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iseSearch

 gdbluesea 2015-05-06

香港政府刚于4 月22 日公布委任教育统筹委员会新主席,任期由4 月30 日开始,教育统筹委员会的角色及组成再度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历任6 年,上届主席郑慕智博士2009 年上任之初,正值全港新高中学制正式开始推行。至今新一届主席雷添良先生刚接任主席一职,第四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已行将结束。

作为本港「最重要的教育谘询组织」(引自官方网页简介),究竟教育统筹委员对于新学制过去6 年推行如何总结?对于香港教育未来发展有何愿景?香港中学校长会认为教育统筹委员会有必要就这些极其重要及迫切的教育议题,尽快与学界展开专业对话。

熟悉香港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不会不知道教育统筹委员会与教育改革的历史关系。香港千禧年教改浪潮,正正是由当年教育统筹委员会揭开序幕,而新高中学制更是当年被定性为所有变革重中之重。继2000 年出版《香港教育改革建议》,教育统筹委员会从2002 年至2006 年,先后发表了4 份进展报告,以跟进这重要改革的发展需要。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2006 年之后,当教育改革由筹划至全面展开,教育统筹委员会竟再没有任何有关新学制及教改的公开报告。教育统筹委员会在《教育改革进展报告(四)》最后一段所作的承诺「教统会作为重要的教育谘询组织,将继续跟进和协调教育改革的工作和其他教育事宜,与各持份者擕手实践教育改革的目标」,结果没有下文。

我们不禁要问,当初大力推动教改、负责统筹教育的委员会,在教改15 年后的今天是怎样评价各项改革进展,教改之路是否能够贯彻原来理念、实现预期目标?还是仍在艰难之中进退失据?抑或不知不觉间偏离航道,愈行愈远?新学制对香港整体教育带来什么正面或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新学制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涵盖范围包括短时间全面同步进行的课程、教学、评核、初中、高中、大学衔接、升学、出路等多种变革,对学生学习、成长及发展影响至为广泛深远。为此,教育统筹委员会有责任进行全面、客观及独立研究,向学界与社会市民作公开谘询及检讨报告。

现行新学制检讨机制必须改革

香港中学校长会自2000 年以来,一直关注新高中学制的发展,分别于2010、2011 及2013 年进行全港学校问卷调查,并举行多次研讨会及新闻发布会。我们认为现行新学制检讨机制必须改革,由制订政策措施的教育局包办自己检讨自己的方式,改为由教育统筹委员会成立一个具代表性、专业性及认受性的委员会进行独立检讨。我们所建议的独立检讨方向,亦与教育局及考试评核局近期进行的新学制短期及中期检讨,本质上迥然不同。现时两局的检讨主要涉及技术层面,尝试在部分措施推行细节上个别微调,作为短期应变措施,这方向或未可厚非。但我们相信有效的检讨,必须触及深层问题的整体关系架构,并在政策方向上作宏观调整。

根据我们多年调查结果、业界交流及前线观察,香港中学校长会认为新学制检讨必须回应下列几个关键且环环相扣的问题:

1. 高中课程的宽广新高中课程的理念是「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涵盖各个学习领域的经历」,简单地说,学生选科可以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但在现行各种资源条件下,这种宽广而均衡的课程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实现?若未能真正实现,又有没有探究原因何在?解决方法何在?

2. 应用学习的机会应用学习的原意是在学术性学科以外开设较实用性学科,为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在现时资助及开办模式下,多少学生可以受惠?课程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是否被认受?

3. 公开考试的压力教改期望改革公开考试, 「拆墙松绑」,为师生创造空间,把时间和精神投放于学习活动,让学生发挥独立思考及创意。但经过4 届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和老师的实际经验与感受是否如此?

4. 学习经历的扩阔新学制倡议学生扩阔不同学习经历,以发掘及发展多元兴趣及潜质,促进全人发展。在现时课程、课时、考试及大学收生的影响下,学生是否有足够时间和诱因投入及享受各种学习经历?

5. 学习差异的照顾教改的原则是「学生为本」, 「永不放弃」,移除制度上的学习障碍,让每一个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发展各方面的才华。以大部分学科的课程广度及深度,能力稍逊及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能否得到公平的照顾?教改10多年,昔日所提及的多元照顾、多元出路,又是否能真正切合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

6. 大学收生的机制教改建议减少过分偏重公开考试成绩,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表现,鼓励学生全人发展。以现时大学学位有限及争相录取考试成绩特优的学生,情况是否理想?学生的个人素质、多方面能力、学业以外的学习表现,又是否被充分重视?

最需要但最缺乏整体统筹

教育改革从来是复杂、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有其历时性及延续性,需要不时检视、调整、修订及规划。统筹教育者既要了解过去的历史演变,亦要把握现在的真实情况,更要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香港教育今天最需要但最缺乏的是整体统筹,从根本问题全盘检讨,作前瞻性、具教育愿景和改革魄力的长远规划。一天我们未能走出过去「统筹缺席」的年代,香港教育的长远规划便无从开始。一天我们未能做好2000 年教改及新学制的检讨,我们便无法有效规划,为香港教育的未来揭开新一页。

这样一个历史重任,不由教改最初推动者及「最重要的教育谘询组织」教育统筹委员会肩起,还有谁更恰当?

作者是香港中学校长会主席

李雪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