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易理浅探七:悊与哲

 有容乃大785 2015-05-06




甲骨文易理浅探七:悊与哲

一、悊

(一)字形演变


(二)参考注释

1、《集韻》哲,古作悊。

《前漢·法志》聖人旣躬,明悊之性。

《五行志》視之不明,是謂不悊。

《韋孟·在鄒詩》赫赫天子,明悊且仁。

2、《漢書》引臯陶謨,知人則哲,亦作則,悊。

蓋大篆从心,小篆从口。今文多作哲,隷用小篆也。

(三)本义探寻

悊,没有甲骨文资料,很明显是个会意字,出现时间比较晚。但是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折”却是有甲骨文字体的,而且很形象,就是两只手用力将一个物体折断。下面加上“心”,显然是表示在心里做出决定、决断、或者决策。

我们已经知道心属礼火,礼德正能量充足,心明眼亮,做出的决策肯定是正确无误的。所以在古代,这个“悊”字,就是具有慧性、灵性、大智慧的象征。

二、哲

(一)字形演变


(二)参考注释

1、《爾雅·釋言》哲,智也。

《書·舜典》濬哲文明。

《說命》知之曰明哲。《洪範》明作哲。

《揚子·方言》哲,知也。齊宋之閒謂之哲。

《前漢·于定國傳贊》哀鰥哲獄。《註》師古曰:知獄情也。

2、《說文》或作悊。《廣韻》與喆同。

3、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知也。

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

(三)本义探寻

这个下面带“口”的“哲”字,其实还是由下面带“心”的“悊”字演变而成的。出现的时间更晚,所以也没有甲骨文资料。

从最初的金文看,也是下面带“心”旁的;第二个金文还带有一个眼睛在观心,意在说明慧由心生。到小篆初期,仍然保持着观心开慧的修身内涵。

当这个观心开慧的修身内涵逐渐丢失以后,就出现了带“口”的“哲”字。其内涵完全变了,重在表示眼耳鼻舌(口)身意的六根之“智”,表示人的后天知识渊博,智能高了,但内心的先天慧性却丢失了。

三、学习小结

悊与哲,按照汉代《说文解字》的解释,认为是一个古今通用字,先秦之前的古文为“悊”,之后的今文为“哲”。

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个由心到口的字形变化,其中隐含的信息是真实反映了人的先天慧性向后天智识的逐步退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教育不断丧失道德正能量支持的标志。

中国古代伟大的悊学家庄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深刻论述了这个变化,其《庄子·缮性》篇中说道:“心与心识知(智),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意思是说,人类逐步离道失德的根源,就在于人心对于后天智识的无限追求,从而陷入道德精神能量的损耗枯竭。为了填补精神空虚,就不断外求文饰娱乐以满足感官享受,从精神到物质都以贪得无厌的个人占有利益为目的。这种无休止的贪欲外求就泯灭了人类与生俱来、而且是最为宝贵的道德真性;迷失了原本纯洁无暇如同婴儿一样的道德真心,身国内就开始产生困惑于生老病死的乱象,最终无法回归生命最初的德一圆固境界。

看看我们各家的小孩子从进入幼儿园起,就被家长和老师强行施与“文灭质,博溺心”的唯智教育了。人生之初,就早早失去了心灵成长的自由和快乐···他们的未来能幸福吗?

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我们必须深刻反省啊!

学习熊春锦先生有关著作参考书目:

1、《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

2、《道德复兴论修身》

3、《道德教育贵修身》

4、《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