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巢皇、燧皇、羲皇”

 白水清风 2015-05-07
巢皇补遗(大巢氏 
“三皇”其中有一说为“巢皇、燧皇、羲皇”, “巢皇”即指大巢氏。在《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 亦曰大巢氏。” 从姓名学定义得出的见解:“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

远古时期本有两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同称为有巢氏的部族,前者叫“大巢氏”(在燧人氏前),后者叫“有巢氏”(在伏羲氏后),一个首创巢居,一个发明房屋。《丹壶书》分别记有“大巢二世”、“有巢七世”,“大巢”、“有巢”分别为前后两部族,但“有巢”(巢湖流域)为“伏羲”(九嶷山以南的苍梧)之后裔。

发明巢居的英雄称“大巢氏”。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称“大巢氏”,跟古代尊称习惯相关。”,“大”者,尊也,敬也。古代用“大”于人称,往往体现德高、位重、辈长之类。:“古人名号与国,多以'大’称者,'循蜚纪’有大騩氏、大敦氏,'因提纪’有大巢氏,又黄帝师大填,颛顼师大款,伏羲后有大风,少昊后有大费,称舜曰'大舜’,禹曰'大禹’。”

大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东北),也有认为在山东或内蒙。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大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燧皇补遗(燧人氏)

距今万年,燧人氏已达河南,所居之地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鹗,用咀啄燧木,发出火光。有圣人从中受到启发,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后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皇。燧木取火的燧人氏族,又叫燧明国,在今河南商丘睢阳一带,当地一直流传有“燧人击石取火”的神话,有燧皇陵也位于其古城西南。

 远古时代,人们只能继续吃那些腥膻的生肉。因没火,一些野兽夜里也时常出来袭击人类。失去火种给人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就在这时,圣人“遂”出现了,他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靠天取火的历史。接着他又发明了“燧石取火”,使取火变成了很轻松的事情。人们十分尊敬这位圣人为“燧皇”。

《太平御览》记载说:“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日月之处,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据古史记载,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

燧人氏还发明了“结绳记事”,为禽兽命名,立传教之台,兴交易之道。他用柔软而有韧性的树皮搓成细绳,再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他又利用植物天然色彩,把细绳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分别代表一类事物。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这些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燧人氏为了向人们传授各种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在村子里专门筑了个土台,称作“传教台”,他时常站在台上为大家讲演。

燧人氏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距今5万年时,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河期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了摄氏12度,海水冻结,昆仑山大面积被冰雪覆盖。距今约3万年时,昆仑山雪线下滑,燧人氏族团迁徙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在那里定居下来。经过了数百代一万余年的发展,族群迅速扩大遍布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距今3万年前,燧人氏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织女结合,始称燧人弇兹合雄氏。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临泽县,其水今已枯)。燧人弇兹本部青鸟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今河北保定顺平县)。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燧人氏的直系除风姓外,还有允姓和婼姓,为燧人氏最早的三大姓。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


 

羲皇补遗(伏羲氏)

 华胥即赫胥,华与赫同意,义为赫赫光华,光华而艳丽的花朵。伏羲即包羲,开花结果,囊中裹籽核,是未来的新生命,如晨曦初见,包裹着即将新生的太阳。华胥即花胥,华与花一字,本源花图腾的鲜花,如日之晔。华胥即花醢,今言花蜜,义为光华而又甜蜜的花朵。伏羲即宓牺,宓音蜜,有袭母族名之意。

华胥陵位于华胥镇北的孟岩村,紧靠村西是华胥沟,这与《蓝田县志》中所记载的华胥渚十分吻合。华夏的“华”应为“华胥”,“夏”在甲骨文里就是个“人”字,“华夏”就是来自于华胥国的人。从伏羲诞生前到炎黄出现时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地域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黄河流域之一段。

《列子·黄帝篇》曰:“(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离)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春秋谱》曰:“华胥生男曰伏羲,生女曰女娲。”《濮州志》曰:“<禹贡>之雷夏者雷泽也。”华胥与雷夏合称华夏。

雷泽又称雷夏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雷夏即泽,雍、沮会同。”《地理志》曰:“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雷泽县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内,其地在今之旧城乡。古代的雷泽位于旧城乡与濮州之间,今菏泽市牡丹区胡集一带。

《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考古学家据此考证,今甘肃平凉地区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另外,庄浪县与伏羲、女娲活动地域古成纪(即静宁县)和大地湾遗址(秦安县)相临。在秦代祠祀华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条大川中,山有吴岳,川有朝那,朝那是湫渊的代表,地位与长江、黄河并列。

伏羲之时,天塌地陷,洪水滔滔,人类几尽灭绝,个别人没有被洪水卷走,而是借助聪明才智浮在水上,获得劫后余生,在拼命自救中,呼唤“浮兮,浮兮”,表达了生命的渴望。对于“浮兮”,有了文字以后,人们用了伏(音同“父”)羲(通“曦”,日也)这个庄严如神砥一样的字来代表昔时王者的形象。

伏羲又代表一个时代,曾经相当的强盛,伏羲的后裔逐渐分化,伏和羲分别成为两个部族,他们以祖先的名号各自建立自己的王国,伏国、戏国。在夏商,有羲国,风姓,是伏羲后裔之国。羲地在今河南登封、巩义、荥阳一带。补的繁体字是“補”,在汉代以前,“補”读作伏,因而现在我们所称的补国应是伏国。

在新密市西部牛店镇绥水河畔,巍然耸立着一座十分壮观的古城,这就是补国城址。“补,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表明补人早在中国文明曙光来临之际,已在中州大地建立了酋邦王国”。补王国,影响力巨大,它的存在,曾经威胁了炎帝的统治,而招致炎帝的讨伐,补国之君――“遂”因此次讨伐而亡。

《竹书纪年·前编》云: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都宛丘。”《尔雅·释丘》云:“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宋,大辰之虚也。陈,太昊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故为帝丘。”虚同墟,有四义:一为土丘;二为大丘;三为旧居废墟;四为故帝都遗址。古宛丘四义俱备。

平粮台古城在河南淮阳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侧,建在古宛丘之上,因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古宛丘被后人称为平粮台,平粮台即是古宛丘,太昊伏羲氏之都。这座古城的城墙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上,又叠压在龙山文化层之下。最底层的大汶口文化的年代跨度为6000年~8000年,与太昊伏羲氏所处年代基本吻合。

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分布于淮河中上游支流沙河、洪河流域,最北可达北汝河和颖河流域,最东达大别山麓皖中一带。分布地域属东夷集团势力范围,而这一地区与太昊活动范围一致,太昊墟就在今沙河以北的淮阳。贾湖类型为太昊文化、大汶口文化为少昊部族。先秦时鲁西南尚存任、宿、须句、颛叟几个风姓小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