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为成都暴打女司机的男子叫好让人不寒而栗”的评论让人不寒而栗

 木立 2015-05-06


首先要明确,一众网友为何轰然叫好?
在看第一则视频的时候,大家是出离于愤怒的。这种愤怒是针对打人者,大家并为拳打脚踢下的柔弱女性叫屈。但是第二则由行车记录仪摄录的视频流出之后,网络大众的评论风向就忽然转向。这个变化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呢?
第二则视频揭示了两个重要行为:两次强行变道”、“女司机的最后一次别车行为使无辜路人的安全受到威胁”。
个人分析认为,这两个行为的重新被发现,是大众舆论转向的重要原因。
这种行为也在大众评论里被屡次提及,诸如“这种女司机真有可能是杀手”之类,无需赘叙,读者尽可百度。
大众的反应也出乎意料:
“这女的不是不小心别到别人,是故意多次别车,害的人家车上那小孩都撞椅背了,这种缺德的人天没打雷劈死她算命大”
“这女司机别车,如果发生危险了,你又怎么说?这女的本身有病,得治!这男的出手确实重了点,但是也是出于内心的责任感,社会渣子总是需要有人来教训的,现在的媒体都是一泡屎,没有民族责任感!”
但是我们发现,这种类型的评论明显违反了我们所熟知的道德。
好,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道德是社会秩序产生的。旧的社会秩序产生旧道德,新的社会秩序必然产生新的道德。可惜的是,道德的构建与解构是后发于社会秩序的构建与解构。也就是说,当新的社会秩序刚刚建立起来时,不但法律没有跟上,处在空白地带;旧道德观念也处在一个将崩溃而未崩溃的尴尬地带。
女性弱势需保护、打人不对,这是我们传统的道德观念。
但是在此次事件中,大众反应却出离于道德的范畴。根据人群对社会秩序选择的趋利性原则进行判断,在机动车行驶规则上,已经出现了一次涉及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大矛盾。
这个大众利益就是交通安全的基本利益。
女司机强行变道、女司机选择在行人旁边强行别车等行为,是非常有可能加诸大众自身的行为。男司机暴打强行变道的女司机,是不太可能加诸正常遵守交通规则的社会大众自身的。
面对一个不太可能加诸自身的危险事件,与面临一个有很大概率加诸自身的危险事件,两者相较,社会大众为后者而出离愤怒,而对前者的感受稍浅;这样的现象是符合人类行事的趋利性、自卫性原则的。根据事情的发展,与借由此事而产生的情绪继续发酵,出现了诸如“为暴打强行变道的女司机而叫好”的现象,就是意料之中了。
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个大众变化中深挖大众的诉求。

什么诉求?
完善道路安全法规的诉求。具体的陈述方式,烦请法律界人士帮助。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对那些做出了违反交规的危险动作,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人进行处罚。

这是预防恶性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普及交规的重要手段。


强调一点,意料之中不代表行为正确。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意料之中代表的是成功地推测除了事件走向,或者说是针对结果成功进行了动机分析,本文显然是说的后者。情绪发酵并非是什么好词,很多犯罪事件就是情绪发酵所导致的。本文并不是为暴打女司机而叫好,而是借由这个社会现象分析背后的缘由。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大问题,希望读者们镜鉴。
针对打人者的那个男子,他在别人侵犯了他正常交通基本安全之后,并在此次侵犯已经结束之时,主动、有目的地侵犯他人人身安全,施暴于他人,这是触犯法律的。此事水落石出,无可辩驳。

这则事件的后续报道很多。从打人者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被曝出之后,诸如双方面都有责任等类似言论层出不穷。审慎判罚是交警的事情,不论此事的起因到底如何,有几个点是不会变的:1、打人者须承担法律责任。2、此事件背后的大众交通安全诉求不变。尤其是第二点,因此,这篇文章的论述基石仍然稳固。


因此,我们并不分析打人者的反应,分析的只是大众的反应。这篇反驳文章也并不针对于那些针对打人者进行谴责的文章,而只是针对于那些针对于大众反应进行谴责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的《为成都暴打女司机的男子叫好让人不寒而栗》,把事件起因仅仅是简单归结于“路怒症”,并未深挖。而且为了论点,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两次强行变道”、“女司机的最后一次别车行为使无辜路人的安全受到威胁”等重要重大侵犯大众交通安全的行为。
这是典型的预设论点找论据的作文方法。
在这种评论做派中,我们看到的是评论者的无脑思维,看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占据现有
道德制高点的懒汉做法、流氓做法。
在中国,媒体的职责之一是引导社会舆论。这不是一句空话。引导舆论,根本目的并不是维稳、捂盖子。而是发民蒙、集民智、传民意、引导民声。这才是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必备的手段就是:分析舆论。分析舆论也是引导舆论的重要前提。
你一个评论者、一个媒体人,不仔细分析这种社会舆论背后隐藏的重大利益诉求,反而跟民意拧着来,这不仅是智商问题,简直就是严重渎职。

多说两句,媒体,或者在中国叫宣传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反映社会动态的重要职责。在中国,这种职责有增无减,很多重要法律的制定、体制机制的改革、甚至是重大政治变革,都是媒体关注、放头炮、炸盖子等推动的。
无须穷举,略数一二便知:南方谈话的报道、社会收容遣返制度的改革。
当然,做这种评论是有阻力的。阻力多种多样:政治阻力、民意阻力、旧秩序阻力等。反高压政治者,当时就能博得好名声。反错误民意者,就难了点,要被悠悠众口先骂个狗血淋头。反旧秩序者,就更加难了。不但要有前瞻性,还要解释,普及。就譬如那些近代以来引领新文化、反对封建糟粕的媒体人(此处应放宽于一切大声疾呼之人),是多么地不易,多么地具有开创之功。
可是这篇文章,却一点都不难做。首先,没有政治压力。这是很难得的。其次,民意也资瓷。这是更加难得的。唯一的一点,就是费点功夫罢了,捋清事件、分析原因。可这点功夫都不愿意做,可见某些媒体,懒字当头。
这篇文章,实在是评论界之耻。


附录某评论链接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5-05/05/c_111518073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