村的汪氏先祖就是看中了金龙山的好风水才移居于此,祈盼“居住金龙山,子孙搬金砖。” 从村中俯视山下全是绿油油的茶园,那茶树一层层,依山而植,竖看如朵朵绿色沿台阶蜿蜒而上,横看仿佛是条绿色的长龙绕山而卧。近看每棵茶树老叶厚实肥阔,绿得仿佛要流油,新叶嫩黄,毛茸茸,如同婴儿在摇篮里欢快地摆弄着四肢。这真是“一山千行绿,从春望到冬。纵横阡陌间,唯有茶园在。”茶园下面的梯田里扦插着一亩亩菊花秧,它是除茶叶之外的主要经济来源,其次是竹木、核桃之类。 过金龙村沿小路前行二三里就到了岩脚坞,这个村庄看起来相对小且落后一些。村中一位大叔讲原来村中有70多口人,由于生活环境严峻(交通不便、难娶媳妇),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成家立业了,现在只剩下20多个老年人了。 过岩脚坞再走三四里林荫小路就到南北坑,这里已通村公路,经济也相对富裕一些。村后山上是一片片一级级茶园,村前是一块块扦满菊秧的梯田,四周是枝叶茂密的山林。春末的林木上长满了新绿,比茶园中的更加浓密、更加广阔。树林中烂漫的春花,啁啾的小鸟,透露着春的灵秀,春的欢乐。置身这天然氧吧中,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呢! 沿着村公路蜿蜒而下,群驴一边走一边采摘野菜,山蕨、野小笋、鸭板菜、野艾等应有尽有。经扭坑、杨村再上公路,驴群个个已是袋满包满了,满载而归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