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童话都是很难评论的。比如圣艾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比如《安徒生童话》,比如舒比格的《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作为读者,在读这些伟大的优秀的作品的时候,会对其中的故事烂熟于胸,会获得很多触动和思考,但是却遭遇着表达的困境。也许,还是《小王子》的狐狸说得对: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真正的童话,大概也是如此。只有用心灵才能看见童话。而一切的言语都是二重性的,说来已然失却了其中的本质所在。正如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绝不会妄图解释星空一样。
陈诗哥的《童话之书》正是给我如此感觉的又一部作品。这是一部朝向大师,朝向经典,立足现世而超越现世,试图走向永恒的作品。与目前《童话之书》的巨大反响和专家的高度评价无关,我只说一个读者的读书感觉。这样的作品,内容如此单纯又如此丰富,包罗万象,极深刻又极清浅,极精巧又极朴素,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趋向于完美,丝毫不落痕迹,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陈诗哥的童话从一开始,便着迷于世界万物的重新命名的命题。他常常设想:如果世界重新开始。这样的创作无疑是高境界的,作者似乎已然排除了所有横亘在面前的障碍和困惑,包括儿童文学史上的种种形式与窠臼,从而寻求到与众不同的新途径,以别开生面的手法,呈现出一种新的童话美学。《几乎什么都有国王》、《故事马上开始》、《在我睡着之后》,作者似乎进入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创作境地,混沌初开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作者的想象力也如脱缰的野马般,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为童话写一个故事,为童话写一本书,这样大胆的创意,这样天才的想法,这样的一部命名式的《童话之书》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童话是什么?一般教科理论书用以下很长的一段话这样定义: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人物体”童话、“超人体”童话、“知识体”童话。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而且童话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与生活的现实是相违背的。
陈诗哥的童话,显然是超越了这个框架范围的。他的《童话之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真正的童话是什么。按照陈诗哥的想法,《童话之书》是献给0——99岁的孩子的。0——99岁是一个生理时间的年龄概念,但陈诗哥显然指的不是一个生理年龄的时间概念,确切地说,它是献给了渴望回归孩子,回归美好的人们。这些孩子里有婴孩,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人和老人。他向他们讲述了自己回归经验里的思考和体悟,也对那些与他一样,葆有自省和回归的人们,尤其对大人们发出这样的邀请和呼唤:重新成为一个孩子,可以看见一个真正的童话世界。
那么,真正的童话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陈诗哥说:“我相信,世界便是建立在一本童话书之上的。”显然,这是陈诗哥对童话的理解和态度。这句话的关键词是“相信”,唯有相信,才有童话。陈诗哥是把童话作为了信仰来看待的。他把他对童话精神的思考,把他看到的童话世界带给了大家。这种思考是哲学性的,诗性的,他给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图景,他借“童话之书”,这书国的王子看到的世界,辨别真伪,直达真义。但作者在阐述这种思考的时候却绝非抽象的概念和教条,他把这丰富的精神内涵化为了童话之书神奇的一生。譬如说,真正的童话的诞生,童话对世界的作用。可是,作者却用了安徒生《丑小鸭的故事》、圣-埃克苏佩里《小狐狸的秘密》和舒比格的作品创作等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童话的诞生需要什么样的心境和灵魂。而倘若我们不去看看警察、病人、老人、拐杖的故事,不去看看那列国志的神奇,不去看看巴博萨,又怎能发现那些美妙的童话是如何放飞了束缚的心灵,如何柔软滋养安抚慰藉着人的心灵呢。
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六章,童话之书进行了一生的颠沛流离的流浪,书的一生经历可以说是陈诗哥漫漫思考的经历。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一点:即寓言世界和童话世界的区别。从相信开始,进而到怀疑,但是更为坚定了这种信仰。这无疑是禅宗式的过程。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体会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悟道境界。对童话精神的理解,作者通过了“童话之书”的眼睛,俯瞰了这个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每一章都是从相信开始,历经怀疑,再到相信,最后落到了回归孩子的路上。但是,如果你不跟随“童话之书”去见证巴博萨的脱胎换骨,不去看看书国里的刀光剑影的现世,不在废墟中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十年,怎么能够看到寓言世界与童话世界的真正区别呢? 我们可以看到陈诗哥在阐述童话精神的那种苦口婆心。他一咏三叹,思考之深入,思维之缜密,让故事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男孩的故事和老师的故事,让我们真正看见了现世中的童话。一般说来,现世是充满苦难的,童话是美好的。在充满骨感的现实里,我们能够看到童话世界吗?老师李红旗的遭遇可谓当头棒喝,给幻想的王子公主们醍醐灌顶。李红旗的困境和绝望,是现世大多数人的困境和绝望。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童话精神要担当的是什么?“童话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因此那往往与生活的现实是相违背的。 ”难道真要区分割裂开童话与现实的关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童话的存在难道只是一种娱乐和阅读的快感?或者是一种逃避?在与李红旗同一个村庄里生活的小男孩,一个孩子,给了这本书欢乐平和,静穆而庄严的答案。“孩子王”,孩子的国度,无疑是真正的童话世界。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男孩做了些什么?在同样的满地小虫子,满地牛粪的村子里,小男孩欣赏了自然给予的一切,并努力改善整理着一切。他像一个真正的国王一样耕耘着经营着自己的国土,让他们井然有序,和睦美满。是的,正如陈诗哥所理解的,童话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修行。童话不是风花雪月,不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不是洁癖,也不是幻想文学。它通过对世界的重新解释和命名,找到了对抗苦难和困境的法宝,找到了平和喜乐。它通过了种种善意,以美好交换美好,包括纸上谈兵,创造出真正的童话世界。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看到了陈诗哥面对现世那满满的热情和诚意。也许过于殷切,他的思考与阐述不免繁复,涉及思想的方方面面。这个对孩子如此关注的作家,这个把童话作为信仰和修行的作家,他看见了这样美好的一个世界,于是他在如此热切地呼唤一个由不同年龄的人们所组成的孩子的国度;也许本质过于单纯,他不得不用上了最深刻的思辨,用上了最诡谲的故事,追求了最完美的形式。在显露出博大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思考力时,却让人误以为高姿态。但是,《童话之书》只告诉了人们:成为真正的孩子,就能看见真正的童话世界。我相信,只要你翻开《童话之书》,你也会窥见那抵达彼岸的秘密。 
|