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以嗜茶如命著称,曾说自己“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又说“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熏炉茗碗旁”,有人统计过他的诗作中写到茶事的就有150首,其茶事题材的绘画数量亦很庞大,有多幅茶图传世。 茶在明朝文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高的地位,茶会等茶事活动十分盛行。文人煮茶、饮茶不再追求纷繁复杂的程式,也不再需要为数众多的茶具,人们希望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远离尘世的喧嚣,摆脱俗务的烦恼,独自一人自斟自饮,或二三友人相与会茶,以此表现自我,感悟人生,追求性灵的舒放。 据《明史》载:“吴中(苏州)自吴宽、王鏊以文章领袖馆阁,一时名士沈周、祝允明辈与并驰骋,文风极盛。徵明及蔡羽、黄省曾、袁袠、皇甫冲兄弟稍后出。而徵明主风雅数十年,与之游者王宠、陆师道、陈道复、王穀祥、彭年、周天球、钱穀之属,亦皆以词翰名于世。”所以,“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明文震亨《长物志》)。 明代中叶,苏州成为著名的茶乡,虎丘、天池之茶都是明代名茶。文人饮茶各有讲究,明代戏剧家高濂在其《遵生八笺》中有这样的描述:“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箸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煎虎丘茶、天池茶必用虎丘寺石井水,或无锡惠山泉水。 文徵明则更喜用名泉煎名茶,常用惠山泉水烹煎阳羡茶(产于宜兴,唐代卢仝《饮茶歌》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未敢先开花”之句)来招待客人,“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文徵明集·煮茶》)。他自认为是一茶客,一生不与酒往来。他曾在所绘《茶具十咏图》中说:“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由此可见文徵明对饮茶的讲究。另外,他著有《龙茶录考》;创作与茶有关的诗篇达一百五十多首;而所绘茶画除《林榭煎茶图》《品茶图》《茶具十咏图》之外,尚有《惠山茶会图》《汲泉煮品图》《松下品茗图》《煮茗图》《煎茶图》《茶事图》等传世。 文徵明喜欢阳羡茶,《煮茶图》录有他的诗作:“苍苔绿树野人家,手卷炉熏意句嘉。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有一次,他的朋友吴大本为他送来上好的阳羡茶,他高兴之余却发现如此好茶居然没有好水配,便学了苏轼般要发出调水符。不料大雪封路,但巧的是他另一位朋友郑太吉来看他,还带来了惠山泉,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啊!文徵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雪夜郑太吉送惠山泉》一诗:“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惠山前。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薪茗月同煎。”接着写了《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沙瓶夜自煎。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地炉残雪贫陶榖,破屋清风病玉川。莫道年来尘满腹,小窗寒梦已醒然。” 茶水相交,焕发出迥然不同的精神气象,宛如其《煮茶》所说:“花落春院幽,风轻禅室静。活火煮新泉,凉蟾浮圆影。破睡策功多,因人寄情永。仙游恍在兹,悠然入灵境。”即使门前延揽的车马卷起尘土三千丈,文徵明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要做的只是守护好自己的茶炉、茶碗,不要让灰尘入侵,就像他用茶抵制酒一样,他用他的茶空间来抵制功名利禄。不用来打扰我的宁静了,“未裁帖子试芳草,且覆茶杯觅淡欢”,那些试探与邀请,他充耳不闻,文徵明肯定了自己所选的道路。 他要的生活是什么?一个空间,数个茶人。他的诗画一直在拓展茶空间的外延,一个固定的茶所,因为不同空间的设置,人的来回穿梭而形成茶的动感与交互式地带,四处弥漫着茶氛围。
煎茶 明 文徵明 嫩汤自候鱼眼生,新茗还夸翠展旗。 谷雨江南佳节近,惠山泉下小船归。 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 酒客不通尘梦醒,卧看春日下松扉。
纸本,设色,142cmx40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为纪录生活的写实作品,当年正值画家62岁,在林木间坐落著两间小茅屋,画中共有3位宾主,其中的2位坐於室内正享受品茗乐趣,另外一人在趋步前来的半途中,而童子在厨房中也正忙著煎茶。画上题诗:“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纸本,设色,纵21.9cm,横6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纸本,设色,纵25.7 厘米,横114.9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此图画春光明媚的江南一景。丘陵山地间,一条清溪弯曲流畅。清溪右岸一峰突起,悬崖峭壁,山势蜿蜒连绵,薄雾缭绕。清溪左岸山坡平坦,偌大一座院落,以竹篱围成,院内有茅屋数间,松竹杂树相映其间,绿荫葱郁,清幽独秀。在这幽美的环境里,院主人身着红色上衣,于近水屋中凭窗远眺,嗅着清新的空气,沉浸于暖日春容之中。一童子在室外专心烹茶。不远处的石桥上有一人拄杖前来探访,文人雅士悠闲安适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明 文徵明 《茶具十咏图》 纸本,墨笔,纵136.1cm,横26.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青山之下郁树成荫,两间茅屋在藩篱之内,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画面构图充盈,横狭而纵高,主题突出,笔法细劲,用墨澹雅,蕴藉着浓郁的文人儒雅气质。 本幅上方自题“茶具十咏”五言律诗十首,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文徵明书法精品《卢仝·七碗茶歌》 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将军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
|
来自: 东方竹马 > 《书法国画篆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